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perfisherliu 于 2011-1-18 23:47 編輯
一、目的及意義
(一)發展水產養殖是解決國人食物和改善食物結構的需要
二十一世紀《誰來養中國》(Brown,1995)?這個問題雖然是一位美國人提出來的,但是16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我們決不應該存在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們必須自己養活自己。2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證明,我們不僅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而且改善了我們的食物結構,吃得更好、更健康了。從表1中我國肉、奶、蛋、水產品的人均年消費量的變化,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表1. 1978-1996中國人均肉蛋奶水產品消費量(kg/人)的變化 | 1978 | 1996 | 增加(倍) | 肉 | 8.9 | 49.5 | 5.56 | 蛋 | 2.4 | 16.3 | 6.79 | 奶 | 1.0 | 6.2 | 6.2 | 水產品 | 1.3 | 23.5 | 18.08 |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飼料工業產量從1978年的60萬噸增加到1996年的5500萬噸,飼料總產量已居世界第二位。飼料工業是養殖業基礎,沒有飼料工業的飛速發展,就不可能有養殖業的今天,也就沒有我們今天食物結構的改善。
從表l還可以看出,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在18年間增加了18倍,增長速度最快。1997年水產品總量已增加到3601萬噸,年人均消費達28.8公斤;并且水產品的快速增長主要來自水產養殖業的巨大貢獻。1950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僅占水產品總量的8.3%,到1988年首次超過50%,1997年達56.3%(表2),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表2. 1951-1997中國水產總產量以及水產養殖的比重變化 | 1950 | 1960 | 1988 | 1997 | 總產量(萬噸) | 91.2 | 301.8 | 1060.9 | 3601 | 水產養殖(萬噸) | 7.6 | 62.1 | 532 | 2028 | 養殖占總產量比例(%) | 8.3 | 20.6 | 50.1 | 56.3 |
隨著過渡的捕撈、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逐步枯竭,無疑,以后水產品產量的增加將主--要依靠水產養殖。如果維持目前的水產品消費量28.8kg/人/年不變,到我國人口達到16億時,水產總量即要達到4609萬噸。在海洋捕撈量維持目前水平的情況下,我國水產養殖產量要凈增1008萬噸。也就是說到2030年水產養殖產量2914萬噸,要占水產總產的63%。
假若其中l/2的水產品是依靠人工配合飼料養殖生產的,約需要水產飼料2500-3000萬噸。然而,我國目前的商品化水產配合飼料才300萬噸左右。水產動物營養研究與飼料技術的開發是水產飼料工業的基礎,因此,在未來15年和“十五”期間,我國對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的研究與開發有十分迫切的需要。
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我國人口的急劇增加、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耕地面積會隨之減少。據專家估計,到2030年耕地面積只有目前的80%;而人口達到16億時,按人均400公斤計,需要生產糧食6.4億噸。考慮耕地的減少因素,屆時的糧食生產能力要超過目前的40%左右。估計到2010年,我國的飼料產量會達1.17億噸(趙永合,1998),相當于目前居世界第一的美國飼料產量。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從口糧為主到飼料量為主的趨勢將越來越顯著,給糧食生產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因此,如何把有限的糧食更有效地轉化為人民菜籃子中的肉、蛋、奶與水產品,改善人民生活,是擺在我們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養什么更合算呢?