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7317|回復: 14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魚類脂肪肝的研究進展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12-21 01:50: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我國集約化水產養殖業發展迅猛,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個嚴峻的問題:對水產動物營養、生理、病理和生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明顯滯后于產業發展。由于缺乏充分的科技支撐,以致生產中經常出現強化投飼、濫施藥物、飼料營養組成不平衡以及添加變質(如酸敗油脂和霉變原料)飼料等諸多問題,造成水產動物病害頻繁發生,其中以損傷肝臟和誘發肝臟病變為特征的疾病危害甚大。而肝臟是魚體內最主要的代謝器官,其損傷或病變往往導致水產動物機體代謝機能紊亂和抗病力降低,極易造成繼發傳染性疾病的暴發和綜合癥的肆虐,嚴重威脅著集約化水產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魚類肝臟病變中最常見和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脂肪肝,且以營養型脂肪肝為甚,已經引起水產科技工作者和養殖者的廣泛關注。有鑒于此,本文綜述了國內外有關魚類脂肪肝研究的成果,以期為魚類脂肪肝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

    1  魚類脂肪肝的癥狀及病理變化

    1.1  癥狀

    病情較輕時,魚體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魚體色、體形等無明顯改變,僅食欲不振,游動無力,有時焦燥不安,甚至竄出水面,生長緩慢,餌料利用率和抗病力降低,死亡率不高;病情嚴重時,魚體色發黑,色澤晦暗,魚體有浮腫感,鱗片松動易脫落,游動不規則,失去平衡,或靜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應呆滯,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翻轉,不久便死亡。解剖發現肝臟顏色發生變化,呈花斑狀、土黃色、黃褐色等,膽囊變大且膽汁變黑。此外,魚體抗應激能力很差,當捕撈或運輸時,常會引起魚體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發生死亡,或在運輸途中死亡。

    1.2  病理變化

    病理解剖見患病魚肝臟肥大,顏色蒼白,肝臟表面有脂肪組織塊積累,或腸管表面脂肪覆蓋明顯。肝組織脂肪變性明顯,組織空泡化,細胞核偏位,細胞體積增大,肝組織淤血,炎性細胞浸潤,肝糖原減少,主要肝功能酶指標不正常,肝功能不全,甚至出現肝組織萎縮壞死。Mosconi Bac報道,在光學顯微水平上,病魚肝細胞排列不規則,肝細胞索不明顯,細胞核從肝細胞中央移向邊緣,肝內積累了大量的脂肪顆粒等。林鼎等研究了草魚營養性脂肪肝,發現此病變主要特征為:肝貧血,肝細胞脂肪浸潤、細胞肥大、細胞質充滿脂肪,細胞核被擠偏于一端。Mosconi Bac報道,在電子超微水平上,病魚肝細胞質分離,線粒體水腫,內質網和高爾基體內充滿了大量的脂肪顆粒;細胞核偏離,核膜破裂。

    2  魚類脂肪肝的形成機制

    魚類的肝臟脂肪主要來自對飼料中脂肪的直接吸收以及飼料中過量蛋白質和糖類的轉化合成。當這些脂肪運至肝臟后,若不能及時轉運出去,則會堆積于肝臟中引起肝臟代謝紊亂。因此,可以通過調節和控制肝臟中脂肪的來源和去路,實現對脂肪肝的預防和治療。

    2.1  酶促反應與脂肪肝

    脂肪在動物體內的生物合成是通過一系列酶促反應來實現。魚類體內脂肪合成需要還原型輔酶Ⅱ(NADPH)的參與,而NADPH的濃度受到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脫氫酶(6PGDH)以及蘋果酸酶(ME)的控制,同時乙酰輔酶A羧化酶(ACoA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是脂肪合成過程的關鍵酶。因此,凡是影響這幾種酶活性的因素都會影響肝臟脂肪的合成。隨著脂肪攝入量的增多,G-6-PD、ME、ACoAC和FAS活性降低;而隨著淀粉攝入量增多,G-6-PD、ME和ACoAC活性增強,表明脂肪和淀粉不僅可以通過能量的蓄積影響脂肪肝形成,而且也可通過調節脂肪合成與轉化過程中關鍵酶的活性而影響脂肪肝的形成。

    碳水化合物攝入量顯著影響塞內加爾鰨G-6-PD,而對ME和FAS無影響,而脂肪攝入量卻顯著降低了G-6-PD、ME和FAS的活性,表明日糧脂肪水平能抑制脂肪的生物合成。給軍曹魚(Rachycentron canadum)幼魚攝食不同脂肪的日糧后,隨著日糧脂肪水平的增加,臟體比(VSI)、腹脂率(IPF)和體脂含量顯著增加;而G-6-PD和ME的活性隨著脂肪攝入量的增加而降低。然而,日糧脂肪卻對大菱鲆(Psettamaxima)G-6-PD、ME、ACoAC活性無顯著影響。虹鱒幼魚攝食不同水平共軛亞麻油酸(CLA)的飼料對肝體比(HIS)和臟體比(VSI)、ME、G-6-PD和FAS無顯著影響。由于魚的種類之間生理活動與代謝機能存在差異,從而決定各營養物質對脂肪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活性的調節存在一定的差異,最終導致脂肪肝的形成存在差異。

