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外的藝術
兩個人爭論、吵架,如有第三者在場,雙方都會請他幫忙, 或是請他評理。第三者在對峙的雙方眼里,既是仲裁者,也是同 盟軍。這種現象,古今相同。
春秋戰國時期,韓趙兩國發生戰爭,雙方都派使者到魏國借 兵,但魏文侯一口拒絕了。
兩國使者沒有完成任務,怏怏而歸。當他們回國后,才知 道魏文侯已分別派使者前來調停,勸告雙方平息戰火。韓趙兩國 國君感激魏文侯化干戈為玉帛的情誼,都來向魏文侯致謝。韓趙兩國力量相仿,都不可能單獨打敗對方,因此都想借助魏國的力 量。在這種情形下,魏國的行動直接關系到韓趙之戰的勝負。魏 文侯沒有去介入兩國之爭,以第三者立場加以調停,戰爭變成了和平,從而使魏國取得了三國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當雙方相爭時,第三者越是不介入,其地位越是 重要,當他以置身事外的態度進行仲裁時,更能顯示其權威性。
[點評]
如果你手下的兩名員工為了工作發生了爭執,你已經明顯感 到其中一個是對的,而另一個是錯的,現在他們就在你的對面, 要求你判定誰對誰錯,你該怎么辦?其實一個精明的頭兒在這時候不會直接說任何一個下屬的不是。因為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發生的爭執,而影響他們作出判斷的因素有很多,不管對錯,他們都 是非常出色的人才。當面說一個手下的不是,不但會極大地挫傷 他的積極性,讓他在競爭對手面前抬不起頭,甚至你很可能會因 此失去一個得力助手,而得到表揚的那個下屬會更加趾高氣揚, 也不利于你的管理。
學會了置身事外,你的管理水平當然就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檔次。
決堤一定要修堤嗎?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在茍陂縣一帶修建了一條南北水 渠。這條水渠又寬又長,足以灌溉沿渠的萬頃農田,可是一到天 旱的時侯,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堤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 至還把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漫,這些農 民為了保住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地在堤壩上挖開口子放水。這樣 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條辛苦挖成的水渠,被弄得遍體鱗傷,面 目全非,因決口而經常發生水災,水利變為水害了。
面對這種情形,歷代茍陂縣的行政官員都無可奈何。每當渠 水暴漲成災時,便調動軍隊去修筑堤壩,堵塞決口。后來宋代李 若谷出任知縣時,也碰到了決堤修堤這個頭疼的問題,他便貼出 告示說,“今后凡是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只抽調沿渠 的百姓把決口的堤壩修好”。這張布告貼出以后,再也沒有人偷 偷地去決堤放水了。
[點評]
這個故事背后的寓意值得管理者深思,如果在執行一項政策 之前就把這當中的利害關系對執行者講清楚,他們也許就不會為 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出損害團隊利益的事情了。
以人管人,總是有漏洞可循的,因為人都是有弱點、有感情 的。而制度呢?卻能起到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制定一套安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