從不同動物的平均飼料轉化率來看,魚蝦62.5%和肉雞50%的飼料轉化率無疑是最高的(表3)。研究已證明,優質水產飼料的轉化率可達到更高的水平,且魚蝦為更有利于人類健康的食品。所以,我國在未來15年應優先發展水產動物和肉禽養殖。但是,無論是國際上還是國內,水產動物的營養與飼料的研究水平與開發技術還遠落后于畜禽的水平,因此,作為水產養殖大國,我國在未來15年和“十五”期間應把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開發技術的研究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表3. 不同養殖動物的平均飼料轉化率(增重/飼料,%)
(二)加強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開發技術的研究是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1997年我國水產養殖總產量為2028萬噸,除貝類651萬噸和藻類96萬噸外,然后才是魚蝦等,約1281萬噸,其中淡水養殖1237萬噸,海水養殖魚蝦44萬噸。在淡水養殖產量中,除461萬噸濾食性的鰱鳙魚外,其余776萬噸均為雜食性和肉食性魚類。海水養殖的44萬噸中有25.5萬噸為魚類,16.2萬噸為蝦蟹類(表4、5、6)。也就是說817.7萬噸養殖水產品可通過使用人工配合飼料來生產。按目前我國商品水產飼料可達到的平均飼料系數1.9計算,即需要商品飼料1554萬噸。但是我們僅生產300萬噸左右的商品飼料,不足五分之一。這300萬噸飼料主要用于淡水養殖種類的鯉魚、草魚、羅非魚、鰻魚、羅氏沼蝦、鱉等,而海水養殖蝦用飼料不足8萬噸,魚用飼料不足2萬噸。在淡水養殖中除了部分是通過施肥提高天然生產力來獲一定產量外,而大部分是漁農直接大量投喂糠麩餅粕類農副產品來獲得的。這些農副產品,雖然是很好的飼料原料,但直接投喂,營養不平衡、轉化率不足20%,這樣不僅每年浪費3000萬噸飼料原料,而且更嚴重的是加速了養殖水環境的污染,使養殖對象疾病滋生,威脅到水產養殖及相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海水養殖中,估計有5萬噸左右的對蝦和魚類是由10萬噸人工配合飼料生產的。而其它的39萬噸養殖魚蝦幾乎是用雜魚、蝦和低質貝類養殖的。按每10公斤鮮雜魚蝦或30公斤低質貝類養殖生產1公斤商品的魚蝦計算,每年必須向池塘或網箱投入400萬噸鮮雜魚蝦。也就是說每年水產品總量的11%投入沿海的灘涂中。這不僅是有限資源的巨大浪費,更是環境污染、病害發生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須全面開展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研究,開發優質高效的人工配合飼料,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保證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表4 1997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及其組成(萬噸) 總產量 | 海洋捕撈 | 海水養殖 | 內陸捕撈 | 內陸養殖 | 3601 | 1385 | 791 | 189 | 1236 |
表5 1997年全國海水養殖產量(791萬噸)及種類分布(萬噸) 魚類 | 對蝦 | 其它甲殼類 | 貝類 | 藻類 | 25.5 | 10.3 | 5.9 | 651.0 | 96.1 |
表6 1997年全國淡水養殖產量(1237萬噸)及種類分布(萬噸) 青魚 | 草魚 | 鰱鳙 | 鯉魚 | 鯽魚 | 鳊魴 | 羅非 | 鱖魚 | 鰻 | 沼蝦 | 河蟹 | 鱉 | 其它 | 13.8 | 263.2 | 460.6 | 176.1 | 85.8 | 43.5 | 48.5 | 6.8 | 16.7 | 4.3 | 10.1 | 4.4 | 103 |
二、國內外發展趨勢
魚蝦類消化生理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關于魚蝦營養需要與飼料開發相關技術的研究是本世紀20年代才從美國開始,50年代成功生產漁用商品顆粒飼料。40年代日本、歐洲也迅速開展相關研究,50年代進入工業化生產。我國漁用配合飼料研究始于1958年,但是水產動物營養研究與飼料的商業開發始于80年代初。水產行政部門提出“以養為主,養捕并舉”以后,我國淡水魚養殖、對蝦養殖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客觀上推動了魚蝦營養與漁業飼料的研究與產業化進程。