    2.2  脂蛋白與脂肪肝

    魚類肝臟組織中動員的游離脂肪酸是與血漿清蛋白結合運輸的,其余各類脂類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輸送到血液,然后轉運至其它組織中再利用或在脂肪組織中儲存。作為脂類載體,脂蛋白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一般分為4種類型: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由甘油三酯(TAG)、磷脂質和載脂蛋白構成,其中載脂蛋白的合成需蛋氨酸、絲氨酸和B族維生素等參與。Deplano研究指出,在魚類血漿脂蛋白對肝臟脂肪(主要是TG)的轉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肝臟脂肪可通過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形式向肝外轉運,而脂蛋白合成減少會導致脂肪以油滴形式蓄積。脂蛋白在肝細胞粗糙內質網上合成,與肝脂結合,然后通過高爾基體分泌到細胞質中,隨血液運至肝臟。當脂蛋白的合成量不足時,肝細胞中的脂肪不能及時運出,就會造成脂肪在肝臟中積聚,導致肝臟脂肪含量升高,血漿脂肪含量降低。Salhi等指出飼料中極性脂的增加或極性脂中n-3高不飽和脂肪酸(HUFA)含量的增加有利于金頭鯛肝臟脂肪向血液中轉運,其原因可能是CM合成增加造成的。曹俊明等研究指出,草魚肝臟脂質中所占的相對比值隨總脂含量的減少而降低,而血清總脂含量則與肝臟總脂含量TAG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飼料中極性脂的增加或極性脂中n-3 HUFA含量的增加有利于金頭鯛肝臟脂肪向血液n-3 HUFA中轉運,其原因可能是乳糜微粒(CM)合成增加造成的。這些結果說明,草魚肝臟脂質含量的升高與肝臟中脂質向血液中的轉運有關。

    3  引起魚類脂肪肝的因素

    誘發魚類脂肪肝的因素很多,包括養殖環境、生長發育階段、飼料品質、營養物質組配不平衡及抗脂肪肝因子缺乏等,而營養物質組配不平衡及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是最主要的因素。Lie等研究指出,大西洋鱈(Gadus morhua)肝臟中大量蓄積的脂肪主要來源于飼料中脂肪在魚體內的直接積累以及餌料中糖類和蛋白質在機體代謝過程中的轉化合成。Deplano等認為,飼料脂肪過量和(或)營養組配失衡以及缺少抗脂肪肝因子是舌齒鱸(Dicen-trarchus labrax)肝臟脂肪化病變的重要原因。Lin等在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營養性脂肪肝的病理發生和發展過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結論。肝臟中的脂肪若不能及時轉運出去,就會引起肝臟脂肪代謝紊亂,形成營養性脂肪肝,而誘發營養性脂肪肝的營養因素主要包括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幾個方面。

    3.1  脂肪

    飼料中脂肪的含量和來源與魚體脂肪含量和組成及脂肪肝的形成關系密切。飼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或缺乏,可導致魚類代謝紊亂,飼料蛋白質利用率下降,同時還可引起脂溶性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癥。但飼料中脂肪含量過高,則會轉化成能量以脂肪的形式沉積在肝臟、腸系膜和肌肉中,其中以肝臟儲存的能量最多,如大西洋鱈肝臟儲存的能量就占其總儲存能量的近60%。Gaylord等研究發現,雜交條文鱸(Mo-rone chrysops×M.saxatilis)魚體脂肪含量與飼料中脂肪含量存在正相關。飼料脂肪含量高于10%,條紋鱸肝臟和上皮空腔內的脂肪就有積累的趨勢;當飼料中脂肪含量超過20%時,肝脂含量顯著增加,生長明顯緩慢;在相同蛋白水平下,肝體比(HSI)隨著日糧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顯著增加。

    有研究發現,日糧脂肪水平與HSI之間存在極強的線性關系。尖吻鱸攝食低脂(6%)飼料,肝體指數(HSI)最低為1.05;而攝食高脂(18%)飼料,其HIS則上升到2.12,間接表明肝臟中積累了過多的脂肪。在飼料蛋白質含量(55%)不變的前提下,黑線鱈攝食脂肪含量從12%增加到21%,其肝脂含量和HSI分別由63%和9.5增至69%和12.1。紅姑魚(Sciaenopso cellatus)肝胰臟脂肪含量與日糧脂肪水平成正比,紅姑魚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營養性脂肪肝病,其病變程度與日糧脂肪水平成正相關。據肖懿哲等報道,施氏鱘的肝臟相對重量、總脂含量、中性脂質和磷脂含量與飼料脂肪添加量的多少有關,與是否添加混合油存在顯著差異;肝臟總脂含量和中性脂含量隨著飼料脂肪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但適宜的脂肪添加量不會導致脂肪肝的產生。

    飼料脂肪來源不同,其所含不飽和脂肪酸的組成也不同。在魚類中不飽和脂肪酸(UFA),特別是n-3和n-6高度不飽和脂肪酸(HUFA)是魚類維持生長和機體代謝所必需的。n-3和n-6 HUFA缺乏或不平衡可使魚肝細胞膜對脂肪的交換能力減弱,脂肪在肝臟中的沉積速度加快,肝脂含量升高,繼而誘發脂肪肝病變。Bell等采用以10%和25%菜籽油+魚油為脂肪源的飼料飼喂大西洋鮭,HSI約為3.61和3.59;而攝食以菜籽油為唯一脂肪源的飼料,HSI為4.40,較前者明顯升高。Yang等研究了不同n-3 HUFA含量的飼料對細鱗鯻魚體脂肪及脂肪酸組成的影響,結果表明n-3 HUFA含量低的飼料可使魚體肌肉中脂肪含量降低而肝脂含量增加,特別是肝臟脂肪中TAG含量增加;認為肝臟中儲存的脂肪遠遠多于肌肉,肝脂含量的變化是由于中性脂肪含量的不同所致。Ibeas等指出在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主要營養素配比基本不變的情況下,飼料中n-3 HUFA含量的多少顯著影響金頭鯛(Sparus aurata)肝脂含量和肝體比。攝食n-3 HUFA低的飼料,金頭鯛肝脂含量比攝食前增加;而當攝食n-3 HUFA高的飼料后,其肝脂含量比攝食前略低,表明n-3 HUFA具有降低肝臟脂肪積累的作用。此外,該實驗亦表明二十碳五烯酸(EPA,20:5n-3)和不飽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2:6n-3)分別占飼料中脂肪含量的7%和2.6%時,肝臟內中性脂肪和部分極性脂肪的含量顯著上升。

