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豬種需要掌握的概念品種:是畜牧學上的分類單位,它們的基因點相同,染色體可以自由配對,因而是可以自由交配的,又各具有不同特點的類群。如太湖豬品種、長白豬品種、大白豬品種等等。品系:是指群具有突出優點,并能將這些突出優點相對穩定地遺傳下去的種畜群。如長白豬品種中的丹系長白、杜洛克豬品種中的臺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等等。品系繁育是較高級的育種方法,品系繁育指為培育具有共同優良品質的種育群的繁育制度,其特點是速度快、目標明確、群體小。一般用耳標區分同系中的群體。品種的概念大于品系的概念,品系只是某個品種內的某小群體。如長白豬品種里的丹系長白,比利時系長白等;大白豬品種里的英系大白等等,純種繁育:在畜牧生產中,把相同種群(種、品種)之間的公母畜的交配叫純種繁育。如丹系長白×丹系長白,丹系長白×英系長白,美系杜洛克×臺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美系杜洛克等等。雜種:在畜牧生產中,雜種是指不同種群(種、品種)之間的公母畜的交配。如長白×大白,長白×杜洛克,長白×太湖豬,杜洛克×大白等等。二元:指兩個不同品種豬之間交配后所生的后代。如長白×大白=長大二元,大白×長白=大長二元,(寫在乘號前面的一般指公豬,乘號后為母豬)。二元一般在臨床作為二元母豬使用,不可作為種公豬使用,二元公豬一般都作為肉豬飼養。三元:指把二元母豬與其父母代品種不同的公豬交配所生的后代。如長白×大白=長大二元,杜洛克×長大二元=杜長大三元肉豬。三元或三元以上的雜交一般只能作為肉豬來飼養,決不可再留做種用,否則其后代的品質、生長性能等遠低于三元肉豬。三元豬是所有豬中生長性能、品質、肉型最好的肉豬。良雜:指外三元以上.的豬的雜交后代,也指外元豬(長白、大白、杜洛克、皮特蘭等等)與我國地方豬雜交所生后代。其品質、生長性能等低于三元肉豬。土雜:地方不同豬種之間的雜交。其生長性能低于良雜,抗病能力、耐粗飼能力、繁殖能力等強于引進的純種、二元、三元、良雜。第一節、我國地方良種豬一、我國六大類地方品種根據自然地理、氣候分布和品種培育形成的條件,我國豬種可分為華北型、西南型、高原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二、我國地方良種豬及其特性我國著名的地方良種豬有太湖豬、東北民豬、榮昌豬、金華豬、內江豬、兩廣小花豬等(詳見附錄表中國地方豬遺傳資源名錄)。它們共有的優質特性有:(一)繁殖力強我國地方良種豬以高繁殖力著稱於世(如太湖豬)。排卵數與產仔數高,與國外母豬品種相比(均窩產仔要高4頭以上,在排卵數方面,中國地方母豬發情期的排卵數為25枚左右,國外母豬一般在20枚左右。公豬也表現為性早熟。(二)、適應性與抗逆性強中國豬從適應性、耐粗飼、消化率、抗寒與抗熱、抗饑餓、應激反應、抗病等幾個方面都大大優于國外豬種。(三)、香鮮美,肉質優良三、豬雜交生產的優勢若以純種生產為基準雜交優勢按照100%,那么二元雜交優勢就是106%,三元雜交優勢就是117%.多元(超過三元)雜交則不如三元雜交。三元雜交優勢是最大的。世界著名豬種有:長白豬,大白豬(約克豬),杜洛克豬,皮特蘭豬,斯格豬,太湖豬。優秀的地方豬種有:榮昌豬,太湖豬豬。培育豬種有:榮昌豬瘦肉型品系,新太湖豬,三江白豬,湖北白豬、川白白豬、湘白豬等。這些豬種以我國地方良種豬為母本,適當導入外血培育而成。它們的特點是形體好,在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方面優于我國地方豬種;在繁殖力上繼承了我國地方豬種高產仔數的特點,適應強,產仔數多,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培育豬種主要用作生產雜交肉豬的母本,用它生產的二元雜交肉豬能達到三元雜交肉豬的生產水平,可減少一個培育二元雜交母本的過程,縮短世代間隔,節省飼養成本和時間,加快肉豬生產。第二節、國外優良豬種一、我國從國外引進的豬種長白豬、大約克夏(大白豬)、杜洛克豬、皮特蘭、斯格豬、漢普夏豬又稱銀帶豬等。二、引進豬種的特點生長速度快,日增重高,在800克以上,飼料報酬高,料肉比在2.3~3.0。繁殖力好,經產母豬產仔數在10~11頭左右,胴體品質好,瘦肉率在65%左右,背膘在l.53~2.01厘米。缺點是肉質較差,主要表現在肌纖維較粗,肌間脂肪含量較低。(一)、長白種豬長白豬也稱為蘭德瑞斯豬(圖1-1),原產于丹麥,現有英系、比利時系等不同血統。是世界上著名的瘦肉型豬之一。上世紀60年代我國從北歐國家瑞典引進。抗逆性差,對飼料營養水平要求較高。丹系長白四肢相對較細弱,加系長白較強壯。體軀較長,被毛白色,允許偶有少量暗黑斑點;鼻嘴獲長,耳大向正前方傾或垂下,后臀豐滿,腹背平直,頭小、頭頸清秀,肌肉發達,體型呈前輕后重、流暢結實。不僅作為父本使用,也是優秀的母本用豬。