迄今世界上已有300余種的魚類和20余種的甲殼動物進行了養殖,但已經進行營養研究的魚類不足50種(wilson,1991),甲殼動物不足15種。到目前為止,營養需要研究較全面的種類僅有太平洋鮭、虹鱒、斑點叉尾鮰、鯉魚4種,甲殼動物尚未有1種獲得較完善的營養需要數據。這是由于水產動物的生活環境、行為與生理特征以至營養需要研究(尤其是可溶性微量營養素)較為困難的緣故。
從飼料開發水平來看,國外鮭、鱒、鮰、和鯉魚飼料的飼料系數已達1.0-1.3的水平,其他魚類及甲殼類的飼料系數達到1.5-1.8之間;而我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起步晚,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也相對少,在魚蝦類營養生理和營養參數等應用基礎研究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通過技術、設備的引進和消化,以及水產飼料工業通過劇烈的質量競爭、淘汰,國產飼料質量和管理水平在近10年來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從1989年1589家漁用飼料廠到目前僅剩600余家,但真正產量在l萬噸以上、質量效益都較好,有較好知名度的水產飼料企業不足50家。這些廠家的飼料質量基本代表了我國的飼料質量的最好水平,它們的魚蝦商品飼料的飼料系數可以達到1.3-2.0的水平。估計這部分飼料占我國300萬噸漁用飼料的60%,而其余部分的飼料系數估計在2.1-4.0之間不等。
目前,世界各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和飼料技術的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營養需要研究 仍以研究具有重大經濟價值養殖品種的營養需要(營養參數)為主體。因為這是制定飼料配方、完善配方、提高飼料利用率的依據。
2、新蛋白源的研究與開發 由于魚粉等優質蛋白源日益短缺,價格上升,新蛋白源的開發便成為一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以保證降低飼料成本和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3、環保飼料的研究與開發 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環境急劇惡化,因而研究開發低污染飼料是發達國家目前十分重視的課題。同時,從環境營養學的角度出發,研究環境條件對魚蝦營養需要的影響,以及天然生產力對養殖產量及飼料效率的貢獻。
4、免疫營養學研究 水產養殖越來越受病害的困擾,使得人們從90年代中期開始注意水產養殖動物抗病力與營養素及添加劑關系的研究,以開發提高動物抗病力的營養添加劑和免疫增強劑。
5、攝食行為和攝餌促進物質研究 由于越來越多使用植物蛋白源,為了提高飼料的適口性,降低植物原料中營養拮抗物質的負面作用,水產動物的攝食行為和攝餌引誘、攝餌促進物質的開發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6、水生動物營養研究方法的標準化 水生動物營養研究方法的標準化仍是營養學家們努力的方向。由于陸生動物與水生動物在生活環境、習性和生理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不能把用于陸生動物營養的研究方法直接照搬到水生動物的研究中,至今水生動物的營養研究方法仍然沒有標準化,以至不同動物之間、不同研究者之間的研究結果無法比較,這也是阻礙水生動物營養研究的因素之一,所以水生動物營養研究方法的標準化仍是營養學家們努力的方向之一。
三、我國現有的技術基礎
80年代以來,我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的科技開發隊伍不斷壯大,已經建立了幾個有相當規模和水平的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實驗室。對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品種的營養需求與飼料已開展了較為廣泛的研究與開發,例如鯉魚、草魚、羅非魚、青魚、團頭魴、鰻鱺、中國對蝦、羅氏沼蝦、鱉、鮑魚等等。研究的范圍主要集中于大量營養素,如蛋白質、脂肪和酸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研究和飼料配方的篩選。