    3.2  蛋白質

    肝臟脂肪一部分由飼料中的脂肪轉化而來,而其余由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轉化而來。與其它脊椎動物相似,蛋白質轉化在魚類脂肪積累中占有重要地位,當飼料中蛋白含量超過魚類需要量時,過剩的蛋白質則通過一系列轉化合成脂肪并儲存起來。有研究指出,團頭魴(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脂肪肝的發生與飼料中蛋白質添加水平有密切關系,團頭魴攝食蛋白含量40%以上的飼料就會導致肝臟脂肪過度蓄積,引起脂肪肝病變。曹俊明等研究指出,攝食高蛋白質飼料也使草魚肝胰臟的脂質含量顯著升高,特別是使中性脂質的積累大幅度增加;但低蛋白質和中蛋白質飼料對肝臟脂質積累的影響差異并不顯著,說明草魚能夠將多余的蛋白質轉化合成脂肪并儲存在肝臟中。當飼料蛋白質含量過高時則導致中性脂質不能被有效地轉運到肝外器官,而使肝臟脂質積累大量增加,嚴重時發生脂肪肝。

    有些學者認為高蛋白質飼料對脂肪肝病變的誘發作用,還表現在高蛋白質飼料打破了魚類攝入的能量和蛋白質之間的平衡,造成能蛋比例(E:P)失調,引起脂肪蓄積。Morais等研究了飼料中不同的蛋白質/脂肪對大西洋鱈生長、飼料利用、肌肉組成和肝臟組織學變化的影響,發現用蛋白質/脂肪分別為58/12,58/16,48/12和48/16的飼料(可消化蛋白/消化能即DP/DE依次為31.09/MJ,28.29/MJ,29.49/MJ和26.49/MJ)飼喂大西洋鱈12周,其HSI與初始階段相比發生顯著變化。攝食48/16飼料的大西洋鱈HSI最高,達到11.2;攝食58/16的飼料次之,HSI為10.0;而攝食58/12和48/12飼料,HSI最小均為8.5。進而認為蛋白質與脂肪組配的不甚合理,造成了飼料可消化蛋白(DP)與消化能(DE)比例失調,導致大西洋鱈肝臟中脂肪過量積累,肝細胞空泡化。這種現象也在條紋鱸上出現,當其攝食E:P高于每克蛋白質33.5KJ時,會導致條紋鱸體重降低并造成其內臟和肌肉中脂肪的積累。

    3.3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糖類)是動物生長能量供給源中最經濟的一種。魚類利用碳水化合物(糖類)的能力因種類而異。總體上說,淡水和溫水性魚類較海水和冷水性魚類利用糖類的能力強;草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比肉食性魚類強。也就是說,由糖類的轉化合成而引發的脂肪沉積,主要表現在草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上。據Szlaminska等報道,鯉魚出現肝臟肥大癥狀與飼料中高含量的可消化糖類有關,而與飼料中脂肪的含量無關。劉永堅等采用注射U-14 C-葡萄糖的方法對草魚進行放射性示蹤,研究葡萄糖的代謝途徑,雖然顯示出脂肪合成量很少,但表明草魚能夠由葡萄糖起始合成脂肪。Hemre和Kelhrs將占飼料總糖含量0.3%的14 C-葡萄糖注射到大西洋鱈體內,經放射性檢測發現其肝臟的TAG存有放射性標記,說明飼料中的糖類可以轉化成脂肪并在肝臟中蓄積。

    但是對于大部分水生動物而言,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都非常低。碳水化合物含量和來源均會影響魚類肝臟脂肪的積累,當其攝入量不足,則飼料蛋白質利用率下降,但長期攝入過量碳水化合物,糖類則經過一系列轉化會導致脂肪在肝臟和腸系膜大量沉積,發生脂肪肝。Dias等研究發現,隨著淀粉攝入量增多,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蘋果酸酶(ME)和乙酰輔酶A羧化酶(ACoAC)活性增強,表明淀粉不僅可以通過能量的蓄積影響脂肪肝形成,而且也可通過調節脂肪合成與轉化過程中關鍵酶的活性而影響脂肪肝的形成。譚肖英等研究指出,隨著飼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下降,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的臟體比(VSI)、肝體比(HSI)和肝脂含量都呈下降趨勢。Catacutan等研究發現,尖吻鱸(Lates calcarifer)攝食等蛋等脂飼料時,HSI隨著飼料中糖類含量升高而升高。Catacutan等研究發現尖吻鱸攝食等蛋白等脂肪飼料時,隨著飼料中糖類含量從15%增至20%,HSL由1.05顯著升至1.34。

    魚類對不同種類的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的差異,由碳水化合物轉化成脂肪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田麗霞等分別以玉米淀粉、小麥淀粉、水稻淀粉為糖源配制3種試驗飼料,飼養草魚80 d,結果發現,盡管草魚對糖的表觀消化率以小麥淀粉組最高,但是小麥淀粉組和玉米淀粉組的內臟比、肝胰臟脂肪含量、血漿甘油三酯(TG)水平以及腸系膜脂肪占魚體的百分比顯著高于水稻淀粉組(P<0.05)。這表明小麥淀粉和玉米淀粉比水稻淀粉更容易造成草魚肝胰臟和腸系膜脂肪的沉積。

