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養禽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現已成為世界養禽大國。但是應當看到,由于我國養禽業生產經營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技術力量、雞舍設備、飼養管理、防疫管理、生產環境等參差不齊,雞群發病規模和危害程度有逐年增大的趨勢。據調查,在我國發生的禽病已達數十種之多,其中有許多疾病具有免疫抑制性。在家禽眾多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中,有些具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其危害性容易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而有些雖不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但由于造成的免疫抑制使機體免疫力降低,使家禽對多種外來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能力降低,甚至消失,顯著增加了家禽的發病率和治療難度,給養禽業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免疫抑制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細菌性繼發感染增多、混合感染增加、呼吸道疾病疫苗免疫接種反應劇烈和藥費增加等。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眾多,包括疾病、藥物、真菌毒素、應激、營養等等,其中由傳染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尤為嚴重和最具危險性。本文對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原因進行簡要概述,希望能夠引起養雞業界的高度重視。
1傳染性因素
傳染病是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最主要原因,雞群感染后不僅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導致免疫抑制,使感染雞對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加,對多種疫苗的免疫應答下降,甚至導致免疫失敗,其間接損失不可估量。在可引起家禽免疫抑制的傳染性因子中,雞傳染性囊病病毒(IBDV)、雞貧血病毒(CAV)、雞馬立克氏病病毒(MDV)和呼腸孤病毒(REOV)占有重要地位。
1.1雞傳染性囊病病毒IBDV是雞的一種重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在養雞生產中,IBDV超強毒與溫和毒并存、臨床型與亞臨床型同時發生、高發病率和死亡率與免疫抑制并存。強毒感染雞表現急性發病和死亡,慢性感染雞主要表現生長緩慢、生產性能不佳,對多種疫苗接種的免疫應答降低或不應答,增加對其他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易患新城疫(ND)、傳染性支氣管炎(IB)、支原體感染、球蟲病等其他疾病,使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的癥狀和病變不典型,繼發性細菌感染顯著增加;包涵體肝炎、壞疽性皮炎等與IBD相關的疾病增加。
1.2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雞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臨床上表現內臟、皮膚等部位的腫瘤。MD的非腫瘤性病變包括法氏囊、胸腺、脾臟等免疫器官的溶細胞感染和嚴重萎縮,以及骨髓和各種內臟器官的變性病變。MDV首先引起B淋巴細胞的溶細胞感染,并由此導致T淋巴細胞轉化和腫瘤形成,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機能受到抑制,淋巴因子的免疫調節作用減弱,最終導致嚴重的免疫抑制。近年來,由于MDV的毒力明顯增強,養殖環境中普遍存在MDV強毒(vMDV)、超強毒(vvMDV)和超超強毒(vv+MDV)毒株,尤其是vv+MDV的出現,使傳統的HVT疫苗保護率降低,并且使CVI988疫苗的保護效果也大打折扣,發病率和死亡率顯著增加,由其引起的免疫抑制也使雞群對其他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易感性增加,給馬立克氏病的防制帶來了新的挑戰。
1.3雞貧血病毒CAV引起雞傳染性貧血(CIA),這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全身淋巴細胞組織萎縮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雛雞表現貧血、生長發育不良、滲出性皮炎和死亡,胸腺、法氏囊、脾臟、肝臟、腎臟、胰腺、十二指腸和盲腸扁桃體以及許多其他組織內淋巴樣細胞嚴重缺失和萎縮,脾臟還可見網狀細胞增生。感染雞由于免疫器官受損、淋巴細胞數量減少及增殖反應減弱、抗體生成水平降低以及細胞因子調節功能障礙,最終出現體液和細胞免疫抑制,繼發感染或雙(或多)重感染增加,給養雞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1.4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REV)所致的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RE)多發生于雞胚或雛雞感染,可引起感染雞的急性網狀細胞腫瘤、矮小病綜合征和淋巴組織與其他組織形成慢性腫瘤(法氏囊淋巴瘤和胸腺、心、肝、脾臟淋巴瘤),以及明顯的免疫抑制。REV所造成的商品疫苗污染以及因其感染所導致的雞群抗感染、抗腫瘤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感染雞對MD、IB、傳染性喉氣管炎(ILT)、雞痘、球蟲病、鼠傷寒沙門氏桿菌的易感性增加等等,已越來越受到家禽養殖業的重視。
1.5禽白血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ALV)可引起家禽的白血病/肉瘤群。禽的淋巴白血病(LL)對家禽的免疫抑制包括淋巴樣器官的萎縮和再生障礙,抗體應答水平下降,T淋巴細胞應答能力降低,以及細胞因子功能障礙,從而導致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抑制。此外,禽白血病J亞群(ALV-J)可以從5周齡起引起雞的腫瘤病變和死亡,雞感染ALV-J可見嚴重的免疫抑制現象。
1.6呼腸孤病毒REOV感染可以引起雞的生長受阻、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積水、腸炎、肝炎、法氏囊和胸腺萎縮、骨質疏松,以及呼吸道綜合征。雛雞早期感染REOV,常常引起馬立克氏病等的免疫失敗。
1.7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AIV)的血清型很多,不同血清型之間和同一血清型不同毒株之間致病力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情況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所致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易為人們所重視,而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AIV)所引起的免疫抑制卻易為人們所忽視。研究發現,H5N9能夠造成脾臟、胸腺、法氏囊、腸道和肺等器官嚴重的淋巴組織壞死,細支氣管固有層中的淋巴小結發生壞死。H5N3感染雞的脾臟、心肌、腦、眼、雞冠和骨骼肌中可見壞死灶和淋巴細胞浸潤,脾臟可見紅髓中的網狀細胞增生,并有異嗜細胞聚集。H5N1和H5N2也可引起脾臟壞死灶。由于免疫器官受損,因而導致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功能抑制,從而增加對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并使雙重和多重感染增加。