這些研究結果對商品配方的制定與生產,加上國外研究成果、水產飼料加工技術與設備的引進消化,對我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與飼料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在推動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國產鯉魚、草魚、羅非魚、鰻鱺、對蝦、羅氏沼蝦和鱉的商品飼料的質量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平均水平,飼料系數已達到2.0以下。但是,因起步晚,資金投入少,我國在水產動物營養研究與飼料開發方面仍然存在如下急待解決的問題。
1、研究缺乏系統性。目前主要集中于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等大量營養素指標的研究與配方的篩選。對微量營養元素的營養作用及其需要量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不利于飼料配方的進一步優化、完善和飼料利用率的提高。
2、應用基礎研究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廣撒網的篩選配方方式,急功近利,忽視了消化生理、營養生理等飼料生產的應用基礎研究。實驗設計欠規范、周密,不符合統計學要求和實驗周期太短,難以獲得可靠的可比較的研究結果,使研究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受到很大影響。
3、添加劑的開發不力。添加劑的開發研究熱中于開發“促長劑”之類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產品,而對真正營養性添加劑、非營養性添加劑的研究不夠重視。我國飼料添加劑研究與開發遠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的狀況未能改變。
4、海水養殖魚類營養研究滯后。與淡水養殖魚類相比,我國在海水養殖魚類的營養和飼料研究方面更顯薄弱,如牙鲆、大黃魚、鱸魚、鯛、黑鯧、河豚、石斑魚等,嚴重滯后于海水魚類養殖業的發展。
5、水產飼料成套加工設備開發不力。對適用于水產飼料成套加工設備的研究與生產未給予足夠重視,主要依賴進口主機的被動局面未能改變。
6、對飼料原料的開發與質量控制不夠重視。我國人口眾多,飼料原料缺乏,加上質量監控不力,是導致我國水產飼料質量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例如我國雖然有每年生產100萬噸魚粉的設備能力,但是由于近海資源匱乏,原料漁貨質量控制不善,導致每年只能生產20萬噸左右的質劣價低的魚粉,而每年又進口魚粉70-80萬噸。有些優質原料未能很好開發利用,這既浪費資源又污染了環境,同時又要花外匯購買國外同類產品。例如,我國自己捕撈和進口的魷魚每年約30萬噸,其加工副產品可加工成3萬噸左右的魷魚內臟粉。它是水產飼料的誘食劑、高度不飽和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未知生長因子的良好來源,但我們未能有效地加工利用,甚至任其腐爛、污染環境,而我們水產飼料中的魷魚(或烏賊)內臟粉幾乎都是從日本等國進口的。
四、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和應達到的目標
1995年我國肉類及水產品的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40%左右,這對改善我國居民的食物結構、提高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專家預測隨著養殖業的發展,我國飼料產量到2010年要達到1.17億噸,到2030年達到1.8-2.0億噸,其中水產飼料要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3000萬噸。基于目前我們水產飼料的產量與研究水平,要達到上述目標,任務是相當艱巨的。我們必須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方向,正視我們在研究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我國在“十五”和2015年前的研究開發計劃,攻克技術關鍵以保證水產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研究和規范我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方法和操作規程。