    3.4  自由基的危害

    自由基(free radicals)亦稱游離基(radicals),是指那些具有不配對電子(unpaired electron)的原子、分子或離子,它們有得到或失去電子的傾向。包括超氧陰離子(superoxide anion,O2- )、過氧化氫分子(hydrogen peroxide,H2O2)、羥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氫過氧基(hy-droperoxyl radical,hO2)、氫過氧化物(hydroperox-ide,ROOH)、烷氧基(alkoxy radical,RO)、烷過氧基(peroxy radical,ROO’)和單線態氧(singlet oxy-gen,O2)。自由基的性質特別活潑,具有很高的反應活性,極易與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生成新的自由基或氧化物。在有機體的生命活動過程中,自由基的產生、淬滅、利用和損傷作用是幾乎同時進行的對立統一過程。

    在正常情況下,機體內氧自由基的產生和清除是處于動態平衡的,動物體內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統來保護機體不受自由基的傷害。因此在生理條件下,氧自由基濃度處于正常狀態,不僅不會損傷組織,而且還顯示出其獨特的生理作用,例如吞噬細胞殺滅有害的微生物、合成前列腺素和凝血酶原、藥物與毒物的解毒、消滅突變的細胞以及免疫調節等作用。但在病態和衰老、環境脅迫(水質惡化和污染,如含重金屬、含病原微生物、水體富營養化、低溶氧等;個體間的相互競爭;食物缺乏;水溫大幅度變化,過高或者過低;因養殖密度過高而造成的擁擠脅迫等)的情況下,機體不能有效清除產生的氧自由基,可引起體內OFR濃度升高致組織損傷而發生疾病。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來看,OFR主要是通過脂質過氧化作用、損傷蛋白質與核酸等生物分子而逞毒性作用的。

    已經證實,自由基能引起多種器官功能異常或組織病變。肝炎、肝硬化患者LPO和自由基的水平有明顯升高;姜昕等通過注射內毒素,建立多臟器衰竭模型,發現心、肺、肝、腎均出現淤血、出血、變性和壞死等病理變化;同時檢測到各臟器內自由基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明顯升高,認為自由基參與了感染性多臟器衰竭的發生、發展。敖平星等通過注射二惡英,發現二惡英染毒急性清潔級SD大鼠后,誘生過多的自由基,引起體內自由基積累而對肝臟造成脂質過氧化,膜酶受損,整個細胞穩態被擾亂,從而也證明了自由基對內臟器官具有損傷作用。

    3.5  維生素缺乏

    如膽堿、維生素E、生物素、肌醇、維生素B等都參與魚體內的脂肪代謝,缺乏上述維生素均會造成魚體內脂肪代謝障礙,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累,誘發肝病。

    3.6  投喂飼料過度或能量過高

    每天多次不間斷地投喂,或餌料中油脂添加過多,引起魚體生長過快,出現肥胖和肝病。

    3.7  過量或長期使用抗生素和化學合成藥物以及殺蟲劑

    目前,一些養殖戶在魚病防治上仍然還是以化學藥品為主,而這些化學藥品的不正確使用會造成魚類肝臟的損傷。

    3.8  養殖密度過大,水體環境惡化

    當水體中的氨氮濃度過高時,魚體內氨的代謝產物難以正常排出而蓄積于血液之中,引起魚類代謝失衡,引發肝膽疾病。

    3.9  飼料氧化、酸敗、發霉、變質

    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質,脂肪氧化產生的醛、酮、酸對魚類有毒,將直接對肝臟造成損害。

    3.10 飼料中含有有毒物質

    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質魚粉中的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引發魚類的肝膽類疾病。

    3.11  魚的生理原因

    魚類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變態、快速生長、洄游、生殖和越冬等),由于生理代謝發生變化,往往也伴隨著脂肪在肝臟中的積累。

    4  抗營養性脂肪肝因子

    目前研究發現,高度不飽和脂肪酸、磷脂、蛋氨酸、甜菜堿、肉堿、賴氨酸和維生素有利于促進魚類的脂肪代謝,降低肝脂含量和肝體比,是較理想的抗營養性脂肪肝因子。

    4.1  高度不飽和脂肪酸

    HUFA是魚類生物膜的重要組分,也是肝臟中脂肪酸和甘油三酯(TAG)合成的強效抑制劑。它能抑制與葡萄糖代謝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有關的酶(葡萄糖激酶、丙酮酸激酶、G-6-PD、檸檬酸裂合酶、ACoAC和FAS)的活力,從而降低了肝臟脂肪的合成。脂肪酸是CM,VLDL,LDL和HDL等膜脂蛋白的主要組分,其種類、飽和與否、鏈長短和雙鍵位置以及含量和比例均會影響脂肪的轉運。

    Twibell等研究了飼料中亞油酸對雜交條紋鱸肝臟和肌肉脂肪的影響,指出給雜交條紋鱸分別投喂含合成亞油酸0、0.5%、0.75%和1.0%的飼料,雖然HSL隨著亞油酸含量的增加顯著上升但魚類總脂含量顯著下降。而Ibeas等以總n-3 HUFA相同而EPA/DHA不同的飼料飼喂金頭鯛,結果表明EPA/DHA為2/1的飼料可使金頭鯛獲得最佳生長率和最低HSI,而且隨著EPA/DHA的降低,HSI上升。據曹俊明等報道,投喂添加l%亞油酸(15:2n-6)或/和l%亞麻酸(18:3n-3)或0.5% n-3 HUFA(20:5n-3+22:6n-3)+l%亞油酸(18:2n-6)的飼料,草魚肝臟和肌肉中脂質含量均大幅度降低。