母豬平均產仔11.8頭,初產母豬產仔9.5頭,平均個體重1.50公斤,平均背膘厚1.8厘米以下,眼肌面積(指背最長肌的橫斷面積)35平方厘米以上, 35日齡平均個體重8.86公斤,75日齡個體重30.3公斤,成年公豬體重可達350公斤,瘦肉率66%以上,料內比2.72:1。大白豬又叫大約克夏豬(圖1-2),原產于英國北部的約克郡,分大、中、小三個類型,中型屬于兼用型,小型屬于脂肪型。目前中、小型日亦見少,而大型豬卻遍布世界各地。大白豬引入我國(1957年開始引入)后,經幾十年的風土馴化,在我國已有了良好的適應能力。世界上培育出了許多新品系大白豬,如:美系、法系、加系等。被毛全白,頭中等大小,鼻微翹。耳小向正上方豎立,體質結實,胸寬深,背寬而微弓,前后軀肌肉豐滿,雙肌臀、性情溫和、哺育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產仔多、泌乳能力強、母性溫和、呈雙脊背。窩均產仔11.4頭,平均背膘厚1.47厘米,瘦肉率65%以上,料內比2.66:1。(圖1-3~圖1-4)大白豬既可作父本,也可作母本。國內二元雜交常作為父本,但外三元雜交中常作為第一母本來使用,這點里注意。(三)、杜洛克豬杜洛克豬是優秀的父本豬種,通常用于杜大長或杜長大雜交系中的終端父本,原產于美國東北部。俗稱紅毛豬。(圖1-5)被毛紅褐色或棕紅色或棕黑色,顏色深淺不一,耳中等大小且耳尖微下垂,略向前傾;頭小清秀,嘴短直;體軀高大,四肢粗壯,蹄呈黑色,多直立;背腰在生長期呈平直狀態,成年后稍呈弓形。胸寬而深,肌肉發達,臀后肌肉結實豐滿:瘦肉率高,耐粗飼,抗病力強,生長快,飼料報酬高,是終端父本最佳首選。性成熟晚。平均高產仔11頭,臺系稍多為11.6頭,初生重達l.6公斤,平均背膘厚1.38厘米; 30日齡平均個體8.75公斤,75日齡平均個體重35公斤;培育期平均日增重936克,瘦肉率68%以上,料肉比2.39:1。杜洛克豬以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產內性能強而著稱,杜洛克豬體格結實健壯,能在各種環境下飼養;是當今世界養豬生產商品豬的主要雜交親本,性欲強,尤其是其作為終端父本。(圖l-6)若作為母本使用,則其產仔數減少,泌乳能力差,護仔性差。除把母本作為繁殖種豬使用外,繁殖外三元肉豬一般不作為母本使用。這點需注意。目前,我國飼養的杜洛克豬大多是臺系杜洛克和美系杜洛克(圖1-7),臺系杜洛克軀體豐滿度好,瘦肉率較高,四肢粗壯、性欲好,是理想的終端父本。而美系杜洛克繁殖性能較突出,生長速度較快。但這兩個品系也有不同的缺點,如臺系杜洛克豬繁殖性能較差,生長速度較低,適應性較弱、易應激;美系杜浩克豬瘦肉率不高、豐滿度不夠。另外市場上還有加系杜洛克,此品系生長快,抗應激強。為了能更好地利用引進品種,改良原有品系,生產中把臺系杜洛克作為父本和美系杜洛克進行雜交其后代是很理想的杜洛克父母本。它們身上具有臺系和美系的綜合優勢,其不論是作為公豬使用還是作為母豬使用都有比純臺系或純美系更好的繁殖性能和生產性能(肥育豬)。(四)、皮特蘭豬原產于比利時的布拉幫特省,是由法國的貝衣雜交豬與英國的巴克夏豬進行回交,然后再與英國的大白豬雜交育成的。是目前世界上瘦肉型豬種中瘦肉率最高的一個品種,毛色呈白色帶有不規則的深黑色斑點,偶爾出現少量棕色被毛。需要說明的是,皮特蘭豬抗應激、抗病能力差,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特別高。頭目清秀,嘴大且直,耳中等大小略微向前傾,體軀呈圓柱型,骨細四肢短,肌肉極發達,肩部肌肉豐滿,背直寬大。后軀特別發達,極端個體的后軀似球型。體軀寬而短;料肉比約2.6左右,瘦內率70%以上。(圖l-8~圖1-9)皮特蘭×杜洛克交配所產仔為皮杜,皮杜豬一般作為母豬使用,其再與長白或大白雜交所生后代是比較優秀的育肥肉豬。(圖1-10)(五)、斯格豬原產于比利時,屬超瘦肉型豬種。主要特點是生長發育快,飼料報酬高。斯格豬外貌相似于長白豬,其后腿和臀部十分發達,四肢比長白豬粗短,嘴筒亦比長白豬短。缺點是抗應激能力差,對飼養管理條件要求高。三、為什么要飼養瘦肉型品種豬瘦肉型豬(良種豬)與肉脂型豬(土雜豬)的區別:瘦肉型豬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效率高。瘦肉含水65%~70%,脂肪含水10%。沉積(生長)脂肪所需能量為瘦肉的3~4倍。也就是說,瘦肉型豬的飼料利用效率遠高于肉脂型豬!所以,飼養瘦肉型豬(良種豬)的飼養成本低肉脂型豬(土雜豬)0.3~1倍。
第二章、瘦肉型母豬
