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迅速推開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或大包干“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同時還說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1982年“一號文件”與之后的連續4個中央關于農村政策的“一號文件”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成為專用名詞———“五個一號文件”。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從理論上說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個“一號文件”。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產承包責任制,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產周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產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產品采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
2004年1月,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文件”。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即第七個“一號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八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九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2008年1月30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即第十個“一號文件”公布。文件要求,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即第十一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必須切實增強危機意識,充分估計困難,緊緊抓住機遇,果斷采取措施,堅決防止糧食生產滑坡,堅決防止農民收入徘徊,確保農業穩定發展,確保農村社會安定。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