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規模豬場常見繁殖障礙性疫病的臨床診斷與防治 摘要:近年來,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和畜產品的頻繁流通,豬類各種疫病越來越多,危害日趨嚴重,尤其是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已成為目前制約養豬生產的主要原因。特別是在中小型豬場,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普遍存在,臨床表現程度輕重不同,嚴重影響了養豬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本文就中小規模豬場常見多發,危害嚴重的豬繁殖障礙性疫病進行分析,總結臨床診斷要點,探討有效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豬;繁殖障礙;臨床診斷;防治 1 豬繁殖障礙病的主要特征與病因 豬繁殖障礙性疾病以妊娠豬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產出無活力的弱仔、畸形兒、少仔、公豬不育癥及母豬不孕癥為主要特征。凡出現上述一種或一種以上臨床表現的繁殖期種豬,即可以認為患有繁殖障礙性疾病。 引起豬繁殖障礙的病因很多,主要分為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傳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寄生蟲性疾病;非傳染性因素包括:豬體發育不全、營養不良、中毒、應激、飼養管理不善、繁殖體系不合理(如過度自交)等。在規模化養殖模式下,由非傳染性因素所造成的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相對較少,大多數是由傳染性因素所造成的,而且危害更為嚴重,防治也較為困難。 2 常見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的臨床診斷 2.1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 主要見于妊娠期在100d以上的母豬,母豬出現大批流產或早產,分娩出死胎、弱胎或木乃伊胎,大多數母豬出現噴嚏、咳嗽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一部分母豬可能體溫稍高,但通常不出現高熱稽留。嚴重的病例可出現精神沉郁、呼吸困難,耳端發紺,四肢末端、腹側有水腫,陰部腫脹等。種公豬感染后出現高熱、暫時性精液減少和精液質量下降;仔豬感染后表現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共濟失調,耳鼻端和軀體末端發紺,發育遲緩,斷奶前的仔豬死亡率可達到30%~50%。 該病毒主要侵害肺臟,病例剖檢肉眼可見肺水腫、出血、淤血,以心葉、尖葉為主的灶性乃至彌漫性黃褐色或褐色實變;心臟腫大,心肌出血、壞死,嚴重的可見心肌變軟;肝色調不均,輕度淤血,表面有少量斑點狀出血;脾腫大,并有紫色的出血灶;腎質地脆弱,表面有多量點狀出血;淋巴結腫大;扁桃體出血、化膿。 2.2 豬偽狂犬病 感染該病的妊娠母豬表現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仔豬表現高熱、食欲廢絕,呼吸困難,后出現精神癥狀死亡,15日齡內仔豬死亡率100%,斷乳仔豬死亡率達10%~20%;架子豬被感染后,癥狀輕微、發熱、咳嗽3d~4d康復;成年豬僅表現為增重緩慢,無明顯癥狀。 病例剖檢可見死亡仔豬的腦膜出血、水腫,腦脊髓液量過多;肝、脾等實質臟器可見灰白色壞死小點,腎臟有壞死灶,周圍有紅色暈圈,中央黃白色或灰白色,在肝臟褐色的背景下呈現異常鮮艷醒目的紅黃色壞死灶;流產和死產胎兒大小較一致,有不同程度的軟化現象,胸腔、腹腔及心包腔有多量褐色潴留液。母豬子宮內感染后可發展為溶解壞死性胎盤炎。 2.3 豬圓環病毒病 繁殖障礙型豬圓環病毒病主要表現發病母豬體溫升高至41℃~42℃,食欲減退,出現流產、產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還有以呼吸困難、咳嗽為特征的呼吸器官障礙,部分病例可見皮膚、可視黏膜黃疸,下痢和嗜睡;感染該病的仔豬表現為仔豬先天性震顫和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病后母豬受胎率低或不孕,斷奶前仔豬死亡率上升達10%以上。 先天性震顫無明顯剖檢病變;發生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時表現為壞死性或纖維性心肌炎;部分豬出現黃疽、肺萎縮、間質性肺炎;腎臟腫大、蒼白;肝臟呈一定程度的萎縮;體表和腸系膜淋巴結充血、出血和水腫。剖檢可見死胎與木乃伊胎,新生仔豬胸腹部積水,心臟擴大、松弛、蒼白、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2.4 豬細小病毒病 妊娠母豬在懷孕前期受到感染時,引起流產、胚胎死亡。當早期胚胎受到感染時,其死亡率可達80%~100%,并被母體迅速吸收造成不孕和重復發情。在懷孕中后期感染常形成不同程度的木乃伊胎,在正常分娩時排出,平均約占分娩出來豬數的10%。一般在懷孕期70d后,大多數胎兒能對病毒感染產生有意義的免疫應答而存活,但這些仔豬常帶有抗體和病毒。其他種類的豬感染后無明顯臨床癥狀。 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發病母豬輕度子宮內膜炎,胎盤部分鈣化,胎兒在子宮被溶解、組織軟化、吸收。感染胎兒可見充血、水腫、出血、體腔積液、脫水、木乃伊化等病變。弱仔豬出生后半小時左右先在耳尖,后在頸、胸、腹部及四肢上端內側出現淤血和出血斑,半日內皮膚全變紫而死亡。剖檢有時可見肝、脾、腎腫大、脆弱或萎縮、發暗。 2.5 溫和型豬瘟 近年來溫和型豬瘟或非典型豬瘟是豬瘟發生的主要形式,表現為母豬繁殖障礙,發生流產、早產、產死胎或木乃伊胎,不發情或不孕;仔豬先天性感染,出生后衰弱,拉稀便,陸續死亡,也有在20日齡左右或斷奶前后發生嚴重死亡,偶有先天性震顫。 