概述母豬飼養的好壞直接決定和影響到整個豬場的經濟效益,對于自繁自養的豬場來說,豬場的成敗決定于母豬,是豬場工作的重中之重!母豬飼養管理包括后備母豬(青年母豬)、空懷、配種、妊娠、哺乳、離乳等相互緊密關聯的不同生理階段,其中妊娠階段時間最長,約占整個繁殖周期75%左右,妊娠期的飼養管理水平對窩產活仔數及仔豬初生重、母豬的乳腺發育、機體營養的適當儲備、母豬泌乳期的采食量、泌乳量、仔豬斷奶重以及母豬泌乳期失重,甚至對母豬的連產性都有很大的蠡響。母豬重點考核的是母豬初產活仔數和仔豬初生重兩個繁殖性狀指標。在國外母豬自動飼養管理系統,平均仔豬初生重為1.58公斤,比使用傳統的定位欄條件下母豬所產仔豬平均初生重(1.22公斤)高出360克。母豬的繁殖潛力豬繁殖不受季節限制。豬又是多胎家畜,一般每胎可產仔l0頭左右,多的可達十幾頭至二十多頭。在母豬卵巢中有原始卵子11.l萬個之多,母豬每次發情能排出十幾個到幾十個成熟的卵子。這是母豬多胎高產的基礎。與此相適應的是,母豬有近1.5米長的子宮角,這就為更多胚胎發育提供了足夠的場所.與種豬有關的幾十重要概念:群體繁殖力、公豬繁殖力與影晌因素、母豬繁殖力與影響因素、母豬乳腺炎、子宮炎、無乳綜合癥(MMA)。母豬產仔率與公豬繁殖力、母豬繁殖力、管理人員水平呈正相關。種豬繁殖力與豬場經濟效益的關系:生產成本和經濟效益與種豬的種用年限及母豬年產斷奶仔豬數有直接關系。母豬繁殖周期中影響繁殖性能的要素如下:排卵期:排卵個數決定窩仔數的潛在力(主要由胎次決定,研究發現從離乳到配種,給予母豬高能量的飼料能增加排卵數);配種期:受精率(配種技術、方式、時間);妊娠期:胚及胎兒的發育(懷孕期間的胚胎損失率為25%~45%).其中的80%~90%的胚胎損失在生在懷孕的前25天,其中應激、懷孕早期的高能飼糧、以及泌乳期體脂肪的損失都增加胚胎的死亡率。葉酸、生物素、VB2、胡蘿卜素、有機鉻對提高胚胎存活率有效);生產期:難產、助產等;泌乳期:出生后到斷奶(主要是產后一周,仔豬死亡率為10%~15%,除先天性缺陷外,環境、管理與營養影響最大。)
第一節、后備母豬的培育豬營養的起點是母豬的營養,母豬營養的起點是后備母豬。所以不要輕視后備母豬的飼養。豬場(自繁自養或種豬場)經濟效益80%取決于母豬階段的飼養效果,基礎母豬的培育和初產母豬飼養的好壞對母豬一生的生產水平都有極大的影響。后備母豬的管理目標:l、初配體重120~130公斤;2、初配日齡210~240天;3、背膘(最后一根肋骨處,距背中線6厘米處的)厚度16~22毫米(最好在18~21毫米);4、在初情期后的第二或第三情期配種。一、后備母豬的選留(一)、選留時期后備母豬一般在二月齡、四月齡及配種前進行三次選留。(二)、選留方法1、二月齡選留在產仔數多(即其父母成績)、發育好的窩中選擇有效乳頭6對以上,排列整齊,生長發育正常,精神活潑,健康的個體;不合格的個體轉入育肥舍或當作肉仔豬出售。選留數量是實際后備母豬的1.5倍。選擇斷奶體重大的仔豬。因為斷奶體重大的仔豬生長速度明顯高于斷奶體重小的仔豬。到適配日齡時體重更容易達標,能確保210~240日齡時能夠第二次發情、體重能達125公斤以上、背膘厚度能達16~20毫米。2、四月齡選留在二月齡選擇的基礎上,主要選擇乳頭排列整齊,無瞎乳頭、副乳頭,陰門發育偏大且下垂(圖2-1~圖2-2),生長發育量好的個體。3、配種前選留在前兩次選擇的基礎上,主要選擇健康,體型勻稱,四肢健壯,陰門發育較大且下垂,乳腺發育良好,有正常的發情周期、明顯的發情表現等的個體。4、依產仔數選留國外研究反映,長白豬的產仔數略高于大白豬,大長二元母豬的繁殖眭能略高于長大二元母豬,飼養大長二元母豬生產(杜×大長)商品豬可能在綜合效益上略優于長大雜交。另外,皮特蘭不宜作母系的親本。5、選擇后備母豬主要依據本身成績,還要結合同胞成績(生長發育與育肥測定成績)由高到低依次選留。二、后備母豬的管理(一)、后備母豬飼養管理在后備母豬飼養的前期一般自由采食,后期(80~120公斤)應適當限飼,控制體重以達到預期目標;一般不用限飼。第二次或第三次發情時配種,過早或過遲均會影響到母豬的繁殖力和使用年限,因為,第一次發情卵子排卵數量少,約8~10個;第三次發情卵子排卵約12~14個,此時配種率最佳;體成熟充足,延長使用年限,骨架夠大,不會造成分娩困難。第一胎的育成母豬,不能帶多于9頭哺乳的仔豬,仔豬斷奶期應在25天左右為佳,不能過長。因為第一胎懷孕母豬在哺乳期里通常采食量較小加之自身還要生長。第一胎一般在25日齡內斷奶,以利于母豬自身的恢復生長。在排卵前的2周內應自由采食,有研究結果表明,在排卵前的14天內及時提高母豬的采食量(短期優飼),尤其提高能量飼料的采食,可使排卵數提高2個左右。短期優飼能提高血中FSH濃度和脈沖頻率,這表明短期優飼通過刺激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提高排卵數。后備母豬飼養可分為4個階段:生長期、培育期、誘情期及適配期。成功的后備母豬育成應從小母豬早期開始實施,后備母豬從斷奶后第一次選種就應對其制定培育計劃。1、生長期(斷奶至體重80公斤)該期目的是使小母豬的身體充分生長發育,采用自由采食物。2、培育期(體重80~100公斤)該期目的是使小母豬具有良好的體況,使其100公廳時背膘至少達到12~14毫米;若背膘厚度、體重沒能達標,可以通過營養調控的方法來解決,如提高飼料的能量濃度;采用專業設計的優秀后備母豬料進行飼喂;若偏肥,可減低飼料能量濃度,同時可添加適量含纖維素較高的飼料,如青飼料、麩皮等,使腸胃得以充分鍛煉和促進腸胃發育。但這時切忌使用中豬料,不能把小母豬當育肥豬飼養。