我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相對起步較晚,水平不高。許多研究方法和操作規程尚欠規范,甚至存在較多不合理之處,導致獲得的實驗數據可靠性差,或無法進行互相比較,對水產飼料生產指導意義不大。
研究內容:
為規范研究方法和操作規程,提高我國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研究水平,有必要組織權威人士研究、研究、制定一套能反映目前國際研究水平的《水產動物營養研究方法標準》,對指導我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實驗設計和營養試驗技術包括試驗動物的選擇、數量、重復設置、隨機分組原則、飼養管理、試驗期長短的確定等。
2.試驗飼料配方技術為不同研究目的確定飼料配方的基本結構和調整原則、精制試驗飼料或實用性試驗飼料的原料選擇原則和試驗飼料的制作技術。
3.試驗結果的處理技術包括判據的選擇、分析樣品的收集、處理與分析方法、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等。
4.消化生理、消化率、可代謝能測定方法。
目標:
在2001年前發布實施后,使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更可靠、并且可以進行互相比較,對生產實踐具有更大的指導意義。以后逐步完善。
(二)深入系統研究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需要
深入系統研究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動物的主要營養需要應仍然是“十五’’的主要課題。營養需要研究是水產動物營養研究的主要內容,是飼料工業發展和提高的科學基礎。過去十多年我國水產動物營養研究仍然主要是低水平的、盲目的配方篩選,應用基礎研究薄弱。對每種水產動物的營養研究仍然十分膚淺、零星的,即便是研究多年的中國對蝦也是如此。選擇研究對象應以中國特有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養殖品種為主。以生態環境、食性和種屬進行分類,對具有代表性的種進行集中研究。即冷水性和溫水性種類、淡水種類和海水種類,草食性、雜食性和肉食性的魚、蝦、貝類。每類屬選擇1個代表種進行研究。研究內容強調系統性,研究水平強調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應用基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考慮到我國飼料原料,尤其是優質蛋白源的缺乏和我國人口的巨大食物需求,注重濾食性、草食性、雜食性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研究和利用天然生產力或低價飼料來滿足商品魚生產的需要。對已經研究較為完善的種類(如鯉魚)、國外有眾多科學家研究的品種和引進品種,如羅氏沼蝦、斑點叉尾鮰、鰻鱺等,即側重于國外研究成果在國內飼料生產中的開發和產業化應用。
研究內容:
基于以上原則,建議進行系統全面營養需要研究的種類為:
淡水代表種一草魚、鯽魚、長吻熊、中華絨毛蟹、中華鱉和牛蛙。海水代表種一牙鲆、大黃魚、七星鱸、石斑魚、中國對蝦、青蟹和鮑魚。
對已經使用較好商品飼料的品種,如草魚、鯉魚、羅非魚、青魚、團頭魴、鰻鱺、對蝦、羅氏沼蝦、鱉、牛蛙等在完善它們營養素需要的同時,加速研究適合于池塘單種精養、混合精養和混合半精養的補充性商品飼料,提高飼料效率。
重視海水養殖品種的營養研究。對尚未普遍使用配合飼料的品種牙鲆、大黃魚、七星鱸、石斑魚、中國對蝦、青蟹和鮑魚,在2005年前主要進行大量營養素需要量的研究,開發適合不同養殖模式的飼料;到2015前,完成營養需要基本參數的研究。
1.營養素定量需要的確定。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能量、主要維生素和無機鹽。
2.不同養殖模式和不同養殖條件下天然生產力對營養素定量需的影響。
3.適用于不同養殖對象、不同攝食行為、不同消化生理特性、不同養殖模式的配方和飼料加工技術。
目標:
獲得我國主要水產養殖動物營養需要的基本參數,為高效飼料配方的開發提供依據,為編纂我國《水產動物營養需要》一書提供素材。在2005前,已經使用較好商品飼料的品種,使飼料系數小于1.3。對尚未普遍使用配合飼料的品種牙鲆、大黃魚、七星鱸、石斑魚、中國對蝦、青蟹和鮑魚,在2005年前主使飼料系數小于1.8;到2015前,使飼料系數小于1.3。
