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好苗配好水”是水產養殖取得成功的不二砝碼,惠州瀝林的羅非魚養殖戶徐志賢深知這個道理。這幾年,憑著自己摸索的一套養殖模式,魚都養得不錯,去年單算羅非魚每畝純利潤達7800元(兩造),引得周圍的老鄉紛紛過來取經學習。據了解,徐志賢養羅非魚采用的模式是魚苗小塘標粗,1.5兩左右過塘,一年兩造,混養草魚、大頭、白鰱及鯉魚等,塘邊混養蛋鴨的立體養殖模式,而涉及到魚苗成活率,病害防治,徐志賢有自己的招數。
小塘標粗保證成活率
“我們老鄉中,養得好的,都有自己的標粗塘。”在由南方農村報主辦的“羅非魚高效養殖交流會(惠州瀝林站)”上,徐志賢告訴記者,他自己共有魚塘35畝,其中小塘8畝用于標粗,大塘27畝用于養殖。
“標粗培育的過程直接影響苗種的成活率。”廣州增城市第一水產良種繁育基地負責人鄧德基介紹,小標粗塘因水體面積小,更方便于水質、環境等的管理。小魚苗本身的體質相對較弱,特別是經過長途運輸的魚苗,如果直接投放入大面積水體中,往往容易因為難以適應天氣、水質等的變化而死亡,降低了成活率。“一般有條件的養殖戶,我們都會建議他們利用小塘標粗。”鄧德基說。
據了解,徐志賢2009年農歷四月投放第一批羅非魚苗,8朝左右大小的規格,共4萬尾。“當時投苗時間比較遲,就直接放到大塘了。”徐志賢回憶說,一開始也擔心成活率會降低,但到同年農歷十月底出魚時,共賣魚3萬多斤,并有存塘魚1萬斤左右,規格都在1斤以上,“成數還是不錯的。”
2009年農歷八月底,徐志賢購回第二批羅非魚苗4萬尾,規格8朝左右,放到小塘標粗,直至去年清明前過塘時,規格已達到1.5兩左右,成活率達九成。養到去年農歷七月底清塘時,共有羅非魚4萬多斤。“苗種經過標粗,成活率確實會高一些。”徐志賢說。
另外,據徐介紹,不僅羅非魚苗標粗,其混養的大頭、草魚、白鰱等也是自行標粗,與羅非魚差不多時間過塘,也是分批分次,輪捕輪放。
對付病害防勝于治
徐志賢堅信病害要防患于未然,對于日常的病害預防、水質管理,他也是比較重視。“基本是兩個月殺一次蟲,平時觀察到水色不好,就調水。”徐志賢認為,這是最基礎的工作,必須做好。
徐志賢在這兩批羅非魚的養殖過程中投入的藥物、調水成本大概是1萬元左右。“比別人多了幾千元錢,但魚幾乎沒有出現病狀。”他認為,如果等到看到死魚再來用藥,花再多的錢也是回天無力的。
除了預防病害,在出魚前后,徐志賢也是小心謹慎地做好防護措施。“以前賣魚時都是用拉網,很容易造成魚體的損傷。現在用吊網,基本不會出現魚傷亡的情況。”徐志賢介紹,吊網即出魚時在投餌機旁邊架起漁網,將魚引誘到網中,一網撈起。這樣可以避免魚在拉網過程中出現應激,造成損傷。
在出魚后,徐志賢還會使用一些抗應激、凈水的產品,以保護存塘魚。在使用藥物時,除了全池潑灑之外,徐志賢還有一個小竅門,即在藥劑瓶上鉆幾個孔,在投料時將藥劑瓶懸掛在投餌機旁邊,藥劑從幾個孔均勻地低滲到水里,魚攝食的同時還能做“藥浴”。徐志賢稱,這種方法殺蟲等效果更好,而且省力。
另外,保證水中溶氧量也是防病的關鍵。徐志賢27畝的魚塘共配備了三臺增氧機,除了每天中午開1個小時外,晚上12點開始也會開一臺直到天亮。
飼料方面,魚苗前期,他一般投喂鴨糞以及1號羅非魚浮水料,兩周后開始按1:1的比例搭配浮水料和沉水料投喂。全程投料。“加上草魚,飼料成本大概在20萬元左右。”徐志賢透露,兩造羅非魚的養殖周期里,其魚塘出魚的總產值達60萬元,其中單羅非魚的純利潤可達21萬元。
出處:南方農村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