    向飼料中添加亞油酸或(和)亞麻酸以及n-3 HUFA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草魚肝胰臟的脂質含量,特別是同時添加1%亞油酸和1%亞麻酸或1%亞油酸和0.5% n-3 HUFA降低脂質積累作用最為明顯。Twibell研究表明,雜交條文鱸攝食不同水平亞油酸(LA)的飼料,雖然HSI隨著LA含量的增加顯著增加,但魚類肝臟總脂含量顯著降低。然而,給虹鱒分別飼喂不同水平的共軛亞油酸(CLA),并不顯著影響HSI或VSI以及肌肉和肝臟總脂含量,這與在斑點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 Rafinesque)和大西洋鮭上的研究結果相似。因此,HUFA抗脂肪肝效應可能還具有個體差異性,這可能是由于魚類自身的脂肪代謝機能存在一定的差異。

    4.2  肉堿和賴氨酸

    肉堿的化學名稱為β-羥基-γ-三甲胺基丁酸,是B族維生素類似物,其主要功能是:作為活性脂肪酸進入線粒體進行β-氧化的唯一載體,它通過肉堿脂酰轉移酶系統把脂肪酸以脂酰肉堿的形式從線粒體膜外轉運到膜內,從而促進了長鏈脂肪酸的氧化。肉堿可調節脂酰-COA/COA-SH的比值,來抑制糖的異生作用,加速脂類的氧化過程。大量研究表明,水產動物飼料中添加L-肉堿具有促生長、抗脂肪肝、加速脂肪酸氧化和減少脂肪沉積等功效。

    錢國英等研究發現,在中華幼鱉日糧中添加不同水平的L-肉堿后,肝脂含量和腹脂率顯著降低。Burtle等研究了在賴氨酸含量為1.1%,1.4%和1.7%的飼料中添加0.1%的肉堿對斑點叉尾鮰的影響。發現肉堿雖然未對其生長率有顯著影響,但肉堿和賴氨酸共同作用降低了內臟和魚體的含脂率。Ji等報道了大西洋鱈攝食3 700 mg/kg肉堿的飼料,肝臟中脂肪酸氧化加快,肌肉和內臟脂肪含量均顯著降低。Chatzifotis等在真鯛(Papus major)日糧中添加肉堿并沒有降低白肌和肝臟中粗脂肪含量,但是添加肉堿后卻降低了肝臟脂肪中EPA、DHA和含二十碳至二十四碳長鏈脂肪酸的含量,這表明肉堿能促進這些長鏈脂肪酸的利用。Santulli等在海鱸、Rumsey在斑點叉尾鮰中發現,飼料中添加肉堿可促進生長,降低肝臟中脂肪的含量,提高飼料轉化率,改變由于投喂高脂飼料而造成的肝脂沉積,防止脂肪肝的發生。

    然而,也有研究者發現虹鱒攝食肉堿含量230 mg/kg的飼料并未引起其組織中脂肪含量的顯著變化,雜交羅非魚攝食肉堿含量150 mg/kg或300 mg/kg的飼料也未引起其組織中脂肪含量的顯著變化。Gaylord等在脂肪含量為20%的飼料中添加3000 mg/kg的L-肉堿后,飼喂雜交條紋鱸2周,可降低其肝脂含量但效果并不十分顯著。Ronald等以肉堿含量為41.0 mg/kg,212.0 mg/kg和369.7 mg/kg的飼料飼喂雜交條紋鱸,其肝脂含量沒有顯著的變化。而真鯛攝食肉堿含量從75 mg/kg增至2088 mg/kg的飼料后,其肌肉和肝臟的脂肪含量反而增加。舌齒鱸攝食含肉堿的日糧后并沒有顯著影響魚的營養組成,也沒有顯著影響血漿TG的含量和膽固醇水平和組織中的總脂含量,相反,添加L-肉堿后卻增加了ACoAC的活性,顯示出肝臟中脂肪合成率更高。因此,肉堿對魚類脂肪含量的調節作用具有種間特異性,不能一概而論,其作用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左旋肉堿具有顯著促進脂肪代謝、減少脂肪在體內積累的作用,而右旋肉堿作用不明顯,或具有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水產飼料中要認清標志,注意添加左旋肉堿,添加量一般為80~120 g/噸。

    賴氨酸可為肉堿合成提供碳原子和氮原子。Rebouche指出,游離賴氨酸不能合成肉堿,只有肽結合的賴氨酸才能合成肉堿。Burtle等研究了在賴氨酸質量分數1.1%、1.4%和1.7%的飼料中添加0.1%的肉堿對斑點叉尾鮰的影響,發現肉堿雖然未對其生長率有顯著影響,但肉堿和賴氨酸共同作用降低了內臟和魚體的含脂率。

    4.3  磷脂

    磷脂對體內的細胞活化、生存及器官功能的維持、肌肉關節的活化及脂肪代謝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磷脂對脂肪起乳化作用,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可構建細胞膜,提高肝細胞的脂交換能力;可組成脂蛋白,促進肝臟中脂肪的轉運。

    大量研究表明,對于魚類和甲殼類,在孵化后迅速生長、發育或在非自然條件下(高密度或病理狀態下),機體合成的磷脂有限,遠遠不能滿足機體合成脂蛋白的需要,因此需從飼料中補充極性脂。金頭鯛攝食極性脂含量低的飼料后,腸道里積累了大量的脂滴,肝細胞含有大量核移動的脂泡,表明日糧中極性脂是脂肪轉運所必需的,當極性脂含量不足,將影響機體脂蛋白的合成,影響脂肪從肝臟向肝外組織的轉運,形成脂肪肝。