3、誘情期(體重100公斤至第一次發情)該期目的是誘導初情,減少后備母豬因不發情而淘汰,采用優秀后備母豬料。此時將達100公斤的小母豬從培育欄中挑選出來進入后備母豬催情欄,并用性欲高、成熟的壯年公豬放到后備母豬欄中調情,每天全群調情2次,每次15分鐘,以誘導初情(圖2-3)。最好把公豬驅趕出來,直接刺激母豬。4、適配期(配種前2周)確保后備母豬在210~240日齡時能夠第二次發情、體重要求達到120公斤以上、背膘厚度1.6~2.0厘米(多胎母豬要求背膘厚度最好為1.8~2.2厘米)才能配種。該期目的是增加排卵數,提高受胎率。實行催情優飼,方法是將第一次發情的后備母豬從催情欄中挑選出來,轉入到優飼欄,每頭后備母豬在配種前2周每天采食量增加0.45~0.9公斤,可使每窩產仔數增加1~1.5頭,但需在配完種當天降到1~1.5公斤。(圖2-4)(二)、后備母豬的營養策略豬場購買P2背膘測定儀(實踐經驗豐富的豬場可不用)。有了背膘測定儀母豬的基礎營養儲備情況就很容易的知道了。現代瘦肉型母豬增加其脂肪儲備是非常困難的,而且產仔后背膘儲備很容易大量的消耗。儲備差、消耗快是造成繁殖母豬生產指標低的根本性原因,幾乎能影響母豬的一生。有根多豬場飼養的是瘦肉型豬種,但飼養方法沒有改變。這是我國母豬生產水平與歐美養豬強國差距大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引進了豬品種,沒有引進科學飼養扮方法。后備階段不要過度限制飼養(圖2-5)。后備母豬150日齡左右(體重100公斤)背膘厚度應該達到12~14毫米。如果背膘厚度不在要求范圍自,可以通過營養調控的方式解決。當背膘超標可以降低飼料配方的能量濃度,必須把配種時背膘厚度控制在16~20毫米。若如此,母豬以后的淘汰率就會大幅度的下降,對母豬一生都有好處。后備母豬的飼養關鍵是能量儲備,如果按照中國豬種的飼養方式對瘦肉型后備母豬粗飼或嚴格限制飼養,就會導致配種時脂肪儲備不足,給母豬生的繁殖能力帶來不良影響。為后備母豬設計專用飼料。后備母豬在產仔時骨骼要充分礦化,也就是說在配種前,讓后備母豬儲備充足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甚至維生素。后備母豬對維生素的需要量比育肥豬高得多,所需種類也多,所以后備母豬必須使用專用的后備母豬料。這才是科學養豬。后備母豬的短期優飼(催情補飼)。一般要求后備母豬在第二發情期進行配種,在第一次發情后第一周適當減少喂料量,在第二和第三周提高喂料量。有研究表明,催情補飼可以提高血漿促卵泡刺激素的水平,增加黃體生成素的釋放頻率,從而增加排卵數量。可以提高排卵數2個左右。后備母豬各個方面的指標都達到了就是不發情(這個占3%左右)。對于此情況我們應該做的是后備母豬到 150日齡時就應該用公豬誘導發情。操作中,最好的方法是將母豬趕到公豬欄中,讓母豬與公豬直接進行身體接觸,一周 2~3次,每次不少于 20分鐘。因為公豬欄中的性氣味,可以給母豬更強烈的氣味刺激。后備豬飼糧營養水平(表2-1)。表2-1后備豬飼糧營養水平體重(kg)性別消化能(MJ/kg)粗蛋白(%)賴氨酸(%)鈣(%)磷(%)20~50母豬 13.80 16.50 0.80 0.65 0.55 20~50公豬 13.60 17.50 0.90 0.70 0.45平均 13.70 17.00 0.85 0.67 0.50 50~110母豬 13.64 15.50 0.70 0.55 0.45 50~110公豬 13.62 16.50 0.75 0.60 0.50(三)、后備母豬的保健要點引種要建立隔離檢疫制度。為防止引種不慎而引入病原,把后備母豬放到專門的引種隔離舍中觀察飼養 10周,并在這個時間內完成免疫接種加藥凈化(細菌凈化及寄生蟲凈化)豬群同化,最后檢疫無病才能進入后備母豬群。這是許多豬場慘重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免疫接種。后備母豬在配種前應把偽狂犬、乙腦、細小病毒等疫苗防疫到位。凈化體內細菌性病原。豬場的病原比較復雜,尤其是從外面購買的豬種,難免會攜帶一些隱性病原,使用抗生素對細菌性病原進行凈化。常用藥物主要成分為:泰妙菌素 +金霉素,連用一周。凈化體內寄生蟲。對外購豬,引種回來一周后開始驅蟲,在配種前一月再驅蟲一次。豬群同化。疫苗接種完后2周,將本場淘汰的健康老母豬與后備母豬混群飼養 1周,使后備母豬盡早接觸本場微生物而獲得免疫。禁止使用發霉變質飼料。霉菌毒素,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會引起后備母豬出現假發情、外陰水腫、卵巢萎縮,引起空懷母豬不孕、發情異常;懷孕母豬出現胚胎死亡及流產;哺乳母豬泌乳不足,同時造成免疫力降低易生病。后備母豬適度運動,適時配種,精心管理促進發情。分群管理為使后備母豬發育均勻整齊,要按照體重大小分群飼養,每圈 6~8頭,飼養密度不要過大(圖2-6~圖2-7),舍內有效使用面積要在 1.0~1.2平方米/頭,并且要保證足夠的槽位。有條件的豬場最好采用分槽飼喂、合群運動,保證豬群生長發育整齊。