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豬場常見的一種現象是醫豬而不是養豬,本末倒置,靠治療經營豬場。其實支出最多的是飼料的真成本,而有效出售率是直接影響飼料的真成本。獸藥的支出應該用于保健而非用于治療,保健帶來的效益要遠遠高于治療。近期敝人跟個老板做筆生意,此老板是賣小豬的,用我的方案一頭小豬的成本正常豬70塊,弱小豬75塊,如此哺乳階段成活率98.58%,保育成活率99.16%,44-56日齡達到37.5斤均重,出售率達95%;與此相比,常規下,其產房成活率85-96%(96%那是2010年8月份以前的),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連續幾個月保育成活率80.58%,與此常規,249頭賣得49頭,半個月后賣剩余的一半……由于試驗數據相當明顯,使用了,但是在操作上偷工減料,打一頭份的私下打0.5頭份,理由如果半頭分能保他的豬安全出去就可以了,不用去理客戶買回去怎么樣。當然有這種想法肯定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買回去不久不好養還再來買你的豬嗎?這效益要細算起來不會就是要85%的成活率了。管理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假如你把豬當人養,那里有那么多東摳一點西口一點。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