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資料
① 臨床表現
食欲減退,精神沉郁、部分嗜睡,輕重不等柏油狀黑便、惡臭,并出現不同程度腹瀉及稀軟便和不同程度發熱,體溫自39.5-39.8度不等。
② 尸體檢驗
對死豬進行病理解剖:外觀發現眼球內陷、眼結膜與皮膚蒼白、回腸壁明顯增厚、變硬,似臘腸樣。剖解見回腸粘膜粗糙,可見粘膜壞死、出血,并有凝血塊與未完全凝固血液,似一條血腸。結腸內有柏油樣大便,但結腸病變不明顯。
③ 實驗室檢查
取病變回腸段作鏡檢,腸上皮內可見唾液彎桿菌粘液亞種菌體的存在。
④ 處理治療
將出現癥狀豬群與未出現癥狀豬群隔離,糞便消毒,并用以下措施治療:對所有豬給予口服補液鹽拌水飲用,每100毫升水中加泰樂菌素6克,同時每千克飼料中添加強力霉素200毫克,用六天;癥狀嚴重仔豬給予0.9%生理鹽水1000毫升靜注,20%強力霉素5毫升靜注,每天一次,用四天。 2、治療結果
仔豬經治療后癥狀消失,恢復進食與活動,大便趨正常,總病程約10天。
3.診治討論
豬增生性腸病(PPE),又稱壞死性腸炎、豬回腸炎、增生性和出血性腸炎。PPE是由專性寄生細胞內的革蘭氏陰性彎曲桿菌(勞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性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增生性腸病。可發生于仔豬、生長豬、育肥豬和成年豬。潛伏期約為7-21天,一年四季可發病,但以3-6月多發。病豬及病原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易感豬與病豬及病原攜帶者直接接觸是最主要的傳播方法。斷奶仔豬和生長仔豬之間水平傳播是暴發此病的最主要原因。混群、轉群、天氣應激,如炎熱和氣候突變等、豬舍衛生條件差、上市后剩余的豬群等因素與本病暴發有關。本例仔豬可能有PPE病豬及病原攜帶者,在轉場、炎熱等應激因素下發病,并主要表現為急性型與慢性型。急性型主要以仔豬突然發病、皮膚蒼白、不同程度腹瀉并排柏油樣黑糞為顯著癥狀。部分呈慢性表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糞便變軟變稀,有的拉柏油樣黑糞,糞便中含未轉化的飼料。枝原凈是對細胞內勞森菌最有效的藥物。另外口服補液鹽及強力霉素,林可霉素拌料治療一周內能有效控制癥狀。嚴重豬應予靜脈補液,并靜注強力霉素等治療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在用藥時機上應抓住在發現感染后第一時間立刻用藥,可降低或限制感染豬臨床癥狀的發生,并且可通過自身感染的機會發展自體免疫。
國內目前尚無PPE疫苗預防接種,故加強豬舍衛生條件,嚴格消毒措施,用碘或季銨鹽類消毒劑較為有效的。避免圈舍連續使用,避免在炎熱、濕度過大的天氣轉群、混群,避免豬群密度過高等應激因素能有效預防PPE的發生與流行,同時滅鼠有利于控制本病的傳播。另外控制豬場中其它大腸炎的病原如豬痢疾密螺旋體、結腸螺旋體、沙門氏菌等促發因素,預防混合或繼發感染也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