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的死亡原因及對策
哺乳仔豬階段,最嚴重的問題是仔豬死亡率高,一般在10%左右,嚴重者在25%甚至一半以上。仔豬出生后的前3天是最危險的時期,占死亡總數的60%~80%。主要是由于仔豬初生虛弱、擠壓、饑餓、疾病和寒冷等原因造成的。根據死亡原因,制訂科學的管理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死亡率。
1.擠壓 母豬趴臥時,許多仔豬不能從母豬身下及時逃走而被壓死,約占仔豬死亡總數的28%~46%。當前越來越多的規模化豬場及農戶,將待產母豬遷至特制的母豬分娩欄內分娩。分娩欄設母豬躺臥區和仔豬活動區,兩區用柵欄隔開,下面相通,可供小豬自由來往。母豬在分娩欄內分娩,能有效地防止母豬踩壓仔豬。分娩欄的網床離地面20~40厘米,糞尿從網床的縫隙漏下,不污染乳頭,能有效地減少疾病的傳播。與地面產仔相比較,哺乳率和斷奶體重可提高15%以上。
2.饑餓 仔豬因饑餓死亡的占仔豬死亡總數的21%,初生重低于0.90千克的仔豬,生存機會較低。因為它們的能量儲備較少,難以與體重大、強壯的同伴競爭乳房周圍的空間,如果得不到人為的及時護理,仔豬會在3天內死亡。在分娩時和產后12小時內,要經常對母豬和仔豬進行檢查,這樣可有效地降低因饑餓而出現的仔豬死亡。較大的仔豬也會因饑餓而死亡,原因有:一部分母豬泌乳量不足,不能滿足全窩仔豬增長的需要;當仔豬錯過一次或幾次吃奶時,其他仔豬會很快吃完空乳頭的奶。有經驗的飼養員會很快識別出挨餓的仔豬。當窩產仔數較多時,會加劇競爭,死亡率也會增加。當一頭母豬的產仔數超過12頭時,即使熟練的飼養員,也將面臨很大的困難。
3.并窩與寄養 在生產實踐中,經常會遇到有些母豬產仔數太少,每窩三四頭,甚至一兩頭;而有些母豬則產仔數很多,由于母豬乳頭數的限制,難以哺乳全部仔豬;還有一些母豬產后無乳或者產后因病死亡,新生仔豬嗷嗷待哺。遇到上述情況時,可用并窩與寄養的辦法來解決。 并窩是指將兩三窩較少的仔豬合并起來,由泌乳性能較好的一頭母豬哺養。寄養則是將一頭或數頭母豬的多余仔豬,由另一頭母豬哺養;或者將一窩仔豬分別給另外幾頭母豬哺養。用這兩個辦法來調劑母豬的帶仔數,充分利用母豬的乳頭,最大限度地減少小豬損失。同時,實行并窩以后,停止哺乳的母豬,可發情配種,進入下一個繁殖周期,也提高了母豬的利用率。 并窩與寄養,要在產期相近的幾頭母豬間進行。在產后3天以內并窩與寄養最容易成功。產期相距較遠的,可考慮人工特殊護理,如通過胃管飼喂初乳或代用乳,來幫助虛弱的仔豬,提高其成活率。
4.疾病 仔豬死亡中約19%是由疾病引起的。拉稀和其他消化障礙,通常是最主要的疾病,為仔豬提供一個干燥、清潔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仔豬拉稀一般分為哺乳期間的黃痢、紅痢、白痢和斷奶后的腹瀉。黃痢一般發生在產后3天內,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紅痢一般發生在產后1周內,由魏氏梭菌引起;白痢一般發生在產后10天左右。由大腸桿菌引起,死亡率低于紅痢和黃痢。仔豬腹瀉主要是開食和換料引起的,此時采取一定的限量飼喂,可以避免或減輕腹瀉。.寒冷 仔豬最怕冷。仔豬剛生下時,身體是濕的,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身體的溫度控制機制尚未發育完全。因此,在分娩和產后1周內,為仔豬提供溫暖、防風的小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250瓦的紅外線燈泡,在離地面45厘米處,環境溫度可達34℃,可以滿足仔豬對溫度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仔豬出生后,迅速擦干身上的水分,一則可以降低仔豬的能量消耗;二則可以刺激仔豬,提高其運動能力。
6.提高初生重 因為初生體重大的仔豬,生命力強,生長速度快,所以提高初生重具有積極意義。仔豬初生重的大小,與品種類型和妊娠母豬的營養狀況有直接關系。引入品種和體格大的豬種,初生個體重較大;不同品種或品系的豬雜交,也可以提高仔豬的初生重;加強母豬妊娠后期的飼養,是提高仔豬初生重的重要環節,因為仔豬初生重的60%是在妊娠后期生長的。母豬妊娠后期,胎兒生長發育快,必須供給營養全面的飼料。若蛋白質缺乏,會影響仔豬的初生重和泌乳量;若能量缺乏,會影響仔豬的初生重和生命力;若維生素、礦物質缺乏,會造成仔豬軟弱和初生重低。
7.降低分娩仔豬的死亡率 分娩過程中死亡的,主要是窒息引起的,降低分娩仔豬的死亡率,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淘汰老母豬,定期更新母豬群,因為隨著母豬年齡的增長,其子宮緊張度下降,導致分娩持續期加長,容易使仔豬缺氧而窒息。二是注射催產素,以促進子宮收縮,縮短分娩時間。三是對剛出生的“假死”仔豬,迅速擦凈鼻、口中的黏液,倒提兩后腿,拍打其胸部,直到仔豬發出咳嗽聲為止;也可以握其兩前腿做擴胸運動;或者進行人工呼吸,都可以救活“假死”仔豬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