    磷脂酰膽堿,能合成和分泌CM或VLDL,有利于脂肪向血液運輸,同時VLDL在腸道吸收中性脂肪中起著重要作用。當飼料中的中性脂肪含量增加時,魚體含脂量上升。在草魚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豆卵磷脂,有促進體內n-3 HUFA生物合成,大幅度降低肝臟中脂質的含量的作用。曹俊明等發現,雖然對照組飼料中n-3 HUFA的含量比添加大豆磷脂的3種飼料高,但在相應3組試驗草魚肝胰腺脂質中n-3 HUFA的含量卻分別升高5%、26%和35%;當飼料中添加5%的大豆磷脂時,52 d后草魚肝臟、胰臟脂肪含量大幅度降低。

    Poston發現,虹鱒飼料中添加磷脂,可促進其肝臟中脂肪的動員和利用,提高甘油三酯的利用率。Meyer報道,飼喂大豆磷脂飼料,可增加載脂蛋白的脂肪運輸能力,減輕脂肪沉積,從而防治脂肪肝,保護肝臟。Stephanie等對錦鯉仔魚的組織學觀察發現,飼料中缺乏磷脂會使仔魚腸細胞中脂肪小滴的積聚增加,粘膜上皮厚度增加,總肝及肝細胞體積均變小。所以,磷脂在脂類的吸收和轉運過程中是必需的。

    然而,雜交條紋鱸攝食含卵磷脂的飼料后對肝體比、血漿和肝臟的脂種類并沒有顯著影響,而眼斑擬石首魚(Sciaenops ocellatus)攝食含4%的卵磷脂的飼料后反而提高了肝脂含量。因此,磷脂抗脂肪肝效應具有一定的種間特異性,具體作用尚需進一步研究。

    磷脂在水產飼料中的添加量一般為1% ~2%。

    4.4  膽堿、甜菜堿和蛋氨酸

    膽堿是大多數魚類所必需的維生素,是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前體,可作為甲基供體參與體內的轉甲基反應,也是膽堿磷酸甘油及膽堿磷脂的成分之一。Wilson等研究表明,一些魚類具有合成膽堿的能力,鯰魚在體內可通過SAM(S-腺苷甲硫氨酸)途徑,利用磷脂酰乙醇氨來合成磷脂酰膽堿。

    膽堿作為卵磷脂的組成成分,參與肝臟脂肪代謝,維持組織正常結構功能。同時膽堿又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由于肝臟中的脂肪轉運必需通過脂蛋白進行,因此,膽堿可促進肝臟脂肪的轉運,防止脂肪的過度積累,避免脂肪肝的形成。Zhang等發現,在飼料中添加膽堿生物合成強效抑制劑后,添加不同水平膽堿時,極顯著影響斑點叉尾鮰肝臟中膽堿和肝脂含量,且隨著膽堿水平的增加,肝脂含量顯著降低,而膽堿含量顯著增加。當不添加膽堿生物合成強效抑制劑時,添加200和400 mg/kg膽堿時,肝臟中膽堿含量和肝脂含量也受日糧膽堿水平的影響,且呈類似的變化規律。

    飼料中缺乏膽堿引起動物脂肪代謝障礙和誘發脂肪肝病變的機制已被證實,膽堿缺乏使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磷脂酰膽堿合成量不足,進而引起肝臟脂蛋白的合成量減少,影響脂肪向血液中的轉運,導致肝臟中脂肪積累和向血液運輸的脂肪減少。Craig等在遮目魚中發現,飼料中缺乏膽堿會誘發產生脂肪肝病變;但隨著飼料中膽堿添加量的增加,肝脂含量降低,血脂含量升高,生長速度加快。飼料中膽堿缺乏或含量較低時,黃鱔肝臟脂肪含量均較高,呈現典型的脂肪肝癥狀。眼斑擬石首魚攝食含3 g/kg膽堿的飼料,肝臟總脂含量顯著降低,肌肉的總脂含量增加,可見補充膽堿能促進肝臟內脂肪轉運至肌肉組織,使腹膜內脂肪遠離肝臟。

    對魚類而言,膽堿的抗脂肪肝作用具有明顯的種間差異,如斑點叉尾鮰和雜交條紋鱸攝食的飼料中膽堿含量達到或超過其生理需求量時,可以顯著降低肝脂含量;羅非魚攝食缺乏膽堿的飼料,測得其肝脂含量最低;而虹鱒、黑鱸和黃鱸的肝脂含量則不受飼料中膽堿含量的影響。膽堿在水產飼料中的添加量一般為0.2% ~0.4%。

    甜菜堿是一種高效的甲基供體,1 kg甜菜堿相當于1.65 kg 70%氯化膽堿的用量。甜菜堿可參與膽堿的中間代謝,可以改善細胞線粒體中脂肪酸的氧化過程,明顯提高肌肉和肝臟中長鏈酯酰肉堿的含量及長鏈酯酰肉堿和游離肉堿的比例,促進脂肪分解,減少肝臟和體脂肪沉積,促進蛋白質合成。其提供甲基的效率相當于氯化膽堿的1.2倍,相當于蛋氨酸的2倍。