為了保證后備豬骨骼發達,體質健康,發育勻稱,特別是四肢靈活堅實,就要有適度的運動。有條件的豬場舍外最好設運動場,讓后備豬呼吸新鮮空氣,接受日光浴,啃食鮮土和青綠飼料。溫度舍內溫度條件應做到剛入舍小母豬舍溫保持 20℃以上,冬季舍溫保持在 18~20℃,夏季臺溫要控制在 26℃以下,相對濕度 50%~70%,每天定時清掃糞便 2次,適時做好通風換氣,始終保持舍內空氣新鮮,環境清潔。研究表明,11~12月是全年母豬情期受胎率最佳的月份,達 90%以上,7、8月份是母豬情期受胎率最差的月份,母豬群情期受胎率僅為 83.5%;2、3、4、5月母豬情期受胎率間差異不顯著,雖然極顯著低于 11~12月,但極顯著高于其它月份,所以 2~5月份也是母豬受胎適宜的月份;1月與 10月母豬一次情期受胎率間差異不顯著,但顯著低于 2~5月份; 6、9月受胎率低于 2~5月但高于 7、8月份。所以 11~12月和 2~5月是母豬發情、配種時環境溫度適宜的月份,在養豬生產中應給予重視和科學利用。光照研究表明,延長光照(自然光照和人工給光越多、光照越強)可使后備母豬初情期提前19天,間情期(體成熟前兩次發情的時間間隔)縮短1.5天。所以母豬的飼養要注意采光的管理。
第二節、初產母豬的管理一、初產母豬飼養問題初產母豬營養標準偏低是豬場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大部分豬場沒有注意到該問題,普遍的做法是經產母豬和初產母豬使用一樣的飼養標準和飼料配方。從初產母猜到第七產母豬的營養需求規律看,以賴氨酸需要為例,幾乎是呈線性下降,隨著母豬產次的增加采食量也不斷增加,飼料中各種營養濃度都可以相對降低。因初產母豬本來采食量低,如果使用相同的飼料配方必然導致營養不足。這些是很值得注意的,在臨床管理應得到重視。現代瘦肉型母豬最大問題是前兩產期泌乳階段采食量不足。初產母豬日采食量很難超過5公斤。初產母豬產后8~10天泌乳量明顯下降,表現為母乳不足。為什么在短短的十幾天內初產母豬就暴露出母乳不足的問題,主要是配種時體重偏小,基礎營養儲備不足。此外在妊娠后期加料階段,由于擔心初產母豬難產而減少飼喂量,這樣就會造成基礎營養儲備提前被過渡消耗,而產后的小母豬日采食量低(5公斤以下),養豬場又沒有及時給初產的小母豬提供特殊的營養保護性策略,很快初產母豬就會出現母乳不足的問題。二、母豬連續性生產能力被破壞現代瘦肉型母豬的鏈接性效應非常強,如果第一產營養儲備能力被過渡消耗,不僅會影響到下一產的生產水平,對母豬一生的生產能力都會造成影響。高產瘦肉型母豬初產時的最大壓力是采食量偏低,在采食量低的情況下如果不采取特殊的保護方法,就可能給母豬造成深度傷害,這種傷害可能是終身性和不可逆的,所以養豬場在制定飼養方案時對初產母豬應該制定特殊的飼養策略,確保母豬的連續性生產能力不被損傷,這對提高豬場生產指標和經濟效益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三、對經產母豬繁殖能力的影響初產母豬飼養如果存在問題,其結果會在經產母豬階段表現出來。很多養豬場平均產仔數偏低,很多人會認為是發情和配種方面的問題。事實上是母豬系統能力體現。四、初產母豬妊娠階段的飼養策略實際飼養過程中,大多數初產母豬都是與經產母豬同樣飼養,這樣對初產母豬不利。初產母豬妊娠階段需要嚴格控制飼料喂量。研究表明,初產的小母豬妊娠階段如果不能嚴格限制飼喂,會導致泌乳期母豬采食量嚴重下降,二產階段此問題會更加嚴重。初產妊娠階段如果每天多采食1公斤飼料,泌乳期每天就會少采食1.48公斤飼料;到了二產階段的表現就更加嚴重。從這個結果看,如果我們保證了初產母豬泌乳期的采食量,就等于減少了初產小母豬泌乳期體重的過渡消耗。這樣做,既保證了初產母豬的產奶量,也保證了初產小母豬的基礎營養儲備,對以后經產階段具有重要的意義。五、初產母豬泌乳期的飼養策略初產母豬泌乳期應該采用與經產母豬完全不同的飼養策略。因為初產母豬體重小、基礎營養儲備總量小,如果泌乳期初產母豬日攝入營養總量不能保證產奶的基本營養需要,初產母豬就會消耗基礎營養儲備,而這種消耗在產奶方面很快就會暴露出問題,表現為產奶量明顯下降。母豬要想保證高產狀態,應該保證日攝入66.95~75.32兆焦的代謝能和 60克賴氨酸。影響初產母豬日攝入營養總量不足的主要矛盾是采食量偏低。現代高產瘦肉型母豬采食量偏低主要表現在初產和二產。要保證母豬日采食營養總量,一是提高母豬采食量,二是提高泌乳母豬飼糧的營養濃度。在沒有辦法提高采食量的時候,只能提高飼糧營養濃度,因為初產、二產小母豬泌乳期日采食量一般為5公斤,很難超過6公斤。所以建議養豬場為初產、二產的小母豬提供特殊的高標準泌乳母豬料。根據高產母豬泌乳期日攝入營養總量標準計算,初產母豬泌乳期飼糧代謝能不成低于13.39兆焦,粗蛋白不低于18.0%,賴氨酸應該高達l.2%,也就是說配方中其它氨基酸平衡應該建立在賴氨酸1.2%狀態下的理想蛋白質水平。只有為初產小母豬提供單獨的飼養策略,把初產母豬泌乳期失重控制在10%以內,才能有效控制初產母豬泌乳期過渡失重情況,達到有效保護經產母豬系統生產能力的目的。