為2005年前立法禁止在海水養殖中直接使用鮮雜魚蝦和禁止在湖泊、水庫和河流中使用飼料原料作飼料打下基礎。
關鍵技術:
1.營養素定量需要參數的確定。
2.不同養殖模式和不同養殖條件下天然生產力對營養素定量需的影響。
3.適用于不同養殖對象、不同攝食行為、不同消化生理特性、不同養殖模式的配方和飼料加工技術。
(三)水產養殖人工育苗期幼苗的營養生理與及開口飼料的研制開發
我國在仔稚魚、幼稚蝦、稚貝的營養生理和定量營養需要方面的研究非常薄弱,在微顆粒飼料工藝研究領域仍然有許多空白。即便有一些開發育苗用開口飼料的嘗試,但是在營養學和工藝學方面均不過關。目前,我國主要養殖魚類仔稚魚、蝦苗、鮑魚苗的開口飼料主要從日本、臺灣等國家或地區進口。每年用在這方面的進口費用(包括走私)估計超過億元。為此進行仔稚魚、幼稚蝦、稚貝的營養生理和定量營養需要研究、微顆粒飼料(微粘合、微包膜、微包囊)技術研究是目前急待解決的課題。
研究內容:
1.仔稚魚、幼稚蝦、稚貝的開口口徑和攝食行為的研究。
2.仔稚魚、幼稚蝦、稚貝的營養生理研究和定量營養需要的基本參數建立。
3.微顆粒飼料粘合劑、包埋劑的開發和微顆粒加工技術。
4.微顆粒飼料懸浮穩定技術。
5.微顆粒飼料原料的加工保存技術。
目標:
在2005年前解決對蝦、牙鲆、大黃魚的開口飼料營養參數和加工工藝;到2015年全部解決我國水產養殖主要品種的開口飼料的問題。
關鍵技術:
1.仔稚魚、幼稚蝦、稚貝的營養生理研究和定量營養需要的基本參數。
2.微顆粒飼料粘和劑、包埋劑的開發和微顆粒加工技術和微顆粒飼料懸浮穩定技術。
3.微顆粒飼料原料的加工保存技術。
(四)飼料添加劑的開發研制
目前,我國水產動物飼料添加劑的生產企業只能從事一些飼料預混料的生產銷售,對單項飼料添加劑或原料生產種類有限、質量不高。添加劑原料和添加劑預混料主要從日本、德國、美國、瑞士等進口的局面長期以來未能改變。以前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不足,基礎研究和開發研究也缺乏足夠的人力物力投入。為節約外匯,促進我國飼料工業健康發展,高質量飼料添加劑,包括營養性和非營養性添加劑的研究開發至關重要。
由于營養性添加劑,如氨基酸、脂肪酸、維生素、無機鹽等,可與畜禽飼料通用,因此,集中開展中性植酸酶、主要消化酶、誘食劑、著色劑、水中穩定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產飼料添加劑的開發研究。
研究內容:
1.中性植酸酶的微生物菌種篩選和批量發酵生產技術。
2.分泌耐高溫(90-100℃)消化酶的微生物菌種篩選和批量發酵生產技術。
3.血球藻及其它高產類胡蘿卜素的微生物篩選和批量發酵或培養技術。
4.主要養殖種類的誘食劑研究及其開發技術。
5.有利于養殖動物健康和環境清潔的微生物發酵物添加劑的開發技術。
6.穩定性水溶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生產技術。
目標:
2005年水產飼料添加劑30%國產化;2015年70%國產化。
關鍵技術:
1.目標微生物菌種篩選、目標基因的轉移和表達、批量發酵生產技術。
2.水溶性營養素的穩定技術。
(五)新飼料源的開發與原料質量控制和改良的研究
全球的魚粉產量與飼料市場的魚粉需求缺口無疑將越來越大。象我國這樣的人口眾多、養殖業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問題尤為突出。解決飼料蛋白源的問題已是全球急待解決的問題。組織力量,加大投入開發新的飼料蛋白源,如單細胞蛋白、植物蛋白的生物工程改質、化學或物理方法脫毒、改質等,提高植物蛋白源的消化率和利用率,降低魚粉在飼料配方中的比例,對我國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是一個很有開發前景的課題。
我國用于魚粉生產的魚貨很有限,每年僅20萬噸。然而,由于從捕撈、運輸、儲藏到加工等環節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魚粉質量較差,所以目前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70-80萬噸魚粉來生產配合飼料。今后要充分利用好我國有限的小雜魚資源,加強魚粉加工各環節的質量管理研究,提高魚粉質量。
各飼料源的可利用性資料,是利用這些源進行飼料配方的基礎。在畜禽業中已有全面的資料,但在水產養殖動物中僅鮭鱒魚類有較詳細的資料。應系統測定我國有代表性的溫水性水產養殖品種對各類飼料源的可利用性。
研究內容:
1.生產低毒的油菜子的引種、低毒棉子的生物工程育種技術。
2.油菜子、棉子的脫毒、改質的化學、物理或微生物發酵技術,提高植物蛋白源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3.植物飼料源中抗營養素物質的去除或失活技術。
