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宋體][size=3]郭為[/size][/font]
[font=宋體][size=3]戰略管理的延伸就是我們日常具體的管理工作。例如,每個部門是否都能堅持開個早餐會,或者開一個晨會,把一天的工作說一說;還是平時不管,過段時間把業績達到就算完了。我們做企業管理,經常談考核業績、管理業績,其實業績只是所有工作做完以后的結果,就業績而談業績、談數字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有的數字都要靠行為來達成,對日常行為的管理,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企業管理。
最基礎的管理工作就是對“人”和“事”的管理。事的管理,我們把它歸結為時間管理;人的管理,就是要了解每個人的個性,讓組織內每個成員的長處和知識得到充分體現。 [/size][/font]
[align=center]
[font=宋體][size=3][b][u]事的管理: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的時間管理 [/u][/b][/size][/font][/align]
[font=宋體][size=3]企業戰略提出后,都會設定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一個個短期目標的完成,才能保證中長期目標完成,最終達成戰略實現。這個階段戰略目標的設定,就是一個戰略選擇的過程。對于企業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選擇,就不可能在一段時間,把資源集中在一個點上形成突破。一個大頭釘可以插得很深,但是一個大柱子是插不進去的。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戰略選擇之后,是路徑設計。比如說神州數碼,我們要用五到十年的時間做“數字城市”,這是戰略。然后把“數字城市”細化成一個“戰略選擇”——做兩億人群的市民卡。怎么樣實現呢?“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徑設計,先突破揚州、蘇州這類中等規模、更容易集中做數字城市解決方案的地域,而不是從北京、上海等巨大城市入手。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路徑設計清楚了,就要明確里程碑。這個事情什么時間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說第一年做到哪幾個城市,多少人群;第二年、第三年、第五年做到哪幾個城市。這些確定之后,就要有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完了就進入到了時間管理。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上述是從企業的戰略——戰略選擇——戰略路徑——里程碑的逐層分解,目的是找到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天的工作重點。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看似零散的,但是如果我們再往后推演,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度,再到每一年,實際上,我們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以戰略目標為導向,以實現戰略達成為目的的。這也是時間管理的根本目的。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時間管理工具并不是一個新的管理工具,很多人都知道。我們會從兩個維度來看一件事,重要性和緊急性。重要性,是指和最終達成目標之間的關系;緊急性,則指完成時間。而這兩個維度可以從四個象限來考量,也就是我們常用的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工具不新,但是在實際的應用中,能夠真正做到揮灑自如的人卻并不多。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為什么要管理這四個象限?我們大多數情況下處理事情都是在第一象限——處理緊急且重要的事情,因為它急,不處理怕耽誤事。但是緊急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思考。不緊急的事情,比如寫報告,能自在一些,會去思考很多東西。如果是緊急的話就必須馬上處理,就非常有可能忙中出錯。時間管理,就是要把緊急且重要的事情變成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怎么才能做到不緊急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計劃。如果你沒有計劃,可能天天都在處理非常緊急的事情。但是如果做計劃了,就可以圍繞重要的事情,事先做很多準備和思考的工作。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作為公司的一把手,我最不愿意處理的是什么?就是這個事情以前從來沒聽過,突然說有這么一個事,然后讓你馬上給結論。我們任何人進入一個新的境況時,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就算本事再高,失敗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就算一次僥幸沒出錯,天天都是高風險緊急事件,終有一天會出紕漏。中國任何一個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都非常有實力去競爭世界冠軍,但為什么大家認為最應該拿冠軍的人往往出現失誤呢?就是因為緊張,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平時的智力水平、訓練水平能夠發揮到70%就不容易了。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工作也是這樣,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所做的決策,往往都是低水平的決策。因此我們對事情的管理,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將工作從“重要且緊急”演化為“重要且不緊急”,使得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去改善。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一個整天愁眉苦臉的人,一定是時間安排的不好、計劃性不夠的人。什么叫一個人的能力?有的人管理千軍萬馬還能談笑風生,“舉重若輕”;而有的人管三五個人就忙得不可開交,“舉輕若重”,這就是能力差異。而導致這個能力差異的根本,就是對時間的管理。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拉條子”是一個很簡單但非常有效的方法。按照每一周、每一月,把需要做的事情全部拉出來,然后往四個象限里填空。看一看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哪些應該做,但不那么重要,時間不夠的時候,是否可以犧牲掉。總之,一定要保證留給重要事情足夠多的時間。拉條子畫象限的目的,除了作為計劃外,還要做總結。還要用這張表,當做完一天工作、做完一周事情的時候,回放一下,也許就會發現,我們可能犯了一些錯誤,有些東西浪費了時間,接下來應該如何改進,重新制定計劃或者修訂目標。能夠在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甚至每一年都能夠畫出這樣的圖表來,去看一看我們的重點工作是不是和戰略目標相匹配,然后把重要的事情盡可能地提前進行計劃安排,就會極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如果沒有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的時間管理,所有重要性的排序就會陷入到緊急的怪圈,什么事越急就排在前面,什么事不急就排在后面,往往忽略了重要的東西。我們在進行企業管理的時候,為什么老講目標,老講戰略,員工可能覺得跟自身的工作可能沒有什么關系。其實不然,我們企業的每個人、每個部門只有真正落實了“以戰略目標為導向的時間管理”,才能夠集中資源去圍繞目標來打,才能形成“壓強原則”,做到階段性突破。否則,大量的時間和人力資源都會被浪費掉。 [/size][/font]
[align=center]
[font=宋體][size=3][b][u]人的管理:了解人性,發揮潛能,消滅不拉馬的兵 [/u][/b][/size][/font][/align]
[font=宋體][size=3]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我們的任務不是管人,而是要讓每個組織成員的長處和知識得以充分體現。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人不是機械,人都有思想,人都有各種各樣的特點,人的管理是非常復雜的,所以一個人能夠管理多大的團隊其實就在于你對“人”、對“人性”的理解程度有多少。毛澤東能夠打敗蔣介石,最主要是毛澤東了解中國的農民,那個年代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因為他了解農民,就真正的了解中國。而蔣介石了解的是城市,那時候城市在中國的比例低,所以實際上不是真正了解中國,他只了解上海,可能還有浙江,但是他不了解湖南,不了解華北,甚至更廣大的農村,不知道農民在想什么,因此必然打敗仗。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在我們公司,六級以上的干部,手下都管著幾十人,那么對部下、對同事、對上級是不是真正的了解?每一個領導者,每一個經理人,是否把人作為一種資源在管理?如果你真正當做資源在進行管理,就應該深入的去了解,思考如何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價值,為你的目標、計劃提供支持。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同時,在對人的管理上,還要找到并消滅不拉馬的兵,這需要靠流程的梳理來解決。職能體系最怕的是“二傳手”,二傳手會帶來兩個問題,第一個他本身不成熟,第二個還有可能造成信息的不對稱。管理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 “帕金森定律”,當我們傳遞一個信息的時候,一個一個傳下去,傳到最后一個人的時候,實際上跟第一個說的事實完全不一樣了。怎樣避免“帕金森”呢?人力資源的改進中,很重要的一點,找到并消滅不拉馬的兵,使得公司的整體資源更有效的集中在我們的戰略目標上。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 [/size][/font]
[font=宋體][size=3]對于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這是需要在神州數碼內部不斷思考、討論的話題。我也希望借助《交流與溝通》這個平臺,引發大家對時間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管理的思考,并在這個平臺上暢所欲言,與大家分享你的管理經驗。[/size][/font]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