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圓環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病是近年來一種新的傳染病,是由豬圓環病毒引起豬的一種多系統功能障礙性疾病,該病毒是德國學者Tischer 在1978年首次從豬腎傳代細胞系PK-15中分離到,并于1982將其命名為豬圓環病毒(PCV)。Brina等主張根據PCV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將PCV分為PCV-Ⅰ和PCV-Ⅱ兩個型。臨床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為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豬皮炎和腎病綜合征(PDNS)、母豬繁殖障礙、新生仔豬先天性震顫(CT)、豬間質性肺炎(IP)等。本病于1991年在加拿大發現,隨后在美國、西班牙、法國、意大利、德國、丹麥、荷蘭、北愛爾蘭、英國、墨西哥、日本和我國臺灣等國家地區均先后報道其豬群中感染有圓環病毒。迄今,PCV-Ⅱ感染和引起的疾病已呈全球分布,該病以皮膚蒼白、腹瀉、呼吸困難、體質下降及漸進性消瘦為主要特征,嚴重影響經濟效應,是一種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的疾病,日益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獸醫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被世界各國的獸醫公認為是最重要的豬傳染病之一。為了探討有效控制本病的方法,特對該病的病原學、流行情況、致病機理、診斷及防制措施的研究情況做詳細的綜述。
1病原學
1.1 豬圓環病毒(Porcine circovirus, PCV)為圓環病毒科(circoriridae)圓環病毒屬成員,同科的其他病毒有雞貧血病毒和鸚鵡啄羽病毒等。為單股環狀DNA病毒,是動物病毒中最小的一員。其粒子直徑為14~25nm,大小約4~26nm,二十面體對稱,共價閉合環狀,無囊膜,該病毒不具備凝血活性,對pH3的酸性環境、氯仿以及高溫具有很強的抵抗力。能在豬源和ST細胞中生長繁殖,但不產生細胞病變。應用免疫染色技術可檢測病毒感染的細胞。
1.2 根據PCV抗原性及基因組成不同,將PCV 分為兩種血清型,即豬圓環病毒Ⅰ型(PCV-Ⅰ)和豬圓環病毒Ⅱ型(PCV-Ⅱ)。
1.2.1 PCV-Ⅰ無致病性,但能產生血清抗體,并廣泛存在于正常豬體各器官組及豬源傳代細胞系。
1.2.2 PCV-Ⅱ具有致病性,PCV-Ⅱ是PMWS的主要病原,雖單獨感染時并不引起明顯的疾病,但有用PCV-Ⅱ可以復制出典型的PMWS病變。如果與PPV或PRRSV混合感染,則可復制出PMWS的典型癥狀和病變,說明豬細小病毒(PPV)或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PRRSV)能增強PCV-Ⅱ的致病性。而PCV-Ⅱ不能增強PPV感染的嚴重性。PCV-1與PCV-Ⅱ均可在PK-15細胞上增殖而不引起PK-15細胞產生細胞病變。
2 流行情況
2.1傳播途徑: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 ,本病毒可經口腔、呼吸道途徑進行水平傳播,也可經胎盤垂直傳播;主要感染哺乳期和育成期的仔豬,特別是5~12周齡的仔豬。