4.改善植物飼料源的適口性、誘食性技術。
5.魚粉的質量控制技術,魚油的抗氧化技術。
6.魷魚內臟粉加工及綜合利用技術。
7.飼料源的質量評價一消化率、代謝能的數據庫建立和生長效果測定,和魚粉替代最適比例的確定。
目標:
2005魚粉在配方用量降低20%,2015年降低30%。保證我國水產飼料蛋白源80%自給。
關鍵技術:
1.生物工程育種技術。
2.脫毒、改質的化學、物理或微生物發酵技術。
3.抗營養素物質的去除或失活技術。
4.改善植物飼料源的適口性、誘食性技術。
(六)水產動物營養免疫學、營養病理學的研究
隨著集約化養殖的發展,動物病害成了制約動物健康養殖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水產動物營養研究中,研究營養素對動物免疫力的影響——營養免疫學,是國際上近10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通過營養學方法來提高養殖動物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是健康養殖、維持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養殖環境惡化、病害滋生情況嚴重,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起步較晚,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十五”起研究我國水產養殖魚、蝦、貝代表動物的免疫學原理、營養病理學、免疫功能與營養素的關系,為免疫功能的飼料和免疫增強劑的開發提供依據;同時,解決我國水產養殖中一些可能與營養密切相關的問題一脂肪肝、性早熟、和抗應激能力下降等。
研究內容:
1.大黃魚的脂肪代謝和脂肪肝形成機理研究。
2.研究適合低等脊椎動物(魚類)、尤其是無脊椎動物(對蝦、鮑魚)的免疫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
3.水產養殖魚、蝦、貝代表動物的營養免疫機理研究。
4.免疫功能飼料的配伍技術。
5.免疫增強劑的生產、純化技術、使用和活性保持技術。
6.中華絨毛蟹和大黃魚性早熟與營養的關系研究。
目標:
在2005年前,闡明大黃魚的脂肪肝形成機理,并提出解決脂肪肝的具體措施。2015年前為淡水魚-草魚、海水魚-牙鲆、蝦-對蝦、貝-鮑魚闡明營養免疫學的基礎、免疫功能與營養素的關系,并且開發出具有免疫功能的飼料和免疫增強功能的飼料添加劑;闡明養殖中華絨毛蟹和大黃魚性早熟的成因和預防措施。
關鍵技術:
1.適合低等脊椎動物一魚類、尤其是無脊椎動物一對蝦和鮑魚的免疫學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術。
2.免疫功能飼料的配伍技術。
3.免疫增強劑的生產、純化技術、使用和活性保持技術。
4.性早熟的成因研究的營養學和繁殖生物學技術。
(七)環境營養學研究與環保飼料的開發研制
飼料中的營養成分,比如氮和磷,如果添加過量或添加的物質不利于動物的吸收,則會污染環境水質,影響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于是發達國家已開始注重研究動物飼料組成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便開發低污染的綠色環保飼料。環保飼料主要從兩方面進行研制,一是盡量降低飼料中氮和磷,特別是不可利用氮和磷的含量,另一是盡量減少飼料中利用效率低的成分。
我國的水產養殖品種眾多、養殖環境多樣、養殖模式各異。在半集約化養殖條件下,如池塘和部分網箱養殖,天然生產力為水產品提供了部分營養物,采用全價營養飼料,不但提高了成本,而且增加了對環境的污染。我們通過環境營養學的研究,開發出滿足不同品種的不同養殖環境和養殖模式的配合飼料,如混養飼料、添補飼料等,以降低養殖的飼料成本和對環境的污染。這應該是我國“十五”水產營養與飼料研究的重點。
研究養殖環境對養殖動物營養需要的影響,優化配方,同時,研究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減少飼料溶失的飼料加工工藝。
研究內容:
1.提高氮和磷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利用率的配方技術研究。
2.低溶出飼料加工工藝技術研究。
3.養殖環境對動物營養需要的影響和混養飼料或添補飼料的配方技術研究。
4.高能飼料的配方和加工技術研究。
目標:
通過環境營養學的研究,開發出滿足不同品種的不同養殖環境和養殖模式的配合飼料(如混養飼料、添補飼料等),以降低養殖的飼料成本和對環境的污染;減少飼料溶失:2005年使養殖自身污染減少30%,2015年減少60%。