    楊小林認為甜菜堿對降低草魚肝臟脂肪含量有顯著作用。草魚生長期投喂配合飼料,在無青飼料補充的情況下,添加甜菜堿也能很好地預防營養缺乏所導致的脂肪肝病。閻希柱的研究表明,尼羅羅非魚攝食添加甜菜堿的飼料會導致魚體肌肉中脂肪含量顯著降低。王銳等發現,日糧中添加0.3%的膽堿和0.3%的甜菜堿可顯著降低鯽魚肝、胰臟脂肪含量;添加0.15%的膽堿和0.15%的甜菜堿的試驗組與空白組的鯽魚肝、胰臟脂肪含量差異不顯著,推測膽堿和甜菜堿之間可能無互補作用,而有人卻發現鹽酸甜菜堿與氯化膽堿之間存在協同作用。Craig等發現甜菜堿節約了尼羅羅非魚對膽堿的需要量,甜菜堿代替膽堿提高了魚的攝食量,而飼料效率無顯著變化。Wilson等、Rumsey發現,甜菜堿在虹鱒和斑點叉尾鮰飼料中可替代膽堿需要量的50%。短蓋巨脂鯉(Colossoma brachypomum)攝食不同水平的鹽酸甜菜堿后,肝脂含量下降,表明甜菜堿有一定的抗脂肪肝效應。但是就膽堿與甜菜堿之間在降低肝臟脂肪含量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存在爭議。

    甜菜堿在水產飼料中的添加量一般為0.2% ~0.3%。

    蛋氨酸是魚類的必需氨基酸,參加蛋白質的合成,可作為甲基供體,也是合成脂蛋白所必需的。蛋氨酸供應不足,不僅影響魚體的生長,而且也妨礙脂蛋白的合成,影響脂肪代謝。蛋氨酸不僅參與直接的轉甲基反應,而且給磷脂酰乙醇氨提供3個活性基團。

    蛋氨酸和膽堿之間在某些魚類體內可相互轉化,通過不同的代謝途徑合成卵磷脂,而卵磷脂又是脂蛋白的主要組成成分。Wilson等認為,蛋氨酸不僅參與直接的轉甲基反應,而且給磷脂酰乙醇氨提供三個活性的基團。王道尊等指出,當飼料中膽堿質量分數達0.3%以上時,草魚肝脂含量比對照組下降19.3% ~22.1%,同攝食天然餌料(浮萍)時的肝脂含量接近;而無膽堿但添加質量分數0.4%蛋氨酸的飼料組比對照組肝脂含量降低9.5%,說明草魚具有利用蛋氨酸提供甲基改善其膽堿營養狀況的能力。但當飼料中膽堿含量較充足時,蛋氨酸的轉化效果并不明顯。Rumsey發現,虹鱒飼料中添加蛋氨酸可部分替代飼料中的膽堿,但效果比膽堿差。

    4.5  維生素和硒

    維生素主要是通過作為酶的輔酶而調節脂肪代謝。在配合飼料中添加一定劑量的維生素B6能夠改善草魚脂肪代謝,避免脂肪肝的發生。在精制飼料中添加維生素B6投飼團頭魴8周后,能顯著降低團頭魴血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和萄萄糖含量和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白蛋白水平及α-淀粉酶活性。這表明,飼料中添加維生素能促進團頭魴的血清脂質代謝及其轉運,從而避免了血脂積累及營養性脂肪肝的發生。

    其中,肌醇為維生素中一種重要的抗脂肪肝因子。肌醇系維生素B族物質,具有生物素、維生素B的類似作用。肌醇主要有抗脂肪肝和促進細胞生長作用。肌醇參與某些脂類的代謝,促進肝臟和其它組織中脂肪的新陳代謝,防止脂肪在肝臟中沉積,但目前關于肌醇對養殖魚類脂肪肝病影響的報道較少。Y Yone發現,肌醇吸收后存在于真鯛的肝臟和血清中,與膽堿脂酶的活性有關,有助于體內淀粉消化和魚體增重。

    劉松巖等證實,對飼予克山病區日糧的大鼠單純添加硒、VE 或兩類兼用均可明顯降低其肝臟脂質過氧化物含量和自由基水平。J.T.Rotruck在進行Se、VE 和含硫氨基酸在抗氧化損傷中互作關系的研究中,認為維生素E 能阻斷脂肪酸過氧化物的形成,而作為GSH 前體的含硫氨基酸和Se 主要牽涉過氧化損傷,二者可降低組織內過氧化物或過氧化物誘導產物的濃度;同時Se 具備對敏感非膜蛋白質過氧化的保護作用,但VE 不具備上述功能;也有學者提出Se、VE 相互協同以阻遏脂質過氧化損傷的假說,認為在不飽和脂肪酸一ROOH一ROH 過氧化鏈式反應中,VE 阻止ROOH 的形成,而Se 則通過提高相關過氧化酶的活力,催化ROOH 的降解,二者在過氧化鏈式反應的不同段協同作用。張世珍等對補硒(2.06 mg/kg)、VE(100 mg/kg)對動物自由基代謝、脂質過氧化保護作用的研究,發現補硒、VE 或補硒加VE 對相關組織內脂質過氧化皆具有抑制作用,且補Se+VE 帶來的抑制效應最為明顯。Combs認為,硒、VE均對細胞膜、亞細胞的結構具有保護作用;Oski認為,VE作為已知的生物抗氧化劑,其保護作用包括對脂質過氧化的抑制作用、抗自由基損傷遺傳性缺陷的補償,以及對自由基損傷所致膜結構、DNA破壞的修復。VE在硒缺乏動物自由基代謝中的作用試驗結果表明,添加VE 除可阻止缺硒所致的動物生長遲緩外,還可明顯降低相關組織內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的含量,但并不直接影響Se-GSH-Px 活力。由此認為,VE 主要通過對機體脂質過氧化反應的抑制作用及其對自由基損傷所致膜結構的修復而參與機體內自由基代謝。在硒缺乏病程的自由基代謝中,VE 與硒協同作用影響病程發展和疾病轉歸。

