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國秋糧產量質量雙創歷史高位。然而,新糧上市之際,玉米和水稻分別以每公斤1.8元和2.6元的高價開秤,小麥收購價也攀升至2.1元,這與幾年來一直穩定在1.5到1.9元的糧食收購價比,上漲明顯。
糧價為何豐年上漲?水利投入欠賬,土地成本增加,糧食庫存減少,國際市場影響……諸多漲價因素在貨幣泛濫與國際糧食減產之際“厚積薄發”。
如何面對漲價?正視問題重于調控價格。價格只是信號,增加供應有望調低價格,壓低價格卻無法增加供應。強化信息服務,增加糧食供應,仍是治本之策。(《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12期)
水利投入欠賬土地成本劇增
“水利欠賬太多,要出大問題。不把土地改革納入法治化軌道,要出大問題。”最近討論糧食問題時,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反復強調以上觀點。
種1公斤小麥,要澆1000公斤水,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95年起,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南糧北運改為北糧南運,而北方致命的問題是缺水。隨著30多年前修建的水利設施次第荒廢,水利設施匱乏正在成為我國致命的糧食安全隱患。
“今春云南大旱期間,如果云南省拿出旱災所受損失的十分之一來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旱情不會如此嚴重。”中國農科院減災專家李茂松在災區調研后表示。
土地是糧食發展之基。隨著土地流轉加速,種糧的土地成本日益顯現。在北京郊區,一畝地年租金超過1萬元,昔日的稻田已變為菜地;在黑龍江,一畝稻田年租金已漲至470元;在陜西,一畝麥田年租金已超過500元。
“這兩三年全國土地流轉速度‘非常不正常’。”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趙陽坦言,2007年前的十年間,全國土地流轉年均增長14%,但2008年土地流轉猛增70%,2009年再增50%。“在地方政府與大公司的合力推動下,全國已累計流轉1.7億畝土地,這是否適應城鎮化進程,還有待思考。”
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就土地改革提出五項舉措:承包關系長久不變;承包權可依法、自愿、有償流轉;改革征地制度;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入市;保障宅基地用益物權。
“以上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實!”陳錫文說,我國亟需立法保障既定政策的落實,遏制違規征地、侵犯農民土地承包權、侵犯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的現象,保護耕地,從而保障糧食安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指出,新中國成立后的前28年,我國糧食生產連上四個臺階;改革開放后的前18年,糧食生產又上臺階;但從1996年到現在,糧食產量沒有再上臺階。
糧食庫存減少國際影響加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國內糧價曾在全球糧荒中波瀾不驚。今年,國際糧價再次上漲,國內糧食庫存相對較少,主糧進口大幅增加。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7月以來我國14年來首次大規模放開玉米進口,到9月末年內累計進口玉米123萬噸,同比增加86倍,由玉米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說,隨著我國玉米消費量逐年增加,未來玉米進口可能持續,但量不會太大。
“相對于國內1.5億噸左右的玉米年產量,當前玉米進口量占比甚微,但進口價影響巨大。”中國玉米網總裁馮利臣說,當前東北新玉米收購價每公斤不到1.8元,而國內玉米期貨價格超過2.1元,美國玉米到岸價超過2.4元,這將加劇企業搶購心理和農民惜售心理。
由于2009年秋糧減產明顯,市場普遍預計我國玉米和稻谷庫存較少。若國家現在收糧補庫,可能抬高糧價;若不收糧,來年糧食投放將受限,糧價不確定性增加。黑龍江佳木斯市糧食局副局長劉萬良說,受進口價和期貨價影響,當前玉米收購火爆,在佳木斯注冊的玉米貿易商由往年的4.5家增加到今年的10多家。大米加工企業則密切關注國庫收購動態。
相對而言,我國小麥庫存充裕。但記者調查發現,庫存小麥質量堪憂,導致當前市場“冰火兩重天”:一邊是面粉廠從農民手中高價收麥;一邊是低價庫存小麥少人問津。“關鍵是沒糧。”山東巨野縣華糧面粉廠日加工量400噸小麥,總經理楊長釗說,近兩個月來,農民越來越惜售,由于糧源不足,工廠每天僅能加工糧食200噸左右,工廠庫存已由9月初的5000噸降到了目前的2000噸,屬于歷史低點。
7月份以來,受全球極端天氣影響,俄羅斯、烏克蘭、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主要產糧國糧食大面積減產,美國農業部大幅下調全國谷物產量和庫存,導致國際玉米和小麥價格幾個月內上漲近60%。
韓俊指出,要實現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在國內有很大糧食潛力可挖時,要有選擇地運用國際市場。
減少價格干預強化信息服務
面對糧價上漲,各方該如何應對?“解決漲價最好的辦法,就是漲價。”中國糧食協會副會長宋廷明說,糧價上漲,才能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到農業生產領域,從而增加糧食供給。如果打壓糧價,無異于讓種糧農民補貼全體消費者,有可能進一步減少糧食供應。不過,對于生活困難群體,應盡快啟動補貼和保障機制。
可喜的是,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增加對大中專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生食堂的補貼。
會議同時提出,完善價格信息發布制度,穩定社會預期。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多少?冬麥種植面積多少?明年糧食供需情況如何?毋庸置疑,這些數據對農民的種植決策、對貿易商的購銷決策,對加工企業的庫存決策,進而對糧食市場的平穩運行,均至關重要。
在美國,農業部網站定期公布農產品季末庫存、產量、種植面積、生產支出等豐富的信息數據,免費為各類農業參與者提供決策的依據。
“如果去年10月能公布山東大蒜種植面積,那么南方冬蒜種植面積就可能增加,今年大蒜價格漲幅就可能較小;如果2009年玉米產量測算準確,今年的玉米庫存就不會如此緊張;如果現在公布全國稻米的庫存和產需狀況,農民和糧商有望更加從容;如果……”馮利臣通過一系列假設,解釋當前糧價上漲是如何在預料之中,又如何可以未雨綢繆。
“信息越透明,流言就越少,市場就越平穩。”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市場經濟運行日益信息化和金融化,市場調控的有效方式,就是定期并及時地發布權威信息,尤其要發布具有前瞻性和預警性的信息。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