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秀臣,北京延慶縣千家店鎮的一位頗具規模的養雞戶。早在1995年,翟秀臣在鄰村親戚的擔保下開始與華都肉雞合作養雞,他也是千家店鎮第一家養雞戶。最開始,他養了2000只雞,17年來通過滾動式發展,目前規模已達到12萬只。
“相對于養豬行業來說,由于雞的體積小、養雞場占地規模不大,因此雞的養殖成本比養豬要低,但肉雞養殖的規模化程度卻比養豬高。”翟秀臣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在養雞之前,翟曾經進行過考察,他發現,目前國內肉雞行業主要有三種養殖方式:一是農戶小規模養殖;二是公司 農戶模式,即公司與農戶簽訂養殖合同,100%由農戶按照公司統一規定,進行標準化養殖,如華都肉雞等出口型企業多采用這種模式;三是介于一二種之間的養殖方式,即公司與農戶之間是簡單的購買關系,公司對農戶的養殖進行不完全的監管。
其中,第一種和第三種模式是目前肉雞行業主要的養殖方式,但這兩種養殖方式存在諸多問題,如公司缺乏對養殖戶的有效監控,松散的監管環境留下了諸多食品安全隱患。
“事實上,早在公司成立之初,華都肉雞在肉雞飼養方式上采用的是與國內大多數肉制品企業相同的做法,即公司規模化養殖和農戶散養相結合的方法。但是,由于農戶散養的風險不可控,如在飼料中添加動物性蛋白"魚粉",給雞濫用抗生素等,這使其出口產品在應對國外嚴格的食品安全檢查中面臨很大風險。”華都肉雞基地事業部副經理隋曉峰對記者說。
隨著國家對肉雞養殖企業的監管越來越科學、嚴格,華都肉雞逐漸發展為現在的100%由公司統一控制的公司 農戶模式,如此模式,就保證了能夠從養殖環節就提前化解食品安全風險,當然也增加了管理的復雜性。
農戶:兩個考量指標
“在這種模式中,農戶承擔的是養殖風險,華都肉雞承擔的是市場風險。”
翟秀臣的養雞投資分兩部分:一是固定投資,即建設標準化雞舍。由于北京市對雞舍補貼1/4投資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他的資金壓力;二是流動資金,用于購買雞苗、飼料、藥品等,此資金也可通過千家店鎮養雞協會申請貸款支持。以一個5000只的雞舍為例,雞舍投資需要12萬元,翟秀臣投資9萬元,可申請政府補貼資金3萬元,再加上10萬元流動資金用于購買雞苗、飼料等,總計投資20萬元左右可辦個養雞場。
讓翟秀臣頗為認可的是在養雞過程中,華都肉雞提供技術服務和產供銷輔助,即華都肉雞提供雞苗、飼料、防疫、收購等,這讓他對養殖過程、市場銷售不用發愁。
在翟秀臣的帶動下,目前千家店鎮已經有100多家養雞戶。
事實上,翟秀臣只是華都肉雞“公司 農戶”養殖模式下眾多農戶中的一個。華都肉雞與農戶合作養殖的歷史已經有20多年。最開始,農戶純粹是個人經營,利用閑置的房子來養殖,養殖規模較小,每個農戶養二三百只雞。由于看到養雞戶賺了錢,不少農戶也主動與華都肉雞合作。目前,農戶基本上以5000~10000只為單位進行養殖,建立標準化雞舍并集中到一個養殖場(華都肉雞稱之為“小區”)進行養殖。
“農戶的選擇主要有兩個指標:技術考量和經營考量。”華都肉雞基地事業部副經理隋曉峰說。
“從技術角度來考量,養殖場首先要符合防疫條件。”養殖過程的最大風險是雞感染瘟疫,因此,養雞場的選址一般要遠離村鎮、集貿市場和交通主干道,與其他養殖場相隔3公里之外,以上地方人流量大、車輛來往多、交叉感染機會大。
目前,北京華都肉雞的養殖場是以北京大東流為中心、半徑200公里的周邊地區,包括北京懷柔、延慶、門頭溝,河北張家口、廊坊、保定,以及天津西部郊區,共計300個左右、規模不等(3萬~15萬只)的小區。
“從經營角度來考量,養殖場還要選址在交通便利、離上下游相對較近的地方,因為養雞場的運輸量巨大,物流成本較高。”
當然,考量農戶還有其他標準,如雞舍是否符合標準,包括配備網上飼料機、自動飲水器、水簾、至少5000只規模等;資金是否達到一定比例,滿足養雞協會的相關規定;以及農戶過去的養殖水平如何等。
顯然,相比其他模式,100%由公司統一控制的農戶標準化養殖方式,把好了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口。