2.2 致死率和死亡率隨飼養條件、爆發的階段不同而不同,一般于斷奶后2~3天開始發病,急性發病豬群中,發病率為4%~25%,病死率5%~10%;PMWS主要發生于5~12周齡的仔豬,尤其是斷奶前后的仔豬;PDNS在哺乳期至生長發育期呈散發,有時也同PMWS并發;CT主要發生于哺乳期,有時在生長期或育肥期也不時地表現出來。
2.3 患病豬群并發或繼發細菌、病毒感染,死亡率增加。其中,副豬嗜血桿菌是最常見的繼發感染細菌。
2.4 各種環境因素如擁劑、悶熱、潮濕、空氣污濁等都可加重病情。
2.5 經試驗發現,單純感染PCV-Ⅱ只能引起輕微的臨床癥狀,多不會產生嚴重的損失,但其因破壞機體免疫機制而具有嚴重的潛在危害性。
2.6 PMWS主要發生于5~12周齡的仔豬,尤其是斷奶前后的仔豬;PDNS在哺乳期至生長發育期呈散發,有時也同PMWS并發;CT主要發生于哺乳期,有時在生長期或育肥期也不時地表現出來。
3 主要臨床癥狀
3.1 病豬食欲喪失,體質較差,生長發育不良,進行性消瘦,生長遲緩或停滯,體重減輕,發熱,體溫升高至41.5℃;呼吸困難、咳嗽,腹式呼吸;體表皮炎,皮膚與可視粘膜蒼白或黃疸、貧血,典型的皮膚損害,皮下水腫;肌肉衰弱無力、萎縮;病豬下痢或黑便,嗜睡以及被毛粗亂、怕冷,有時出現神經癥狀。
3.2 發病母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達41~42℃,食欲減退,出現流產、產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病后母豬受胎率低或不孕,斷奶前仔豬死亡率上升達11% 。
3.3 發病仔豬站立時震顫,由輕變重,臥下或睡覺時震顫消失,受外界刺激(如突然發生的噪音或寒冷等)時可以引發或加重震顫,嚴重時影響吃奶,以至死亡。如精心護理,多數仔豬3周內可恢復。
4 剖檢病變
4.1 肺臟腫脹,壞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切面呈肉狀,無充血,質地堅硬或似橡皮,其上散在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突變區;腎臟呈腎小球性腎炎和間質性腎炎,腫大、白色,表面可見瘀血點;脾臟輕度腫脹,肝臟有不同程度的萎縮、纖維化。
4.2 全身淋巴結異常腫大,可腫至3~8倍,可出現黃色胸水或心包積夜。切面堅硬,特別是頜下、腹股溝、縱隔、肺門和腸系膜等處的淋巴結顯著腫大,切面為灰黃色,有的可見出血,有壞死灶,灰白色壞死斑、花斑腎、水腫;被膜下有白色的壞死。
4.3 回腸和結腸段腸壁變薄,腸管內液體充血或淤血。胃無腺區形成潰瘍、充血、出血。
4.4 重病豬的剖檢癥狀:淋巴結出血;胸膜炎,胸壁粘連,纖維素性滲出;肺臟出血,呈點狀、斑狀或成片,膿腫心包炎、心包液增多;腹膜炎、腹腔纖維性滲出;關節炎。
5致病原因
5.1 該病發生與PCV-Ⅱ感染和免疫抑制有關。PCV-Ⅱ感染后誘導細胞凋亡,改變細胞表達的方式,從而改變細胞間相互作用的方式,間接促進淋巴細胞衰竭,抗原遞呈樹突狀細胞和并指狀細胞減少,導致病毒抗原不能被T細胞識別和出現免疫抑制。
5.2 各種環境因素如擁擠、空氣污濁、氣候變化、飼料更換和飼料營養差等應激因素會削弱機體的抗病能力,使機體促腎上腺素皮質激素過度分泌和釋放,導致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多,促進PCV-Ⅱ的復制,繼發其他疾病而加重病情,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5.3 養殖生產中,黃曲霉毒素含量超標,免疫系統受干擾,從而使抗體效價低,疫病感染率升高,而且不易治療。