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全身性敗血癥,喉部、胸肌、漿膜和腎臟、消化道等呈廣泛性點狀出血;全身淋巴結腫脹,充血、出血、外表呈現紫黑色;腎臟腫脹、潮紅、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樣;脾臟邊緣有出血性梗死灶,但一般不腫脹;部分病豬小腸、大腸、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點。仔豬慢性病例在結腸回盲瓣可見紐扣狀潰瘍,全身性出血變化不明顯。 2.6 豬布魯氏菌病 該病以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為主要癥狀,引起流產、不孕、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母豬多在妊娠第3個月發生流產,流產前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減退,起臥不安,陰唇和乳房腫脹,陰道潮紅、水腫,自陰道流出灰黃色或灰紅褐色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不久發生流產,流產胎兒多為死胎。公豬發生睪丸炎時,呈一側性或兩側性睪丸腫脹、硬固,有熱感,后期睪丸萎縮。部分病豬咽、頜下、頸和腹股溝淋巴結發生膿腫。 主要病變可見死亡胎兒漿膜上有灰色或黃綠色絮狀纖維素分泌物,胸、腹腔有少量微紅色液體及混有纖維素。胃內容物有黃色或白色混濁的黏液,并混有小的絮狀物。有的黏膜上見有小出血點。流產的豬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腫,表面覆蓋淡黃色滲出物,有的還見有壞死。患布魯氏菌病的豬還常見有關節炎,主要侵害四肢較大的關節。 2.7 豬衣原體病 豬衣原體病引起的母豬繁殖障礙多發生于初產母豬,被感染的母豬流產率達40%~90%。臨床表現為母豬懷孕后期突然流產、產死胎,有的整窩產出死胎;產后母豬惡露不盡,多次配種不孕。順產胎兒體弱無力、尖叫、寒顫、步態不穩、惡性腹瀉、關節腫脹、逐漸消瘦、衰竭死亡。公豬感染衣原體表現為睪丸炎、附睪炎、尿道炎、龜頭包皮炎等。 主要病變為流產母豬的子宮內膜水腫、充血,見有大小不一的壞死灶。流產胎兒水腫、頭頸和四肢出血,死胎皮下有點狀出血;肺腫脹,表面有大量出血點;肝臟腫大、充血、出血,表面有灰白色斑點;腎臟蒼白,有點狀出血;腸內有出血斑。患病種公豬睪丸變硬,有的病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輸精管出血,陰莖水腫、出血或壞死。 2.8 豬弓形蟲病 豬弓形蟲病引起懷孕豬流產或產出死胎,即使產出活仔,也急性死亡或發育不全,不會吮奶,或為畸形胎,母豬在分娩后自愈。仔豬死亡率可達30%~40%,甚至60%以上。 急性病例出現全身性病變,淋巴結、肝、肺和心臟等器官腫大,并有許多出血點和壞死灶。肺高度水腫,小葉間質增寬,小葉間質內充滿半透明膠凍樣滲出物;氣管和支氣管內有大量黏液性泡沫,有的并發肺炎;全身淋巴結腫大,上有小點壞死;肝腫脹,呈灰紅色,散在有小點壞死;脾腫脹,呈紅色;腸系膜淋巴結呈囊狀腫脹;胃底出血斑點,有片狀或帶狀潰瘍。慢性病例可見有各臟器的水腫,并有散在的壞死灶。 3 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的防治措施 3.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開展疫苗免疫預防 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目前無良好的治療藥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預防。應把危害較重的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和布魯氏菌病等納入豬場整體免疫程序中。根據當地疫病流行種類和流行特征、豬場的生產特點、豬的日齡、各種疫苗的特性、母源抗體的消長規律,合理制定預防接種次數、劑量、時間間隔等。規模化豬場要定期進行抗體監測,并根據抗體檢測結果及時調整免疫程序。 3.2 嚴格引種檢疫,防止引入病原 嚴格的引種檢疫程序是防止主要疫病病原由種豬引入豬場的重要措施。異地引種一定要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辦理檢疫審批手續,引種前要認真了解供種單位的免疫程序和疫情情況,嚴禁到疫區引種。引進后應在場外隔離觀察檢疫至少4周,并進行相關的監測,結果陰性、臨床觀察無癥狀出現,接種有關疫苗產生免力后,才可入場飼養。定期進行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免疫抗體水平檢測,盡可能淘汰和消除亞臨床感染或隱性感染豬。豬場一旦發生可疑病豬,在不能確診的情況下,應迅速采集病料或將未經治療的病豬,送獸醫部門進行檢驗,待確診后,進行正確的處理。法定報告的疫病必須按照程序向獸醫主管部門報告,按相關規定對病畜及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原擴散。 3.3 加強飼養管理 在豬場的日常管理中,注意改善豬舍的衛生條件,定期對豬舍地面、墻壁、設施及用具進行消毒,保持舍內空氣流通和注意舍內溫濕度的調節,對正常豬的糞、尿進行發酵或沼氣處理,對患病豬的糞尿、乳、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及病死豬進行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同時做好防蚊滅蚊、防鼠滅鼠、驅蟲、隔離等工作,防止病原通過媒介傳播;在使用飼養過程中,必須根據種豬的各階段營養需要合理配置飼料,盡量選用品質好的妊娠料、哺乳料、乳豬料,注意提高日糧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確保限制性氨基酸,特別是賴氨酸的平衡。 (參考文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