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國規模化養豬迅猛發展,優良品種不斷引進,不可避免地傳入新的病原。由于養殖密度大,活豬流動頻繁,養豬業新老疾病也發生頻繁,并且混合感染嚴重,盡管多品種、多次疫苗接種,也沒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造成這樣的結果,原因比較復雜。2011年做為養豬業的春天,要把握住市場機會,在提供給豬群較好的營養管理條件的同時;如何確定免疫程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要做好基礎免疫。我認為現在養豬生產最基礎的免疫是豬瘟和藍耳病的防制。其中豬瘟做為基礎免疫一定要合格。豬瘟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疾病,而我國應用疫苗來控制豬瘟也有很多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不夠理想。首先是種豬帶毒持續感染。種豬感染豬瘟后,不出現癥狀,但可導致母豬流產、產死胎和弱仔,還可通過胎盤傳播,產下的仔豬發生先天感染,出現免疫耐受。同時,這些帶毒種豬又可傳播給其他健康的豬,造成水平傳播,這樣形成惡性循環,豬瘟疫情長期不斷。再次是先天感染的仔豬產生免疫耐受。給這些豬注射疫苗時,不能產生免疫應答,基本上不產生抗體,不能形成保護。其次疫苗質量及接種問題,眾所周知在十年前我們免疫豬瘟細胞苗的時候是2-5頭份/頭,現在無論是生產中還是學術會議要求6-10頭份/頭,而且免疫的效果還達不到理想效果;在生產中一些豬場種豬群已經做到了15頭份/頭。排除豬體自身的因素,說明豬瘟細胞疫苗的生產有待考究。所以,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必須做好種豬的引種工作,抓源頭。對已經引種的場,必須做好扎實的豬瘟疫苗注射。對本場留種的后備豬做好監測,避免帶毒豬。選擇質量好的疫苗,如現在推廣的ST豬瘟傳代細胞疫苗。凡是豬瘟、藍耳疫苗接種科學的豬場,其豬群發生混合感染、繼發感染也輕微,疫情對生產損失也不大。所以在確定免疫程序時,要考慮做好豬瘟、藍耳病疫苗的接種。 第二,科學檢測。有些豬場總想找人制定最好的免疫程序,而忽略本場的實際情況,最后自食其果。最恰當的免疫程序就是根據本場的情況來確定的。怎樣才能知道本場的實際情況呢!這就要求我們對豬群進行抗體檢測,然后確定各類疫苗接種的時間和順序。在各種疫苗免疫后,定期測定抗體水平,是否達到各種疫病抗體保護線上,根據抗體的消長來制定下一次疫苗的免疫時間,真正做到以科學依據制定各種疫苗免疫時間和次數。這樣就不會造成盲目和濫用疫苗的現象。這種動態的免疫方式特別適應一些生產相對不穩定的養殖場。 第三,當前疾病流行情況。近年來生產中豬病以病原體的多重感染為主要形式,在多重感染中,既有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細菌的混合感染,還有病毒和細菌的混合感染。在病毒的混合感染中,以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圓環病毒2型、豬偽狂犬病病毒、豬瘟病毒、流感病毒之間的多重感染較為嚴重。在細菌的混合感染中,以豬肺炎支原體、副豬嗜血桿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鏈球菌、豬多殺性巴氏桿菌的多重感染;生產中出現最多的就是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圓環病毒和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的多重感染,對生產的危害最大。針對復雜的疾病情況,在確定疫苗的種類和重要性就要有主次之分。如果生產中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還在危害豬群,但是在斷奶仔豬臨床表現圓環病毒病、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癥狀比較嚴重,我們就不能以偏概全,以圓環病毒、副豬嗜血桿菌為主,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的防疫放在次要位置。所以對于復雜的疾病情況,我們一定要做好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瘟、偽狂犬的免疫工作;特別是豬瘟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是豬場的萬病之源,做好豬群這兩項疾病的防控工作,我們基本可以保證豬場的安全生產。所以加強豬群的這兩種疫病監測工作,定期檢測,合理安排疫苗免疫程序。 第四,季節的因素。一方面環境溫度的冷熱更替,沒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緩和溫度對機體產生的應激因素。另一方面季節性疫苗的加強:如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乙型腦炎、在北方區域都是在季節來臨之前,進行有效地接種。但是豬的口蹄疫病,傳統多發于秋冬季節,在秋冬季節要做好口蹄疫疫苗的注射。由于豬病的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豬病有愈演愈烈之勢,有些季節性的豬病也變得季節性不明顯了,生產中口蹄疫的季節性已不明顯。 第五,生產管理因素。在豬場生產管理中,有一部分養豬戶在運輸、轉群、換料、等動物處于應激狀態下,進行疫苗的接種,導致免疫抗體產生受到影響。在養豬使用多種類、大劑量藥物的今天,有些藥物對接種的疫苗影響比較大,特別是接種的活菌苗,一般的抗生素都會對接種疫苗產生不利影響。 總之,要想達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個中因素有很多,在確定免疫程序時,首先要考慮豬瘟的免疫,切實做好豬瘟的免疫工作,同時要考慮本場他市場是實際情況,不是疫苗接種的種類越多也好,做好的免疫程序有是在實際生產中不斷變化、改進的,最適合生產需要的免疫程序就是最好的免疫程序,才能對豬群提供較好的保護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