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京大學有一位教授,名叫池田菊苗,是一位化學家。1908年盛夏的一個晚上,池田回到家里,與妻子一道用餐。忽然,他將目光停在了黃瓜湯上?!敖裉爝@碗湯怎么這樣鮮!”“湯里除了海帶和黃瓜,沒有別的東西了嗎?”池田問妻子?!笆茄?!”妻子回答,“這海帶里面一定有什么奧妙!”池田自言自語地說道。
從這天起,池田教授仔細地研究海帶的化學成分。半年以后,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鮮味。于是,池田用谷氨酸鈉制成了一種鮮味劑,給它取名為“味之素”,并取得專利。
20世紀初,中國工程師吳蘊初對味之素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買了一瓶。很快,他化驗出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于是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努力,他終于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其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一樣。吳蘊初想:“最香的叫香精,最甜的稱糖精,那么,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這就是味精的由來。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