“但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問題,如對農戶流動資金占壓大。”隋曉峰表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市政府會對農戶的雞舍投資補貼一部分資金(1萬~8萬元不等);對于流動資金部分,政府組織成立養雞協會,養雞農戶加入養雞協會之后,可以獲得協會擔保貸款,幫助農戶墊付一部分流動資金;華都肉雞會免費提供一部分雞舍設備,如降溫風機、水簾等。
“在這種模式中,農戶承擔的是養殖風險,華都肉雞承擔的是市場風險。”隋曉峰表示。總之,不管市場如何波動,華都肉雞留給農戶的利潤空間是一定的,即每斤1.5~2.5元。這也意味著,一旦市場價格下降,華都肉雞可能會面臨虧損。
管控:42天“五統一”嚴控農戶養殖過程
“相比于同行業3~4元甚至更高的利潤來說,華都肉雞的一只雞只賺一元錢。”
對養殖過程的全程把控是保證產品安全的關鍵。在傳統散養戶的養雞過程中,有些農戶為了節約飼料成本,在飼料中添加動物性蛋白“魚粉”;或者為了怕雞感染瘟疫,給雞濫用抗生素、國家違禁藥物等,從而留下食品安全隱患。
華都肉雞副總裁張明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華都肉雞以"五統一"飼養模式嚴格控制農戶的肉雞養殖過程,這也是華都肉雞打造"從農場到餐桌"食品安全產業鏈的第一步。”
所謂”五統一”,即按照統一供雛、統一供料、統一用藥、統一防疫、統一屠宰模式對養殖戶實行標準化統一管理,確保肉雞養殖受到嚴格監控,從而卡住食品安全風險的第一道關口。
按照華都肉雞的規定,每批小雞的生長周期是42天,華都肉雞把這42天分成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提供不同營養的飼料給農戶喂養;不同階段,需要使用什么樣的藥、需要打什么樣的疫苗,由華都肉雞的駐地獸醫提供上門防疫;防疫用藥也全由華都統一采購,嚴格執行國家標準。
農戶雞舍的設計采用標準化技術,即溫度、濕度、空氣質量都是自動化控制。除了飼養員外,生人勿近雞舍。運送飼料和生活物資的車輛在進入養雞場之前必須經過熏蒸消毒;飼養員每天早晚兩次對雞舍周圍環境進行消毒。
飼料是肉雞養殖中最大的成本。為了保證食品安全,華都肉雞提供的飼料采用純天然谷物制作,成分以玉米和豆粕為主。當然,由于玉米的價格從十年前的幾百元/噸漲到現在的2000元/噸,也加大了華都肉雞成本壓力。
雞瘟(又叫禽流感)是養殖戶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為了降低農戶的養殖風險,華都肉雞在養殖技術和管理方面雙管齊下:未達標的雞苗不放行,以保證15天內母原抗體在雞苗體內有效,增強雞苗的抵抗力;第16天開始給小雞做免疫,以保證母原抗體無效之后的風險防控。
一旦遇到雞瘟,農戶可以通過農業政策性保險獲得50%~60%的補償,華都肉雞也有相關扶持政策,來保證農戶至少能保本經營。
雞苗長為成雞之后,為了防止農戶中途變卦、把肉雞出售給其他企業,華都肉雞以“高來高走”的價格體系運作,即提供給農戶的雞苗、飼料等高于市場價,相應地收購價也高于市場價幾毛錢。
同時,為了防止農戶購買低于市場價的雞苗、飼料等各種不法行為,華都肉雞制訂了諸多管理措施:首先,華都肉雞利用IT系統完整記錄每家農戶的養殖過程,比如農戶進了多少雞苗,吃了多少飼料,一旦在收購時發現異常,即可找到具體責任人進行處理;其次,按照98%的成活率標準收購,超過98%的部分,說明該農戶可能存在外購雞苗等問題;其三,在料比(即生長一斤肉需要多少斤飼料)上,華都肉雞也有精確測算,1.97斤飼料會長1斤肉。如果1斤飼料長1斤肉,說明這家農戶存在造假,華都肉雞從此會拒絕與其合作。
另外,華都肉雞給每個小區配備的技術人員既是服務人員,也是監督人員。華都肉雞會從養殖技術角度給農戶講解造假的危害:假如在市場上購買的雞苗帶病,整批雞都被傳染了,最后造成的損失很大;而采用華都肉雞統一提供的雞苗,防疫工作好做。
據華都肉雞公司總獸醫師王宏衛介紹,在肉雞行業,影響雞肉食品安全的最大問題是藥物殘留(簡稱藥殘)。為了保證食品安全,華都肉雞的檢測工作貫穿肉雞養殖、屠宰加工等整個供應鏈。