六、初產母豬帶仔數問題事實上有很多豬場擔心初產母豬體重小,帶仔能力有問題,所以在安排帶仔管理過程中有意不讓初產母豬帶到l2頭仔豬,這種做法會導致其以后的帶仔能力減弱。由于初產帶仔少,使母豬乳房發育受損,二產后的帶仔能力下降。很多豬場之所以出現此做法,主要是因為后備母豬配種體重小,配種時P2背膘厚度不達標,基礎營養儲備偏低,初產時泌乳期往往出現泌乳不足的問題;另外一個原因是沒有給初產母豬提供單獨飼養策略。正確的做法是如前所說,為初產母豬設計特殊的飼養方案,確保母乳充足,這樣就可以讓初產母豬盡可能的多帶仔,以達到保護其以后繁殖泌乳能能力的目的。七、斷奶后初產母豬的管理措施對于初產母豬泌乳期結束后失重過多、P2背膘過渡消耗、基礎營養儲備被嚴重破壞的小母豬,可以采用第一個發情期不配種,使用高標準營養飼料飼喂21天,第二個發情期再配種。這樣做可以使失重過渡的小母豬基礎營養儲備得到恢復,讓P2背膘恢復到配種的要求。研究表明,種做法可以使母豬下一產多產1.5~2頭仔豬,而且對恢復母豬的系統繁殖能力有很大好處。可是很多的豬場沒有能做到這種精、細化管理,對豬場整體經濟效益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八、實行母豬分產次飼養技術一般頭胎母豬與經產母豬攜帶的病原不同,各種抗體水平也不一樣,混養容易發病。分胎次飼養可以提高頭胎母豬的配種分娩率和窩產仔數,降低哺乳仔豬死亡率。分胎次飼養可以顯著提高母豬繁殖性能,使二胎以上母豬群的健康度明顯改善,在返情率、分娩率,死胎率和高產活仔數等方面尤為突出。第三節、空懷母豬的飼養管理空懷期母豬飼養管理的目的是恢復斷奶母豬的體況,縮短母豬的空懷天數,提高母豬的繁殖能力。一、飼養管理(一)、采用短期優飼,恢復斷奶母豬的體況對在離乳前3天開始減料的母豬,離乳當天不喂料,離乳后第2天至配種增加喂料量盡快恢復母豬的體況,日喂料鼉增加至3~4公斤,成功配種后立即把飼喂量降至l.6~2公斤,按照膘情喂料。過度消瘦的母豬,離乳前可不減料,離乳后繼續用優質飼料且增加喂料量,使其盡快恢復體況,及時發情配種。離乳前體況相當好甚至過肥的母豬,離乳前后都要減少喂料量,并適度運動。經產母豬斷奶后2~5天、初產母豬斷奶后3~7天開始發情,若出現發情務必及時配種。對于流產母豬第1次發情不配種,生殖道有炎癥的母豬治愈后才能配種。每個情期配種2~3次,斷奶后7天內應有90%以上母豬發情配種,豬群才屬于正常。(二)、加強管理,促進發情斷奶時過度消瘦的母豬或發生繁殖障礙后的母豬常出現斷奶后不發情的現象,在采用疫苗接種、抗生素防治的同時,可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發情配種:優飼催情、母豬合群運動和公豬誘情等方法,當以上方法無效時可采用前列腺素針劑肌注催情,肌注后,若發情即可配種。(三)、堅決淘汰不合格的母豬,保持母豬群合理的結構種豬的年淘汰更新大概在25%左右。合理的母豬產次結構應為:0~2產母豬占35%~45,3~6產母豬占45%~55%,7產以土母豬占10%以下。對離乳后經過治療或使用前列腺素仍不發情、連續3個情期不發情或連續三個情期配種未孕、連續2胎產仔數在7頭以下、哺乳性能差及有肢蹄疾病行走困難的母豬均應淘汰。母豬斷奶時皮下注射1000國際單位孕馬血清(也叫孕馬血促性素)可縮短斷奶到排卵的時間,同時可以增加產仔窩數和窩產仔數。(四)養好待配母豬養好母豬的標志是,保持不肥不瘦、七八成膘的繁殖體況(圖2-8),如群眾所言:“待配母豬八成膘,容易懷胎產仔高”。為此需做好如下工作。有很多豬場后備母豬不使用專用的飼料,與育肥豬養在一起吃在一起,等體重夠了月數夠了就開始配種,這樣的母豬怎么能高產?現在的瘦肉型母豬在后備階段對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維生素等的要求一般都會比肥育豬高30%~40%,有的營養甚至高1倍。我們希望后備母豬配種時骨骼能夠充分的礦化,為未來的高繁殖性能奠定良好的基礎。1、注意飼糧的全價性母豬的膘情是衡量其營養狀況好壞的主要標志之一。因此對膘情異常的母豬要進行調整。過胖的母豬易造成卵巢脂肪浸潤,影響卵子成熟和正常發情,應適當的減料。體況較瘦的應適當加料。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精料嚴重不足、以劣質青粗飼料飼養母豬的辦法必須杜絕。不然母豬會過分消瘦,內分泌失調,卵泡不能正常發育,發情不正常或根本就不發情,造成失配蛤生產帶來損失。2、增加母豬排卵數,提高卵子質量研究與實踐證明:充足的營養、全價的飼糧,足保證卵子發育和成熟的物質基礎。尤其是飼糧中搭配充足的優質青飼料更有意義。據報道,在青年母豬飼糧中加喂18%苜蓿干草粉,能使每次持卵數由11.9枚增加到13.5枚。實踐證明,配種前加強放牧,使母豬采食嫩草、野菜,接觸陽光、土壤、新鮮空氣等,能促進母豬的發情和卵子成熟。另外,研究表明,延長光照時間可以增加母豬的排卵數量,促進受精卵著床和胚細胞分化;還可使空懷母豬發情日期提前l~5天。