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殺蟲劑等大多數漁藥通過水體給藥。水體化學、生物環境因子對藥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水溫、鹽度、pH值、硬度、溶解氧、氨氮、亞硝酸氮、BOD、COD等等,這些因子對不同漁藥的影響機理和藥效的影響程度不同,極其復雜。因此,要按照每一種漁藥的使用方法正確用藥。漁藥的使用方法很多,一般有全池潑灑法、局部潑灑法、掛袋(簍)法、浸浴法、涂抹法、混飼口服法和注射法等。用藥過程中,要根據疾病和藥物的不同,選擇最有效的辦法,以達到最佳的用藥效果。
除了用藥方法以外,所有漁藥的使用都要注意以下技術要點:
1. 準確計算用藥量。國家藥品標簽中規定的用量標識單位是克/米3,而養殖者用藥時一般以畝和1米水深為單位來計算,所以首先要準確測量(估測)池塘的面積和深度,計算用藥水體的體積,根據這些數據再進行換算。
2. 保證用藥的均勻性。應盡量做到均勻用藥,如局部用藥量過大,或顆粒制劑沒有完全溶解,可能造成局部用藥過量或魚蝦誤食,引起中毒死亡。因此,對不易溶解的藥物應充分溶解,均勻潑灑。
3. 用藥時要保證良好的環境條件。水質惡變時,會引起魚蝦抗病能力下降、不攝食等問題,因此,要選擇環境條件好的情況下用藥。
潑灑藥物要在晴天上午進行,用藥后應觀察不良反應。對光敏感的藥物則應在傍晚進行。池塘缺氧、魚類浮頭時禁用消毒藥和殺蟲藥,以免引起死魚事故。施用消毒劑、殺蟲劑和殺藻劑后,應采取開增氧機等增氧措施,保證水體內的足夠溶解氧。陰雨天要謹慎用藥。
4. 混養池用藥應注意漁藥對不同養殖動物的毒性。混養池用藥經常發生養殖動物中毒死亡,主要原因是不同養殖動物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如阿維菌素用于海水魚類養殖中,會引起貝類的死亡。因此,混養池使用殺蟲劑、消毒劑等毒性比較大的藥物時,必須聽從技術人員的指導。如無把握,應首先進行預試驗,待確定對混養動物無毒害時再行用藥。
5.注射用藥。應先配制好注射藥物,注射用具也應預先消毒,注射藥物時要準確、快速,勿使魚體受傷。藥物應現配現用。
6. 內服漁藥用量要合理。投喂藥物飼料時,投喂量要適中,避免剩余。藥物飼料的可食性一般較差,應采取誘食措施。同時,每次的投喂量應考慮到同池可能攝食飼料的混養品種。
7.藥浴法用藥應避免魚體受傷。捕撈患病動物時應謹慎操作,盡可能避免患病動物受傷,藥物濃度和藥浴時間應視水溫及患病動物忍受情況而靈活掌握,浸浴前應小范圍預試驗。
8. 內服或掛袋用藥要保證用藥效果。采取投喂內服藥物飼料和掛袋法等局部用藥法時,為保證用藥的效果,用藥前應停食1~2天,使其處于饑餓狀態,以促使魚蝦攝食藥料或進入藥物懸掛區內攝食。
9. 注意用藥安全。有一些消毒劑有很強的刺激氣味,如吸入呼吸道可能引起感染。因此,潑藥時應從上風處逐漸向下風處潑,以保障操作人員安全。同時,應盡量避免在大棚室內使用這類藥物。此外,對于毒性較大的殺蟲劑等漁藥,要避免人、畜中毒。
10. 正確配伍,注意藥物禁忌。藥物配合使用可提高治療效果,但如果配伍不當,將產生物理或化學反應,降低藥效或失效,甚至產生副作用。
用藥時,要注意說明書上對藥物禁忌的說明。常見藥物配伍禁忌如:使用生石灰遍灑,再用敵百蟲,將產生毒性很強的敵敵畏,致使魚類中毒;漂白粉與生石灰混用,會使次氯酸離子在強堿性水體中活力降低10多倍;磺胺藥物與酸性藥液或生物堿類藥物混合使用,化學藥品及抗菌素與微生物制劑同時使用等均可引起藥物失效。另外,還要注意藥物的敏感性和針對性,如蝦蟹、鱖、鯰、淡水白鯧等對敵百蟲很敏感;治療小瓜蟲病禁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使用后不但無殺蟲效果,反而促使小瓜蟲形成胞囊,并進行大量繁殖,致使病情更加惡化。
11. 遵守休藥期規定。食用魚上市前用藥應遵守休藥期規定,應確保上市水產品的藥物殘留限量符合要求。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