5.4 PCV病毒可破壞豬的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下降,產生免疫抑制,并可繼發或并發PRRS、PR、PP、鏈球菌病、附紅細胞體、副豬嗜血桿菌病、地方性肺炎等使病情加重。
6診斷要點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可以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要依靠實驗室技術診斷。
6.1幾種主要綜合癥癥狀
6.1.1 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病豬沉郁,生長不良、厭食、消瘦,呼吸困難,皮膚表現偏白或偏黃,耳梢藍紫色,下痢、腹瀉,體溫升高等。部分豬出現黃疸癥狀,剖檢可見彌漫性間質性肺炎,肺出血。淤血、實變、肉變、胰樣變。淋巴結腫和支氣管淋巴結明顯腫大。肝、腎腫大,膽囊充盈,有時腎臟表面可見出血斑點,嚴重者胃腸道粘膜出血、壞死。有時還可見到多發性漿膜炎,纖維素滲出物覆蓋在心、肺及腹腔臟器上,脾大面積出現梗死。
6.1.2 皮炎腎病綜合癥:病豬表現為:后臀部、后肢、腹部以及脊背部的皮膚上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的隆起或斑點,呈紅色或暗紫色,中央為黑色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條帶狀和斑塊狀,有時亦擴展到胸肋部或耳部。溫和型病例豬體溫正常,會自行康復,病重者會出現發熱、厭食、跛行或體重減輕;剖檢主要為腎臟腫大、蒼白、表面有灰白色壞死點或小出血點所覆蓋;全身淋巴結腫大,蒼白;肝臟黃染質脆,胃時有潰瘍,腸道呈卡他性炎癥。
6.1.3 仔豬先天性震顫:又名抖抖病或跳跳病,也叫傳染性震顫,其臨床癥狀為初生仔豬局部或全身肌肉震顫,當仔豬休息或睡眠時可得到緩和,但受到寒冷或突然噪聲等外界刺激時,震顫可重新激發或加重。1周齡內出現嚴重震顫的仔豬往往由于不能得到哺乳而死亡,1周齡以上的仔豬常常能耐過,存活者多數在三周時間恢復,但也有震顫癥狀延至到生長期或育肥期,甚至終身帶有。最近有部分專家指出,仔豬的先天性震顫的發生與豬瘟病毒、圓環病毒I型有關。
6.1.4與豬附紅細胞體混合感染:病豬體溫升高40℃~42℃,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郁,淌眼屎,臥地不起,運動失調,呼吸急促,鼻流清涕,糞便干硬,呈球狀,小便發黃,全身皮膚發紅,或腹部、耳尖發紺;或在耳根、腹部、四肢內側等處出現紫紅色血點;或眼圈青紫,肛門周圍青紫。個別豬發病數天后皮膚黃染或蒼白,少部分豬毛孔針尖狀出血。有的豬腹瀉,發抖、消瘦。四肢、眼瞼周圍水腫,體表淋巴結腫大。公豬不育,母豬不易受孕,懷孕豬易早產,死胎、木乃伊胎。少數病重豬耳朵大面積發紫后,出現嚴重腹瀉癥狀。剖檢變化:從對病豬剖檢情況來看,病豬的病變以肺部變化為主,肺臟有的蒼白,有的有出血點、出血斑;有的肺臟水腫,呈斑駁狀到褐色大理石樣病變,有的實質變性,如海綿狀,可在水中飄浮;有的似水煮狀;更有很多病豬的肺臟多處部位肉變,特別是尖葉、心葉和膈葉的前緣,部分病變肺葉支氣管內充滿膿性分泌物;氣管內有較多的泡沫,部分氣管環黏膜充血。心肌有出血點,心包積液,為淡黃色液體。肝臟有的灰白色,有的有壞死灶,有的有出血點,有的腫大變性呈黃棕色,表面有黃色條紋狀或灰白色壞死灶。腎臟腫大、呈褐色或土黃色,質地較脆,有淤血現象;有的有大量針尖狀出血點;有的表現典型的大理石樣花紋;有的有壞死點、壞死斑。脾臟腫大、邊緣有多處梗死灶。胃充血、出血;部分豬胃底粘膜出血、壞死、潰瘍,回盲腸有大量潰瘍灶。腸出血嚴重,特別是小腸和結腸多數有壞死灶。