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生產線是一種明朗的設備流水線,從原料投入到成品產出是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完成的。那么生產管理就是與一般加工企業貫通的模式,從細節管理的角度看,是一種典型的“點、面”相結合的管理,于是乎生產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幾個“點”。 第一“點”生產計劃。日常的生產任務大致依照生產計劃進行,除臨時性計劃外不會有太大的改動,所以生產計劃就很重要。生產計劃的制定需要考慮的因素有:技術要求;銷售計劃及實際進程;銷售品種和數量變化趨勢;庫存成品的品種及數量;冷銷產品補充;原輔材料的庫存情況,而生產計劃是否合理又直接影響到生產能耗、生產效率的高低。生產計劃安排要定期進行合理性分析,主要是針對延期銷售或者非及時銷售品種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其對于能耗、工時效率、產品質量等各種相關元素的影響。 第二“點”開班前會。生產開始前必備工作就是開班前會,也可說是“開戰”時的一個動員會,同時也是一個總結會。即對上一個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對做得好的人和事給予表揚,對本班工作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項,這對“安全、高效、低耗”地完成當日生產計劃有著很大地益處。人是最具潛力的勞動因素,管好了人、理順了事,一切工作就會都在“掌控”之中。 第三“點”多走多看。即現場巡視。一看投料,看包是否抖干凈,看是否有霉變原料上機;二看配制,看配料精度如何,看配方執行怎樣,看制粒溫度、冷卻效果如何,看小料添加是否到位等等;三看裝包,看感官質量,看裝包重量。這些都關乎著原料損耗的高低、產品質量的穩定,同時也是為下一個班前會收集“素材”,因為只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嘛。生產管理人員應該“沉下”去,去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及時改進。其實飼料加工的管理就是一項如此簡單、如此枯燥、如此重復的工作。 第四“點”跟蹤分析。在多走多看的基礎上收集相關的數據和信息,認真地填好一些相關的表格(如原料損耗表、能耗表等),進行班與班比較、月和月對比,從中總能發現一些問題,這樣便于分析原因,找出合理的解決辦法。 做好了相應的“點”,許多的“面”就能基本到位。當今的管理理念可謂是“百花齊放”,管理模式也是“百家爭鳴”。其實我們不是要刻意地去“模仿”誰,而是要腳踏實地的做細每一件事。當然,生產管理也不是如此的“幾點”就能簡單囊括的,以上僅為個人淺顯之見,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