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養殖戶給泥鰍打針,藥液打進去之后,背鰭上會立馬鼓一個包。藥液基本進入不了泥鰍的體內,都通過針孔滲漏出來了。這主要是因為泥鰍的肌肉比較薄,本身個體小,入針的深度淺,藥液就容易漏出來。打深了,就容易達到骨骼上,打到脊背上的話,藥液就進入不到泥鰍的體內,效果也不好。
給泥鰍打針,入針深了、淺了都不行。要想順利把藥液注射到泥鰍體內,得先找準注射的位置,然后采取背部肌肉注射法。注射點是背鰭前方的這塊肌肉,注射深度是0.2厘米,但是背部肌肉注射法操作起來不好掌握,因為背部肌肉注射的時候,得讓泥鰍立起身子才容易找準位置,這泥鰍是一活物,稍一扭動,就打偏了,所以這催產藥不容易打進去,不但浪費了藥,還埋下了隱患。針孔如果感染了細菌或者病毒之類的,容易造成泥鰍背鰭的腐爛,對泥鰍造成傷害。
還有一種方法,是從腹腔注射,這種方法相對來說更簡單易行,而且不容易出現藥液的滲漏。腹腔里沒有骨頭,比背部柔軟多了,容易進針,而且進行腹腔注射的時候,泥鰍可以平躺著,人好操作,但是要注意注射的位置不能錯,不然會把泥鰍打死的。最準確的位置是在腹鰭上方一厘米左右,但是不能在腹鰭的左面和后面。入針的深度是0.2-0.3厘米。不能太深,太深了會把它的內臟刺穿。為了準確的掌握入針深度,某養殖戶在針頭上做了一點改進。把長度合適的細膠管套在注射針的基部,只露出0.2—0.3厘米的針頭,起一個固定的作用,限制這個針不能插得太深,這種方法簡單卻很實用,打針的時候就不用顧慮入針的深淺了。
本文來源:科技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