1.8新城疫病毒新城疫病毒(NDV)引起雞群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因而成為當前我國家禽三大傳染病之首。NDV感染雞的淋巴生成系統出現退行性變化,淋巴組織消失。亞急性感染時多個臟器、整個脾臟有壞死病變,脾臟和胸腺的皮質區和生發中心淋巴細胞破壞及局部空泡變性,法氏囊髓質部明顯變性。由于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受損,從而造成免疫抑制。
1.9其他除上述8種病毒性感染所致的免疫抑制外,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1LTV)、出血性腸炎病毒(HEV)、減蛋綜合征病毒、鴿圓環病病毒、鴨瘟病毒、火雞淋巴組織增殖病病毒、雞支原體、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傳染性腺胃炎病毒等也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淋巴器官組織的損傷和免疫抑制。
2遺傳因素
動物機體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應答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控制。家禽品種繁多,對病原因子的免疫應答各有差異,即使同一品種不同個體的家禽,對同一疫苗或病原因子的免疫反應強弱也不一致。有的家禽甚至對病原具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從而導致免疫失敗。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如能克隆到免疫抑制相關基因,則可進一步揭示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機制,這對疾病的防治研究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3營養因素
抗原進入機體,產生不同水平的免疫反應-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它們都需要一定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缺乏或不足,均會影響免疫抗體的生成速度或生成的數量,從而導致免疫反應滯后或免疫應答能力下降,免疫反應也會受到抑制。
4中毒因素
4.1真菌毒素真菌毒素是一種重要的免疫抑制因素,在高溫和陰雨連綿季節,谷物飼料中的霉菌大量繁殖,產生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質,即使是在允許范圍內的較低含量,這些毒素也可導致雞淋巴細胞溶解,從而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調節機能受到抑制。
4.2重金屬許多有害的重金屬元素,例如鎘、鉛、汞、砷等,都可使淋巴細胞溶解,引起免疫細胞功能失調,影響特異性抗體的生成,導致免疫抑制,從而增加機體對病毒和細菌的易感性。
4.3其他鹵化苯、鹵素,以及農藥等化學物質可引起家禽免疫系統組織部分甚至全部萎縮以及活性細胞的破壞,進而引起免疫失敗。
5藥物因素
5.1抗微生物藥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氯霉素和痢特靈等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作用,有些抗病毒的藥物也具有使家禽白細胞減少和可逆性貧血的副作用。氯霉素可以使家禽發生可逆性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和再生障礙性貧血,低劑量氯霉素可抑制淋巴細胞的抗體生成,使機體產生抗體的能力下降,從而削弱機體的免疫力;卡那霉素對T、B淋巴細胞的轉化有明顯抑制作用,新霉素對家禽ILT疫苗、土霉素對ND活疫苗、四環素對巴氏桿菌疫苗免疫接種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5.2激素糖皮質激素有明顯的免疫抑制效應,地塞米松可激發雞法氏囊淋巴細胞的漸進性死亡,減少淋巴細胞的產生,獸醫臨床上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會造成免疫抑制。細胞毒類(環磷酸胺和硫唑嘌呤)能抑制細胞DNA、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阻止抗原敏感淋巴細胞轉化為免疫母細胞,特別是對T細胞的抑制作用較強。環孢素主要抑制T細胞的功能,主要作用于誘導期和T細胞分化增殖的早期并可抑制IL-2的產生及反應;還可增加T細胞中的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的表達,它是IL-2誘導T細胞增殖的強抑制物,也是抗原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細胞的強抑制物。
雄性激素對法氏囊的生長有抑制作用,睪丸激素可使家禽對細菌感染的免疫力下降,二氫睪丸激素可抑制免疫成熟早期型雞的法氏囊生長,抑制免疫應答。
6免疫方面的因素
6.1免疫麻痹在一定限度內,家禽體內主動免疫抗體的產量隨抗原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抗原過多,當超過一定的限度時,抗體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即出現“免疫麻痹”的現象。有些養雞場超劑量、多次密集免疫,引起家禽機體的免疫麻痹,不但達不到預期的免疫效果,反而導致免疫失敗和傳染病暴發,造成嚴重損失。
6.2免疫缺陷家禽因遺傳、疾病、營養等原因導致機體免疫器官受損,或脾臟、法氏囊或胸腺等免疫器官發育不全,免疫系統先天性不足,從而使其淋巴細胞的功能受到破壞,T或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缺乏,降低或不能產生免疫球蛋白,進而造成免疫抑制。
6.3其他由于家禽普遍進行疫苗接種,家禽出殼后都具有一定的母源抗體。該母源抗體除對幼齡家禽起被動免疫保護的作用外,在一定條件下也有不同程度干擾弱毒苗接種和抑制主動免疫抗體產生的作用。
7應激
動物機體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經、體液和內分泌的調節,在環境過冷過熱、濕度過大、通風不良、擁擠、飼料突然改變、運輸、轉群、斷喙、接種等應激因素的影響下,機體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導致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8結語
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眾多,既有生物因素和遺傳因素,又有營養和飼養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已為養雞場廣為重視,但許多卻為養雞場所忽視。因此,在生產現場應對其給予高度重視,根據不同原因分別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癥下藥,盡可能消除、控制或減少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和疾病,確保家禽健康,減少疾病,提高生產水平,增加經濟效益。
畜牧英才網(xm.job1001.com)轉載: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