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是由A型正粘病毒——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是嚴重危害養禽業的一種傳染病。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清亞型多,不同血清亞型之間及同亞型不同毒株對禽類的致病性不同,不同禽類及同種禽類中不同日齡、不同飼養管理條件下的禽群對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同,禽流感的臨診表現各不相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100%的雞群發病,75%以上的病雞死亡;無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則不引起任何癥狀,僅能從感染雞的血清中檢測出禽流感病毒抗體;禽群感染溫和型禽流感病毒后,臨診上則以精神沉郁,采食減少,有呼吸道癥狀,拉黃綠色稀糞,產蛋下降,零星死亡為特征。其流行特點如下: 1.易感動物:很多禽類都能感染禽流感病毒,火雞最敏感,雞次之,鴨、鵝和鴿多呈隱性感染。國外報道已發現帶病毒的鳥類達88種,我國在17種野鳥中發現禽流感病毒。不同日齡、品種和性別的雞群均可感染發病,但以產蛋雞群多發。 2.發病季節: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爆發于冬、春季節,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氣候變化大的時期。一般情況下夏季發病較少,多呈零星發生,發病雞群的癥狀也較輕。 3.傳播途徑:禽流感主要通過橫向傳播,即通過易感禽類與感染禽類的直接接觸或與病毒污染物的間接接觸,例如被污染的飲水、飛沫、飼料及其他被污染的蛋筐、蛋盤、運輸工具等。病毒污染的羽毛和糞便是重要傳染物,因為病毒含量高而且存活時間長,應特別注意。該病能否垂直傳播,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但從自然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雞蛋蛋黃、蛋清及蛋殼中均能分離到病毒,所以感染雞群的蛋不能用作孵化,不經消毒處理的不能運至非疫區。 4.高致病性禽流感潛伏期短、傳播快、發病急、發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傳播范圍往往不大。 5.低致病性禽流感潛伏期長,傳播慢,病程長,發病率和死亡低,一旦發病,如不采取積極措施,病毒很難在疫區被根除,疫情會逐漸向周邊地區擴散,使疫區越來越大,而且病毒還有變強(變成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可能,應高度重視。禽流感因病毒毒株毒力不同,潛伏期和發病率、死亡率差異很大。有的病毒毒株感染后不表現出臨診癥狀,當遇到強應激時才表現明顯的臨診癥狀,以已發現的H9N2、H9N3為例,病程可達2個月之久,主要引起產蛋雞發病,雛雞和育成雞多呈隱性感染或不感染,發病率有的可達100%,多數在80%以內。若無繼發感染,死亡率較低,一般在10%以內。由于病程長,發病雞群發病及恢復期間均能源源不斷地隨呼吸道、消化道排泄物及羽毛、皮屑等向外界排毒,使雞舍周圍環境中病毒密度很高,條件適宜(如刮風、運輸病雞或其排泄物)時病毒就會不斷向周邊擴散。傳播速度因條件及病毒毒株毒力不同而不同。 6.影響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禽流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與病毒毒株的毒力及感染禽的種類、齡期、性別、環境因素、飼養狀況、有無并發、繼發疾病等因素有關。其中病毒毒株毒力影響最大,高致病力的毒株可引起100%的發病和死亡,有的毒株不引起任何臨診癥狀和死亡。飼養管理不當、營養不良、環境條件太差及強應激都會使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增高,有并發感染時,死亡率明顯增高。 7.禽流感多并發或繼發其他傳染病:禽流感本身也是一種免疫抑制性疫病,發病雞群抗病能力極差,往往并發或繼發其他傳染病,常見的并發和繼發病有大腸桿菌病、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霉漿體病等。 8.發病康復的雞群易復發:不少雞群發病恢復期間或康復后1~2個月又發病。康復雞體內的抗體是有一定限度的,康復后的雞體中的抗體水平隨時間推移逐漸下降,當下降到一定水平時,就不能保護雞體免受禽流感強病毒的侵襲,此時若環境中有禽流感強病毒存在,雞群仍有可能再次感染發病。但同一雞群第二次發病時,往往癥狀較輕,死亡率較低。 9.鑒別診斷:禽流感極易與新城疫混淆,在全群雞的臨診癥狀明顯,病情較重,死亡率高的情況下,新城疫常見流涎,嗉囊充滿酸臭液,腸道有棗核樣出血、腫大、壞死。而禽流感常見胰腺壞死、出血和纖維素性腹膜炎。 10 .有效治療方案:對禽流感大面積死亡的用新流加頭孢注射,24小時見效,再飲水一次,3天控制大面積死亡;相對禽流感病情較輕的用新流飲水兩次,3天控制死亡。 新流是崛起公司研制的抗禽流感的特效藥,對治療禽流感有顯著效果。 新流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