淋巴結廣泛腫大,特別是腹股溝淋巴結和肺門淋巴結。部分病豬喉頭粘膜水腫、出血,豬膀胱粘膜出血。個別患豬表現多發性漿液纖維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6.1.5與藍耳病混合感染:哺乳母豬體溫升高(40.8~42℃),食欲不振,泌乳量下降,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嚴重者食欲廢絕、雙耳及四肢末端皮膚發紺,呼吸癥狀明顯,去勢公豬比母豬更易感染,出生體重和斷奶體重較輕者發生本病的機率較高;對斷奶仔豬的損害比較嚴重,引起全身性多系統衰竭綜合征,最終病死或在幾天內發展成顯著衰竭,抗生素等不能抑制本病的發生;育肥豬食欲減退,體溫升高(40.8~41.8℃),咳嗽,腹式呼吸,逐漸消瘦,長期臥地不起,耐過者生長緩慢。同時還可引起繁殖、豬皮炎腎病綜合征和呼吸道病綜合征、增生性和壞死性肺炎、先天性顫抖。藍耳病使豬圓環病毒復制能力增強,臨床癥狀更為嚴重。
6.1.6與豬瘟混合感染:徐州地區2007年高熱綜合癥發病高峰期時間為5月10日~10月1日。發病豬多為圓環病毒、藍耳、附紅細胞體、豬瘟、偽狂犬、傳染性胸膜肺炎等;10月份后,發病豬多為豬瘟、附紅體,值得商榷。因此,治療上就有所區別,這樣才能有的放矢。10月份后豬瘟發病率明顯增高,我們走訪40戶養豬戶發現,免疫一次的發病率為100%,免疫兩次的為47%,免疫三次的為13%。好多發病豬是剛從市場買來不到一月,忽視了豬瘟免疫而發病。而一些規模豬場或者豬瘟疫苗接種兩次以上保護率很高沒有發病。豬瘟可發生于各種年齡的豬,無明顯的季節性。除了豬圓環病毒病的癥狀外,淋巴結腫大顯著腫大,淋巴結切面出血嚴重,癥狀為精神沉郁、呼吸急促、轉圈、四肢滑動呈游泳狀,腹瀉、死胎、滯留胎、木乃伊胎、早產、震顫性弱仔,仔豬水腫、腎點狀出血,胃底部可見大面積暗紅色潰瘍區,腸炎、回盲瓣處可見扣狀腫。
6.1.7與偽狂犬病混和感染:母豬出現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返情等癥狀,斷奶仔豬生長發育明顯受阻,25%的仔豬逐漸消瘦,被毛蓬亂,腹瀉,皮膚蒼白,有的有呼吸道癥狀,鼻孔流膿性分泌物,癥狀明顯。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體溫升高,精神萎靡,扎堆,食欲下降,80%的病豬死亡。新生仔豬(3日齡內)90%發病,腹瀉糞便黃色或灰白,體溫升高,委頓,昏睡,有的口吐白沫,轉圈,靜臥時身體及四肢抽搐,后肢麻痹,視覺喪失,叫聲嘶啞,三天內死去,抗生素治療無效,病死率100%。
6.2. 實驗室情況
6.2.1 顯微鏡觀察:淋巴結的皮質區及副皮質區顯著擴張,有單核和巨噬細胞浸潤,有時散布有大量的多核巨細胞,有些淋巴細胞萎縮,少數情況還有壞死。肝臟表現不同程度的炎癥,有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腎臟的皮質和髓質也有炎癥存在。
6.2.2 對于PCV的實驗室診斷:主要是在病變部位檢測到PCV-Ⅱ抗原或核酸。應用PCR檢測方法和病毒的分離,綜合起來有電子顯微技術、細胞克隆技術、病毒分離和提純、單克隆抗體技術、核酸探針技術、交叉免疫熒光、基因序列比較等 ,其中用豬腎原代細胞或豬腎細胞系統培養分離病毒。
6.2.3 從實驗室檢測結果看,圓環病毒的感染率2006~2007年明顯高于2005年,門診送檢病料抗體陽性率達83.59%
6.2.4 圓環病毒病不單一出現,圓環病毒嚴重的病豬同時有兩種以上的疾病并發,臨床中常與附紅細胞體、偽狂犬、藍耳病、豬瘟等疾病并發。
7合理的藥物治療