在42天的一個養殖周期內,檢測部門會對每家農戶的每棚雞(5000只)進行兩次采樣抽檢(養殖中間抽檢一次,收購前3~4天抽檢一次),每次采樣1只(1/5000的抽檢率在業內屬于較高水平)。當雞苗生長到42天,華都肉雞就會派車上門以合同價進行收購,最后送往華都肉雞的加工廠統一屠宰加工。宰前的獸醫檢驗、宰后的胴體檢驗、預冷前后的體腔殘留物檢驗、生產過程中微生物和理化指標檢驗……肉雞的屠宰加工也全部在獸醫、品質管理工作人員的監控下進行。
為了提高企業自檢能力,北京華都肉雞公司投資建立了“獸醫檢測中心”、“飼料檢測中心”、“肉品檢測中心”三個檢測中心,并配備了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熒光PCP檢測儀等設備。
但是,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大規模投入,無疑也加大了華都肉雞的運營成本。“相比于同行業3~4元甚至更高的利潤來說,華都肉雞的一只雞只賺一元錢。” 張明升表示,“盡管食品安全投入加大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但在當今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的市場環境下,只有先保證安全,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經營。”
張明升表示,華都肉雞領導層也認識到此問題,目前準備通過產品深加工(半成品)業務開拓市場,提高利潤率。
運輸:嚴控溫度
“華都肉雞規定,在4個小時的運輸過程中,司機必須停車兩次,去檢查車內溫度是否合適。”
“由于肉雞(包括雞苗、成雞)對溫度很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熱死、悶死或凍死,因此,在運輸雞苗、成雞的過程中,對運輸車的冷、熱溫度、通風要求非常嚴格,如車內溫度要保持在夏天26℃、冬天不低于20℃的常溫狀態。”隋曉峰表示。所以,像雞苗、成雞這樣的活物運輸比普通商品的運輸要復雜。華都肉雞一般通過自配的專業物流來運輸雞苗和成雞。
在4個小時左右的運輸過程中,如果稍有不慎,雞苗受熱之后,就會只吃料、不長肉,從而影響到農戶養殖的收益。
為了保證合適的溫度,運送雞苗的運輸車經過專門處理,如在車身安裝5~12毫米保溫板,車身側面安裝有通風窗,車頂安裝有風扇,用于散熱、通風;夏天要在車板鋪上木板,用于隔熱,冬天要鋪上棉被,用于保溫。
“為了以防萬一,華都肉雞規定,在4個小時的運輸過程中,司機必須停車兩次,去檢查車內溫度是否合適。”隋曉峰說。事實上,有經驗的司機在聽到雞叫時,會主動停車檢查。一旦發現車內溫度過熱,司機就要打開門窗,甚至要把雞苗搬出車廂散熱、通風,由于雞苗不能暴曬在陽光下,搬出車廂的雞苗還要罩上陰簾。
存放雞苗的盒子也有講究。冬天,會用紙盒裝,因為紙盒的保溫效果好,每個紙盒劃分成4個格子,兩個格子裝25只,另外兩個裝26只,共102只;考慮到雞苗在運輸過程中也有損耗,一般華都肉雞會在每個盒子里多給農戶2只雞苗。夏天,則把紙盒子改為塑料盒子,因為塑料隔熱效果好。
另外,為了保證車內通風效果,車子不能裝滿,盒子擺放時,上面要保留一定的空間來通風,在中間也要留下通風道,最下層的盒子也要懸空。每輛車裝兩萬只雞苗。
由于標準化雞舍的溫度常年保持在21℃左右,在夏天高溫天氣或冬天嚴寒季節,雞舍內外溫差較大,尤其是冬季,驟冷驟熱的溫度變化容易讓雞熱死或凍死。要想減少運輸中的損失:
首先,快速裝雞是成雞運輸之前必須的一步。農戶一般會請專業抓雞隊來裝雞。其次,在夏天高溫天氣,為了散熱,每裝一筐雞,華都肉雞會先給每筐雞的雞身上澆水;到了屠宰場,先用大風扇吹,再給雞澆一遍水,隨后再進入屠宰環節。
冬天,為了降低溫差過大造成雞的死亡,農戶會提前十幾個小時,先把雞舍溫度降低到10℃左右,再給雞喂一些維生素、葡萄糖等增加雞的熱量;還要把車停放在擋風處,以免在1個多小時的裝雞過程中讓其他成雞受凍。
成雞一般按公斤運輸,每筐裝6~7只雞(不低于18公斤),每車裝480筐雞,大約2500~3000只成雞。
另外,由于雞對病菌比較敏感,為了避免雞在運輸過程中感染病菌,在每趟運輸之后,華都肉雞都對車子進行徹底消毒。
為了盡可能降低運輸過程中的人為損失,華都肉雞規定雞苗或成雞在運輸中的死亡率不超過1/100,超過1/100,則由運輸部門承擔相關損失。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