國外試驗證明,實行短期優厚飼養,即實行“短期優飼”,對增加排卵數、提高卵子質量有良好影響。一般在配種前10~14天開始,到配準日結束,在原日糧的基礎上,加喂2公斤的混合飼料,提高日糧的能量水平,能增加排卵數2枚左右,此對青年母豬有明顯的效果。對經產母豬雖無明顯效果,但可以增加卵子質量。需要指出的是,配準后,應立即減去增加的那部分混合精料,否則可能會導致胚胎死亡的增加。為了促進母豬發情排卵,可用公豬“誘情”也可注射激素,但這些措施都必須建立在正常的飼養管理的基礎上,否則沒有實際效果。應當指出,無論采取什么措施,發情只是第一步,關鍵是促使母豬排卵和多排卵,只發情不排卵達不到受胎的目的。因此在生產上,不能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促使母豬發情的一些措施上,關鍵是調整母豬的飼養管理,促使母豬發情排卵,這樣才能提高母豬受胎率。3、掌握好后備母豬的初配時期后備母豬第一次參加配種稱之為初配。其適宜的時期應取決于后備母豬的發育狀況。生產中主要看兩項指標:一是月齡,二是體重。一般對于良種豬以8月齡、體重125公斤左右時參加配種為好。早了影響自身發育,還會降低排卵數和產仔數;晚了則增加了空懷時間,加大了飼養費用且影響母豬產后泌乳量。研究表明,270~299日齡初配母豬頭胎產仔數和產活仔數最高.但因更易發生繁殖障礙等疾病而過早淘汰,終生生產成績最差,繁殖周期較長,所以在實際上是不可取的。而210~239日齡初配母豬頭胎產仔數和產活仔數最少,但繁殖疾病較少,終生生產成績最好、繁殖周期最長。建議在集約化飼養管理條件下,長大后備母豬在 210~239日齡初配,同時對240~299日齡初配的雜種母豬加強產后的飼養管理,減少母豬哺乳期的體重損失;生產中盡量減少240~299日齡后仍不能配種的母豬數量應用早期催情措施,及時淘汰超期不發情的母豬;熟練配種技術,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二、適時配種(一)、掌握母豬的繁殖規律豬的發情周期為18~23天,平均2l天。每次發情持續期為3~5天,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完成配種,否則就得等21天后發情時才能再配種。這不僅影響了受胎率,而且這頭母豬也就白白養了2l天,加大了飼養成本。研究表明,初生窩重和窩產活仔數的最高值出現在第3胎,2~6胎處于較穩定的高峰期,第1胎的初生窩重和窩產仔數較2~6胎存在顯著差異。正常的、大多數(85%的母豬)母豬在斷奶后1周左右發情,研究表明在斷奶時間很長(21~68天)的情況下,其再孕后產出的仔豬初生窩重和數量均高于1周左右就發情配種的母豬,說明較長的斷奶至配種間隔時間可能對子宮的恢復有利,進而對下一胎的繁殖性能產生有利影響(但實際我們決不提倡如此做,對飼料的損耗及整體經濟效益負面影響是很大的)。斷奶至配種間隔為 4~6天的母豬所占比例最高,產仔數、產活仔數最多、窩重也最大;表明在斷奶后1周左右正常發情配種的母豬綜合繁殖性能較好。研究表明:斷奶至配種間隔第一胎母豬間隔時間最長,約為l2天左右,2~6胎時間大約為l周左右, 7胎以上的母豬因各種原因淘汰率逐漸增加,在群體中比例較小,7胎以上也有一定波動。母豬生產中我們常用母豬背膘厚度作為體況恢復的一項指標,從而確定母豬產后體況恢復的程度。發情后適宜的配種時間:精子進入子宮活山持續12小時,母豬排卵發情后24-48小時。公、母豬交配后,精子進入子宮,靠子宮的逆運動和精子自身的前進運動,大約經過2~3小時才能到達受精部輸卵管1/3處。精子在母豬生殖道內能存活15~20小時;卵子成熟后即排入輸卵管內,在生殖道有受精能力的時間為8~10小時。受精部位是固定的,而精卵細胞在母豬生殖道成活時間又有限。因此必須找好機會,讓精子和卵子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在受精部位相遇、結合,使其受精。過早過遲都很難受精。即使勉強受精,受精卵少且弱。實踐證明,母豬正常排卵后,由于激素的分泌,剛有較為明顯的發情征兆,排卵與發情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讓公豬什么時候交配可以人為的加以控制,因此適時配種是可以辦到的。生產中,多在發情后第二天開始配種。至于精子與卵子到達受精部位所需時間等參數,從體外無法測得,那么適時配種只有以外部征兆為準。通常認為當陰門腫脹達到高峰過后剛見皺褶時,進行配種最為適宜。實踐中,多結合早晨巡視豬群時進行觀察,可以見到發情母豬早晨早起,望亮欲出、主動尋找公豬或爬跨其它母豬(所以實踐中空懷或青年待配母豬多以群養,一般一圈 25頭)。此時按壓母豬臀部,則母豬站立不動,有時兩耳扇動,出現“靜立反射”,則可以實施配種。若母豬頭數較多,也可用試情公豬試情。母豬發情后不是一下子將成熟卵子全部排出,而是在一定時間里分批排出。因此,必須設法使精子和分批排出的卵子如期相遇,才能形成更多的受精卵,才有可能多懷胎。所以在一個發情期內,要配2~3次才好。