關鍵技術:
1.提高P、N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利用率的配方技術。
2.低溶出飼料加工工藝技術。
3.高能飼料的加工技術研究。
(八)養殖動物產品品質的營養控制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養殖動物產品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要求產品中不能殘存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外,還要求營養豐富、口感好。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深入探討飼料原料、飼料添加劑對養殖產品質量一可食比、營養組成、口感、風味的影響;非營養添加劑和藥物殘留的研究。
研究內容:
1.飼料原料和添加劑對養殖動物可食比、營養組成、口感、風味的影響。
2.保證養殖動物品質的飼料配方、添加劑和養殖技術的研究。
3.漁用藥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和殘留的研究。
目標:
通過優化飼料配方,提高養殖品種的品質。到2005年,產品達到不能殘存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外,符合我國食品衛生和產品出口的要求。2015年產品全部達到可食比高、營養豐富、口感好、風味正常。
關鍵技術:
1.養殖動物品質的評價技術體系。
2.漁用藥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和殘留的研究技術。
(九)水產養殖投飼體系的研究
對于合理的飼料,如果沒有合理的投喂策略,仍無法得到較好的養殖效果,造成飼料成本增加。投飼系統(Feeding system)是關于養殖動物營養素及能量供給及投喂策略的綜合概念,在畜禽養殖業已有廣泛應用。這一概念在近年才引入到水產養殖業;并且,這方面的研究在我國尚未開始,在生產實踐也存在嚴重的問題。應從水產養殖品種的不同階段營養能量學、營養需求的研究著手,探討最佳的投飼量及投飼策略,以建立主要養殖品種的投飼系統。
研究內容:
1.養殖品種的不同階段營養能量學。
2.養殖品種的生長模型研究。
3.建立主要養殖品種的投飼策略。
目標:
2005年前建立已有較好飼料研究基礎的一種淡水養殖品種及一種海水養殖品種的投飼系統。2015年前建立我國主要養殖品種的投飼系統。
關鍵技術:
1.重要養殖品種的營養能量學
2.養殖品種的生長模型
五、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分析
我國目前的商品化水產配合飼料只有300萬噸左右,預計到“十五”末可達到1000萬噸,按每噸平均4500元計,年產值可達450億元。同時,按每50人年生產20000噸飼料計算,還可直接解決25000人的就業。到2015年和2030年,水產飼料將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3000萬噸,其相應的直接年產值分別為900億元、1350億元,就業人數為50000人和75000人。其帶動的相關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難以估計的。因此,水產動物飼料工業屬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六、技術政策及建議
1.克服部門“條塊分割”的弊病,保證國家用于應用基礎研究的有限經費分到有能力和有研究條件的科技人員手中,以保證課題按時、按質完成;而不能象以往一樣把有限的經費作為“人頭費”吃掉。因此建議可按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評審和管理方式實施,或由農業部聘請負責專家組對申請項目進行公平的評審,確定項目的承擔專家。
2.用科學的態度認識“有限的研究經費只能研究有限的課題內容”。確定課題的研究目標要切合實際、科學可行。注重為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避免盲目的篩選配方、舍本求末的低水平折騰。
3.水產動物營養研究與飼料技術開發技術含量高、費用大。但是,成果的轉化快、轉化率高。國家可僅直接下撥科研經費支持應用基礎研究。而對開發研究,可通過提供風險基金、貸款、低息貸款等方式予以重點扶持。此外,鼓勵飼料企業對開發研究的支持。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