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在世時,一次到了魏國,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里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村子里才小有名氣。只有我,到了病情比較明顯,或者比較重的時候,才知道病因,而運用藥物、針灸等方法治好重病、難治之癥,大家都以為我的醫術高明,所以我的名聲響遍數國。” 文王連連點頭稱道:“你說得好極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這一點,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尋求解決方法,等到損失造成了才尋求彌補。能快速妥善地應對出現的問題當然很好,但很多的時候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因此對于職業人來說,需要我們在工作中時時保持一雙發現的眼睛,積極主動地尋找可能發生的問題,防患于未然,這才是對我們的職業素質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從扁鵲對三種不同水平的醫術進行的闡述中,可以看到扁鵲所用的方法,正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世醫(在傳統中,中醫稱為世醫,只是到了西醫進入中國,為了作區別而稱為中醫),而比他更高明的兩位哥哥,運用的是更精深的道醫。 世醫對人體健康的恢復和保持,側重于運用藥物、針灸等等方法對人體的精炁神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道醫則是根據“萬物皆有氣”的原理,在同時運用世醫方法的基礎上,直接調集各類相應的“氣”進行靈活運用。對人體內的氣機進行清除病氣、濁氣、邪氣,補充生氣、清氣、正氣,使機體中的精炁神恢復動態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對于疾病的認識,病因機理的分析,即本因、內因和外因。這也是道醫學與世醫學的根本區別所在。本因,是一種以全息信息方式儲存并且攜帶的,以炁的方式客觀存在的致病因素。現代醫學已經從微觀領域發現了DNA遺傳基因領事現象,但是要發現慧觀中疾病的全息領事現象則尚需時日。 世醫對疾病的預防與治療,偏重于對內歷和外歷研究和應用。道醫非常重視整體,本因、內因和外因這三因的協調性研究和應用,“上工治未病”,防勝于治,化優于堵。道醫學將預防和化解三因對人體的作用力以及調整化解。運用“萬物皆有炁”的基本原理,運用各種方法調適和營造良好的炁場環境保持和維護人體的健康。 簡而言之,道醫學與世醫學同源同根,世醫學中所具備的內容,道醫學中都存在著;而道醫學中的內容,由于理義更為深奧,有許多內容并非世醫所能完全理解與接受。另一方面,數千年以來道醫學與世醫學互滲交融,眾多的內容早已同化于世醫之中,只是各自闡釋的深度廣度和準確性,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