7.1 該病治療的總的原則是抗病毒、抗菌、增加免疫力。因為該病主要由病毒感染或繼發感染而致,損害免疫器官,因此提倡用較好的抗病毒藥物,如黃芪多糖注射液。它能誘導畜禽機體產生干擾素,促進抗體形成,達到抗病毒的目的。治療該病聯合用藥優于單一用藥。
7.2 病豬及早應用克林霉素、病毒唑、磺胺間甲氧嘧啶等藥物治療,其治愈率很高,死亡率很低。還要每日注射一次隆美爾(曹氏生科國際集團),這樣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一般需要連續治療2~5天方可痊愈,個別病豬治療6~9天。病豬如及時確診,治愈率可達60%以上,特別是僅有附紅細胞、鏈球菌并發感染時,治愈率更高。
7.3 全群豬用復合多種維生素加倍拌料,注意適當的添加電解質和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
8控制措施
在該病的防制方面,目前對該病還沒有很好的方案,還存在以下問題:沒有控制和消滅該病的有效措施;無切實可行的疫苗和藥物用來預防感染;病毒對常規消毒劑抵抗力很強。針對這些問題,目前主要采取控制繼發感染,減少豬只死亡,降低經濟損失的控制策略。
8.1 應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堅持自繁自養和實施全進全出制度,外購豬要嚴格檢疫,隔離觀察,隔離飼養1個月,確認無病后方可入群。
8.2 全面實施嚴格的消毒制度, 殺死病原體,切斷傳播途徑。強化豬場的生物安全,將消毒衛生工作貫穿于養豬生產中的各個環節。
8.3改變和完善飼養方式,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提供舒適環境,嚴格控制豬的移動和空氣的流向,降低飼養密度,降低應激因素,特別是減少對斷奶仔豬的應激,幫助仔豬過好斷奶關,避免飼喂發霉變質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飼料;好豬舍的通風、換氣工作,改善豬舍的空氣質量,降低氨氣濃度并保持豬舍干燥。
8.4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保證豬群有較強的免疫狀態,從而提高豬群整體的免疫水平,增強肺臟對PCV-Ⅱ的抵抗力,建議采取典型病死豬具有明顯病變的器官加工制成自家滅活疫苗,于母豬配種前和懷孕期注射或給仔豬注射,可取得較好效果。
8.5仔豬用藥:在1、7日齡和斷奶時各注射頭孢噻呋,(500mg/mL)0.2 mL,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斷奶前一周和斷奶后一個月應用支原凈(50ppm)+土霉素或金霉素(50ppm)+阿莫西林(500~1000ppm)。妊娠母豬用藥:于產前一周和產后一周,按1噸飼料中加入支原凈、金霉素、阿莫西林拌料均勻,連喂15天,或者在產前15天時拌料服用黃芪多糖或其他免疫增強劑5~7天,大大提高初乳的免疫力,對于仔豬的保健很重要,可以降低本病垂直傳播。
9 小結
PCV作為一種新發現的病毒,我們對其分子生物學特性、病毒對動物免疫系統的影響、致病機理、有效的預防和控制該病毒引發的各種疾病,以及一些潛在的問題等方面缺乏全面而系統的了解。因此,還必須對這些方面進行更詳細、更深層的研究。由于該病毒較廣泛的存在于豬體內,與豬的健康密切相關,尤其是考慮可能用豬的器官進行人的異體移植時,更應當進一步加強對此病原體的研究。 我們相信,通過對PCV更深入的研究,將最終會發現一種有效的疫苗來預防此病,這對降低養豬業的經濟損失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