    5          檢驗與診斷

    對魚類脂肪肝疾病的診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5.1  生長檢測與攝食觀測 

    當發現養殖魚類生長速度下降,食欲減退,餌料報酬降低、日糧減少等變化時,就要注意是否發生了脂肪肝,并采樣作病理學檢驗。

    5.2 病理檢驗 

    解剖病魚檢查。

    5.3 排除病原生物的影響 

    原發性脂肪肝往往會繼發感染細菌和病毒;患傳染性疾病的魚也會有肝脂肪變性的病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認真區別是原發性脂肪肝還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組織脂肪變性。我們所說的脂肪肝是指原發性的脂肪肝,為非病原生物所致的肝病。

    5.4        致病因素檢驗 

    在實際養殖生產上,脂肪肝的致病因素多來源于劣質餌料和藥物使用不當,即養殖技術處理得當與否。通過對養殖技術與飼養管理的調查研究,可以找出餌料的營養平衡、藥物使用和養殖環境水體的來源等問題。因此在生產上可做出初步確定致病因素。想弄清具體的致病因素,須在實驗室做藥理與毒理學分析、餌料與營養分析、毒物分析以及病理學等一系列的實驗檢驗。

    6  防治措施

    按組織病理劃分,脂肪肝是肝病系列病癥過程的初期階段,一旦致病因素消除,可以使病變的肝組織恢復。若這種初期的病變繼續受到致病因素的作用,便會惡化,導致器官生理功能受到明顯影響。因此在初期階段要準確診斷,及時采取措施。依據檢驗結果,消除致病因素,以有效控制脂肪肝的病變,或使已發生脂肪肝癥狀的得到恢復。

    6.1  注意水質

    培育良好的水質,保持水質清新;養殖過程中,要勤巡塘,如發現魚類肝臟出現病變時,及時加注新水,并投喂添加維生素和少量稀有元素或中草藥制成的藥鉺,一般投喂7天為一個療程,可有效預防該病。

    6.2 注意餌料質量、科學用藥

    目前在生產中,以餌料品質和藥物性脂肪肝發生較多,尤其是餌料營養品質方面引起的,另外,魚類養殖環境的污染,應引起注意。

    6.2.1 保持餌料新鮮,防止蛋白質變質和脂肪氧化分解,防止飼料受潮發霉,選用優質餌料。

    6.2.2 不亂用藥或濫用藥,不提倡將藥物添加到餌料中長期使用,提倡科學用藥。

    6.2.3 添加一些有利于脂類代謝的物質,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E、磷脂、膽堿、甜菜堿、肉堿和賴氨酸等。

    6.3 加強研究和養殖管理

    在集約化水產養殖的今天,魚類脂肪肝的形成主要是魚類所需營養素的不平衡和某些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所造成的,同時還受到藥物使用和養殖環境的影響。因此,一是要求水產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全面地研究養殖對象的營養需求,力求各營養物質平衡、合理、高效。并且根據養殖環境和模式,探索餌料配方的調整規律;研究餌料中膽堿、磷脂、甜菜堿、肉堿和賴氨酸等的含量對養殖魚類肝脂代謝的影響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針對不同養殖品種開發不同的高效的餌料,為魚類脂肪肝的防治尋找更有效的途徑。二是要求我們廣大養殖者加強養殖管理,遵守養殖操作規范,合理選用優質餌料,科學用藥,提高養殖技術。

    7  小結

    目前,評價魚類脂肪肝癥狀的生理生化指標還不夠完善,應當借鑒醫學和畜禽研究領域對脂肪肝研究取得的成果,建立簡便、快捷、高效的魚類脂肪肝病變檢測體系。并且有必要分析飼料中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在魚體代謝中的相互作用關系,探索飼料成分的合理組配方式;進一步對魚類肝臟脂肪的來源和去路及脂肪細胞的形成展開研究,探尋魚類肝臟脂肪的生成、利用和轉化規律。其中飼料中營養素的不平衡以及抗脂肪肝因子的缺乏是養殖魚類誘發營養性脂肪肝最主要的因素。飼料中營養素的組配不平衡對魚類肝臟脂肪積累和營養性脂肪肝的影響機制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并且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魚類肝臟脂肪的調控機制,尋找高效的抗脂肪肝物質,最終達到通過營養調控的方式來預防魚類營養性脂肪肝的發生,以便更好地促進水產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12-21 02:58:52 | 只看該作者
    非常透徹,謝謝分享!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10-12-21 09:35:15 | 只看該作者
    拜讀了,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表于 2010-12-21 10:27:15 | 只看該作者
    有效的成分很多,但如何配比才是關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10-12-23 12:56:12 | 只看該作者
    太徹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于 2010-12-27 22:17:34 | 只看該作者
    少喂一點,飼料的蛋白含量再降低一點,放養密度再小一點,成活率就會再提高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于 2010-12-30 17:00:57 | 只看該作者
    感謝無私分享,非常全面的資料,同時也沒讓我出幣。:)3: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發表于 2010-12-30 21:27:12 | 只看該作者
    請教樓主這篇文章是原創嗎?出處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于 2011-1-7 11:39:23 | 只看該作者
    好資料,但是理論太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于 2013-7-6 00:13:45 | 只看該作者
    對我有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7 18:4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瓯市| 个旧市| 天镇县| 阿巴嘎旗| 芦山县| 翁源县| 河源市| 安阳市| 霸州市| 中宁县| 桐乡市| 当涂县| 枞阳县| 城固县| 阳江市| 鞍山市| 津南区| 大悟县| 阿克陶县| 湖口县| 资中县| 开封市| 霍邱县| 什邡市| 伊吾县| 仁怀市| 南和县| 封开县| 上林县| 观塘区| 澎湖县| 永年县| 锡林郭勒盟| 梅州市| 北辰区| 泸州市| 安塞县| 扶风县| 安徽省| 长阳|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