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腹瀉發生的原因
1、病毒性腹瀉:
⑴傳染性腸胃炎。本病是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疾病。臨床上以厭食、嘔吐、嚴重腹瀉、失水為特征。特別在寒冷季節,能迅速傳播各種年齡的豬。10日齡以內仔豬病死率高達100%,5周齡以上豬的死亡率很低,成豬幾乎沒有死亡。康復豬帶毒可達10周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環境下重新排毒而導致病的傳播。該病原體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此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多發生于冬季和春季,發病高峰為1-2月份。病毒傳播可通過豬的直接接觸。母豬乳汁可以排毒,并通過乳汁傳播給哺乳仔豬,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本病流行有3種形式:流行性多見于新疫區;地方流行性多發生于疫區;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疫區。由于母豬具有免疫力,其初乳中的免疫抗體可為哺乳提供保護力,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低,但在斷奶后又成易感豬。本病傳播迅速,數日內可蔓延全群。首先嘔吐,繼而發生頻繁水樣腹瀉,糞便黃色、綠色或白色,常夾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極度口渴,脫水,體重迅速減輕,日齡越小越嚴重,病死率越高。
⑵豬流行性腹瀉。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種年齡的豬都可發生,小豬易患此病,哺乳仔豬死亡率達50-100%.其特征為嘔吐,腹瀉。病毒存于病豬的腸絨毛上皮和腸系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飼料、飲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傳染。在寒冷的季節里對斷奶前后的仔豬危害最大。
⑶輪狀病毒感染。病毒存于易感動物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出后污染環境,在人和家畜之間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濕、不良的衛生條件下,發病率高。病毒經口進入機體能抵抗蛋白分解酶和胃酸的作用,所以能順利到達小腸,經胰蛋白酶激活而感染小腸絨毛頂部上皮,在其中增殖并使之發生變性、溶解或脫落,絨毛遂縮短變寬。隱窩細胞未及分化成熟就移向感染發病的絨毛上皮,并取代其位置,于是發生吸收不良。雙糖特別是乳糖消化障礙,電解質從細胞外液轉移至腸腔,從而導致水樣腹瀉。8周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高,一般為50-80%,若有大腸埃氏菌混合感染更嚴重。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