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是一種急性、熱性接觸傳染性病毒病,其特征是在皮膚和黏膜上發生痘疹。綿羊痘病毒只感染綿羊,山羊痘病毒只感染山羊。但山羊痘發病比綿羊痘發病較緩慢。
解病:
⑴病原:病原為痘病毒科的羊痘病毒,3%石炭酸、2%甲醛、0.1%升汞都有良好的消毒效果,直射陽光和紫外線也能迅速殺滅該病毒。
⑵流行特點:在自然情況下,綿羊痘只能使綿羊感染,山羊痘只能使山羊感染,綿羊和山羊不能相互傳染。最初是個別羊發病,以后逐漸發展蔓延全群。山羊痘通常侵害個別羊群,病勢及損失比綿羊痘輕些。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染。水皰液和痂快易與飛塵或飼料相混而吸入呼吸道。病毒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侵入肌體。人、飼管用具、毛、皮、飼料、墊草等,都可成為間接傳染的媒介。本病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氣候嚴寒、雨雪、霜凍、枯草季節、飼養 管理 不良等因素也可促進發病和加重病情。
⑶癥狀:潛伏期為2-12天,平均6-8天。發痘前,可見病羊體溫升高到41-42℃,食欲減少,精神不振,結膜潮紅,從鼻孔流出黏性或膿性鼻漏,呼吸和脈搏增快。經1-4天后開始發痘。
發痘時,痘疹大多發生于皮膚無毛或少毛部分,如眼的周圍、唇、鼻翼、頰、四肢和尾的內面、陰唇、乳房、陰囊及包皮上。山羊大多發生在乳房皮膚表面,隨后丘疹逐漸增大,變成灰白色水皰,內含清亮的漿液。此時病羊體溫下降。由于白細胞破裂或內容物干涸,形成棕色痂后痊愈。
在羊痘流行過程中,由于個體的差異,有的病羊呈現非典型病程經過,如在形成丘疹后,不再出現其他各期變化;有的病羊病程經過很嚴重,痘疹密集,互相融合連成一片,由于化膿菌侵入,皮膚發生壞死,全身病狀嚴重;甚至有的病羊,在痘疹聚集的部位或呼吸道和消化道發生出血。這些重劇病例多死亡。一般典型病程需3-4周,冬季較春季為長。
⑷剖檢病變:剖檢病死羊的病變,可見前胃和第四胃的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圓形或半球形堅實結節,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爛或潰瘍。咽和支氣管黏膜也常出現痘疹,肺部有干酪樣結節和卡他性炎癥變化。
⑸診斷: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癥狀即或確診,在遇到非典型經過的病羊,或發病頭數較少時,只要逐頭檢查病羊,就可發現具有典型痘疹的羊。
治病:
①預防:a、加強羊的飼養管理,羊圈要保持干燥清潔,抓好秋膘,做好防寒過冬工作。b、平時注意不從疫區引進羊只,發生疫情時及時封鎖,隔離消毒。c、定期注射疫苗,將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用生理鹽水25倍稀釋,搖勻,不論羊大小,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注射后6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1年。
②治療:對病羊的皮膚病變應酌情進行對癥治療,如用0.1%高錳酸鉀洗患處后,涂碘甘油、紫藥水。對細毛羊、羔羊,為防止繼發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萬單位,每天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肌肉注射1-3次。用痊愈血清治療,大羊為10-20毫升,小羊為5-10毫升,皮下注射,預防量減半。用免疫血清效果更好。中藥療法:金銀花100克、黃連100克、黃芩100克、黃柏100克、柴胡50克、梔子50克、地骨皮50克,加水10升,文火煎至3.5升,用細紗布7層過濾3次,裝瓶滅菌。皮下注射,大羊每次10毫升,小羊每次5毫升,每日2次,連用3天,一般均可治愈。
小結本病的發生,與圈舍不良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如飼養密度過大,圈舍陰暗潮濕,不定期消毒,還有羊痘疫苗注射不按時,夏季不藥浴等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因素。排除這些不良因素,是預防本病發生的主要措施。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