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病毒引起的吧 用一些抗病毒藥物 和抗生素 防脫水時必須的 只是建議 僅供參考
豬的腹瀉病是養豬場常見的一類腸道病癥候群,即可能是細菌,寄生蟲,病毒引起,也可能是日糧,環境引起。在引起豬腹瀉病的各種病因中,病毒性腹瀉的危害是最為嚴重的,這里就病毒性腹瀉病的表現,特點及治療措施作一分析。
1 豬病毒性腹瀉病的種類
目前我國流行的病毒性腹瀉主要有:豬傳染性胃腸炎(TGE)、豬流行性腹瀉(PED)、豬輪狀病毒(PV),同時其他病毒如腸病毒感染、豬腺病毒感染、星狀病毒、杯狀病毒、諾瓦克病毒、細小病毒、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也可以引起豬只的腹瀉。
2 豬病毒性腹瀉的特點
2.1豬病毒性腹瀉病的共有特點
2.1.1發病季節多變 豬病毒性腹瀉疾病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主要有暴發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兩種。一般首次感染多呈暴發性流行,某些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污染比較嚴重的豬場,常呈地方性流行。但是近幾年也有在夏季流行的情況出現,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1.2混合感染嚴重 主要表現為病毒與細菌疾病的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之間的混合感染。一般發生病毒性腹瀉疾病的養豬場,其混合感染率都在50%以上,如豬傳染性胃腸炎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大腸桿菌與輪狀病毒混合感染等。
2.1.3水樣腹瀉和嘔吐 豬病毒性腹瀉癥的共同特點是可見水樣腹瀉和嘔吐,但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多見于各種日齡豬,輪狀病毒感染則多見于哺乳仔豬,成年豬多呈隱性感染。
2.1.4發病急、傳播快 豬病毒性腹瀉疾病多表現為發病急、傳播快,1周齡內仔豬出現癥狀后2~7天內死亡,死亡率可高達100%,成年豬經3~7天腹瀉后,可逐漸康復,但可能形成僵豬。
2.1.5主要危害幼齡仔豬 豬病毒性腹瀉疾病主要危害幼齡仔豬,尤其是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可導致1周齡內仔豬大批死亡;輪狀病毒感染死亡率相對較低。
2.2常見豬病毒性腹瀉病的特點
2.2.1豬傳染性胃腸炎
發病急,傳播快,幾天內可蔓延到全群,各種年齡的豬都可以感染,以引起7~10日齡仔豬嘔吐、嚴重腹瀉和高死亡率(通常100%)為特征。而同齡較大或成年豬肝只雖然幾乎沒有死亡,但是生長緩慢,飼料報酬較低,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8~18小時,長者為2~3天或者說更長。嚴重腹瀉的仔豬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發病時間和死亡率與豬年齡呈反向關系。不足11日齡仔豬出現臨床癥狀后2~7天死亡。2~3周齡以上仔豬一般可以存活,但在一段時間內體質虛弱,也可能形成僵豬。肥豬、母豬和公豬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樣,普遍為厭食,個別嘔吐,嚴重腹瀉的豬排糞呈噴射狀,泌乳母豬發病嚴重體溫升高、厭食、嘔吐、腹瀉,泌乳停止,這也是造成仔豬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
2.2.2豬流行性腹瀉病
由冠狀病毒科的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水樣腹瀉、嘔吐、脫水和新生仔豬的高度死亡為特征。流行主要發生在冬季或春季。哺乳仔豬、架子豬和育肥豬肝的發病率可達100%,尤以哺乳仔豬受害最為嚴重,母豬發病率為15%~90%。
2.2.3 豬輪狀病毒腹瀉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哺乳期的仔豬.病豬開始出現厭食,精神遲鈍,繼而出現下痢,糞色暗黑或黃白色,較腥臭,持續2~4天,個別豬出現嘔吐.病豬消瘦、脫水,若無繼發感染,死亡率不超過10%.病變主要表現為胃充滿凝塊和乳汁,大小腸黏膜呈彌漫性充血,腸壁黏膜易脫落,腸壁變薄.