為使精子充分成熟,每2次間隔時間以11~12小時為宜。由于母豬年齡上的原因,其代謝水平不同,激素分泌量也不盡相同,則發情表現程度也有差異,一般老齡母豬表現輕微,一不注意很容易錯過配種時期;而青年母豬表現激烈,很容易識別。因此,在配種時間掌握上,應是“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間”。(二)、配種方法配種時,耍給以人工輔助。穩住母豬,將其尾巴輕輕拉向一側,用手托著公豬的包皮,幫助公豬陰莖導入,使之順利完成配種。交配時若公、母豬體重個頭相差較大時,應采取一些輔助措施:公豬體大可讓母豬靠墻站立,再令公豬爬跨交配。公豬個頭高于母豬時,可令母豬順坡站立,讓公豬在低地勢往上進行爬跨交配,群眾叫“順坡爬”。反之,母豬個頭高于公豬時,可讓母豬從高往低站立,讓公豬在高地勢往下爬跨交配,群眾叫“就高上”。配種完后,應輕趕母豬向前行進,讓公豬自然的下來。然后用手按母豬腰部,以防精液倒流。嚴禁將公豬打下!否則影響公豬正常的性反射,且易造成其咬人的惡癖。交配完畢,應讓公豬充分休息一段時間,不得立即飲水或進食物。母豬配種后,經一個發情周期不在發情,并有食欲增加、行動穩重、被毛有光洋、較為貪睡等表現,基本上可以判定為妊娠。若用妊娠診斷儀診斷就更加準確了。三、發情鑒定正確地判斷母豬的發情狀況,做到適時配種,是提高母豬受胎宰和產仔數的關鍵。母豬發情時外陰部的變化明顯,所以發情鑒定主要采用外陰觀察法。母豬處于發情期對公豬的接觸、氣味和聲音都異常敏感,當發情母豬接觸到試情公豬,表現為典型的“靜立反射”,即母豬壓背時,站立不動、后肢繃緊、尾巴側向一邊、豎耳、耳尖外翻等癥狀。一般選擇行動緩慢、唾液分泌旺盛、善交談的老齡公豬試情。國外較發達的養豬場全群母豬平均返情率僅為7.4%。(一)、母豬的發情期l、發情前期:2~4天(平均2.7天)。可見陰戶相當紅腫、突出,陰道內流出透明水樣分泌物,表現為食欲減退、焦躁不安。2、發情期:無論后備母豬或經產母豬都表現為很穩定的靜立反射,外陰部紅腫稍退,出現皺紋,陰道顏色呈現粉紅色,黏液濃度增加并有較好的拉絲性,食欲減退或無食欲,并發出特異的叫聲。當公豬和輸精人員接觸時母豬表現靜立反射,若用手按壓背部或脅部,會出現堅耳、翹尾以準備與公豬交配的姿態。3、發情后期:3~5天(平均四天),此期陰戶紅腫消退,呈現紫色或白色,黏液呈黏稠凝固狀,將子宮頸口封閉不接受公豬爬跨,發情癥狀消失,恢復原狀。4、公母豬接觸時同時發情鑒定的影響發情母豬與公豬接觸一定時間,將對公豬不感“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情緒。研究表明:公母豬分開飼養,有利于母豬的發情鑒定,而不是傳統認為公母豬飼養在一起,有利于刺激母猜發情.因此新建豬舍應將公母豬分開飼養;(二)、母豬7天內不發情(發情推遲)1、原因:①初產母豬由于配種過早,產仔過多,斷奶過晚,在泌乳期體況損失大;②母豬產后子宮炎疾病;③經產母豬過肥、過瘦,斷奶時間過早或老齡母豬。2、解決辦法:①初產母豬最好在第2、3個情期、體重120~130公斤配種時配種;初產母豬產后帶仔10頭以下,剩余仔豬寄養到其它母豬,在25天左右斷奶。②母豬產后子宮炎預防辦法:母豬產后注射長效抗生素進行保健,若發現子宮炎可肌注抗生素或用20~40毫升甲硝唑加抗生素沖宮清炎。③加強母豬妊娠、哺乳期的飼養管理,堅持“低妊娠,高泌乳”的營養原則;母豬斷奶的時間應根據場內實際情況在2l天以后適時斷奶;根據母豬的進場及飼養情況制定合的淘汰計劃。④斷奶后每添至少2次用不同的公豬在母豬周圍來回走動,起到誘情的作用。另外對于后備母豬和公豬接觸太少或沒有接觸是后備母豬不發情的重要原因。在后備母豬飼養管理過程當中,應該讓180日齡的小母豬每天與成熟的、性欲強的公豬接觸。常規做法是每天接觸2次、每次約15分鐘,而且必須是身體直接接觸。這樣做不僅能提高后備母豬的發情率,更重要的是初產產仔數也會提高。四、適時輸精經產母豬斷奶后出現發情時間,飼養管理正常的豬群,其母豬發情應符合一定規律.一般在斷奶后第5天出現發情癥狀,即一般都是經產母豬在斷奶后一周內出現發情。站立發情持續時間般多在36~56小時。經產母豬斷奶后出現發情時間、發情持續時間與排卵時間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研究表明,母豬斷奶后出現發情的時間越早,則其發情持續時間越長,排卵出現時間越遲;相反,母豬斷奶后出現發情時間越遲,則其發情持續時間將會越短,排卵出現時間將會越早。適時輸精:準確的輸精時間,可提高母豬的受胎率和產仔數。輸精時間決定于排卵時間,卵子排出后在輸卵管內維持受精能力的時間為8~10小時,精子維持受精能力的時間為24~48小時,精子在受精之前需要6小時左右才能獲能。可見對于斷奶后7天之內發情的經產母豬,觀察到穩定靜立反射后8~24小時進行首次輸精對于斷奶后7天以上發情的經產母豬、后備母豬、返情母豬,觀察到穩定靜立反射后應立刻進行首次輸精。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