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病 本病是人、獸、鳥類及家禽共患的傳染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又稱鸚鵡熱或鳥疫。人呈現鸚鵡熱;但是,牛、羊、豬等表現為流產、結膜炎、多發性關節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腸炎等癥狀。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 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尤其當不安全場引入健康敏感豬或是安全場輸入病豬后常暴發本病,復豬長期帶菌。另外,豬場飼養密度過高,衛生差、通風不良、營養差、霉形體感染等皆可誘發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2)臨診特征 大多數感染后為隱性感染。只是少數豬經過3~15天的潛伏期,才出現體溫升高,食欲不振,仔豬有肺炎癥狀,有些豬表現結膜炎、腹瀉、多發性關節炎。生殖系統感染后,公豬則出現尿道炎、龜頭包皮炎、睪丸炎及附屬腺體的炎癥;母豬則發生流產、死胎和弱胎。 (3)實驗室檢查 可及時采取流產胎兒和血清送檢。 防制方法: (1)引進種豬時,必須嚴格檢疫,防止引入該病。 (2)對疫區和受威脅的豬場可應用中國農科學蘭州獸醫研究研制的豬衣原體性流產滅活疫苗進行預防。 (3)治療多選用四環素或土霉素400克噸飼料,連續喂服21天。對個別病豬可靜脈注射強力霉素(脫氧土霉素)1~3毫克/公斤體重·次,每天1次,連用3~5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