3.臨床表現
3.1豬傳染性胃腸炎 發病豬主要表現為嚴重水樣腹瀉、嘔吐、脫水。仔豬糞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母豬、公豬和肥育豬的臨床癥狀表現輕重不同,普遍為厭食,個別嘔吐,嚴重腹瀉豬呈噴射狀排出水樣稀糞。剖檢病變主要在胃和腸道,尤以小腸病變為主,表現為腸壁變薄透明,腸內容物稀薄如水,呈黃色。
3.2豬流行性腹瀉 病豬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脫水,糞便水樣、黃色或灰黃色。仔豬瀕死前體溫下降,嘔吐多發生于哺乳或采食后;中豬、肥育豬和成年豬精神萎頓,厭食,持續腹瀉3~7天,恢復后多呈生長發育不良。剖檢病變主要在小腸。表現為小腸粘膜充血,腸壁變薄,充滿黃色液體,腸淋巴結充血、水腫。
3.3豬輪狀病毒感染 主要危害哺乳仔豬。病初精神萎頓,食欲不振,部分仔豬哺乳后發生嘔吐,繼而腹瀉,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水樣或糊狀,腥臭。病豬逐漸消瘦、脫水,若無繼發感染,死亡率較低。癥狀輕重主要決定于病豬年齡、免疫狀態和環境條件。缺少母源抗體保護的仔豬癥狀較重,環境溫度下降或繼發感染大腸桿菌病時,可使癥狀加重。通常10~21日齡后仔豬癥狀較輕,腹瀉數日即可康復,成年豬多為隱性感染。 剖檢病變多與豬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胃腸炎相似,尤以小腸病變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小腸粘膜充血,腸壁變薄,內容物稀薄如水。 4 豬病毒性腹瀉病的診斷
確診需要實驗室診斷。根據經驗,可根據發病豬糞便液的PH值作出初步判斷,一般病豬排泄的腹瀉液的PH值呈堿性的多為大腸桿菌等細菌性疾病,而腹瀉液的PH呈酸性的多為病毒引起的發病。
5 病毒性腹瀉的防治措施
5.1免疫預防接種
在豬病毒性腹瀉疾病流行季節前20~30天進行全群免疫接種,一般滅活苗接種后14天,弱毒苗接種后7天產生免疫力,接種后20~30天抗體達到最高水平。免疫期為6個月。
目前市場上商品化的疫苗主要有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油乳劑滅活疫苗,既可接種母豬保護哺乳仔豬,也可直接免疫接種仔豬使其獲得免疫保護。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輪狀病毒病弱毒苗在母豬分娩前5-6周和1周給期各肌注或鼻內接種一次后,對哺乳仔豬的被動免疫保護率在95%以上。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的免疫,可用于妊娠20~30天母豬后海穴接種。仔豬被動免疫的免疫期為哺乳期至斷乳后7日內。豬輪狀病毒弱毒的免疫,可在母豬產前15天和產后7天進行兩次免疫。
5.2緊急防制措施 凡發病豬場首先應采用弱毒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一般7天即可平息疫情。有條件的豬場,可采用淘汰母豬或育肥豬制備高免血清(必須無菌,56℃30分鐘滅活),用于口服或肌肉注射,可以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另外,可采用對癥治療(補液)或用抗生素控制各種混合感染和繼發感染。
5.3藥物治療
采取對癥療法,解除酸中毒和脫水 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如給發病豬注射5%碳酸氫鈉及葡萄糖生理鹽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脫水。應用腸道抗菌藥如氟派酸、新諾明、慶大霉素等預防繼發感染也有一定作用。用豬用干擾素每天注射一次,連用三天。每頭豬不論大小注射2毫升。同時用恩諾沙星注射液,防止繼發感染。按豬體重每千克用藥0.1毫升(含恩諾沙星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天。用高免血清進行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6 綜述
在臨床上我們發現,混合感染占主要病例,而又缺乏商品化的快速準確、方便的診斷方法,沒有針對性的注射疫苗,同時對新病原的研究不夠,再加上這些病發生的無季節性,以前冬春季節多發,而近幾年也有在夏季流行的情況出現。這就出現了免疫失敗,診斷失誤,治療無效的現象,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盡管存在以上問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都是冠狀病毒,福爾馬林、氫氧化鈉都可有效將其殺滅。就是說,還是應根據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全面的防疫,消毒計劃,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