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安:菜價上漲,最后一公里是元兇?
2010年12月02日08:22南方網王志安我要評論(42) 字號:T|T
王志安 媒體從業者
通脹,隨著陣陣襲來的冷空氣,讓每一個城市的家庭倍感寒意。在城市的農貿市場,已經很難找到2元錢以下的蔬菜。每年初冬北京滿大街吆喝的大白菜,從去年的兩角錢一斤,漲到了一元錢,白蘿卜則漲到兩元一斤。這些一直都是窮苦人冬天餐桌上的主菜。
調查表明,菜價雖高,但農民的收益卻沒有顯著增加。更多的收益似乎進了中間環節,尤其是蔬菜從批發到零售的最后一公里,據說平均加價50%。許多人都說,如果最終漲價受益的是農民,菜價上漲也可以接受。可現在一方面菜價上漲,另一方面收益都被二道販子賺去了,這樣的漲價實在令人可恨。在兇猛上漲的菜價面前,菜販和中間商似乎成了價格上漲的真兇。他們唯利是圖,囤積居奇,盤剝完農民之后,又向市民們揮舞一刀。
要是30年前遇到這種情況,我估計不少批發商、運輸商,還有菜販都會被扣上投機倒把的罪名,統統抓起來。在那個年代,人們認為,只有種菜的菜農本身才創造價值,所有的中間商都只是投機行為。眼下,各地政府不約而同都把穩定菜價的重點放到對中間環節的控制上,可見歷史走過了三十年,計劃經濟的思維依然大有市場。
早有經濟學家指出,市場之所以能夠提升人們的福利,最大的秘密在于交換,交換雖然不會改變商品的物理形態,但每一次交換,都會產生“交易剩余”,無論買家還是賣家都賺了。農民生產出來的白蘿卜,每斤兩角錢的價格賣給收購商,農民和收購商的福利都得到了提升。其后白蘿卜的每一次批發、運輸、轉讓,交易的雙方均是如此。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千里之外生產的白蘿卜,都不會順利地進入普通市民的廚房。
從去年到今年的物價大幅上漲,最重要的因素無疑是流動性的泛濫,但農產品的猛漲還有更特殊的原因。為什么蔬菜價格的上漲最后一公里漲得最兇,而農民的收購價卻漲幅很少?除了柴油價格上漲,蔬菜在出售過程中耗損較大的技術性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所有中間商的勞動力價格,都是向城市看齊的。最近一年,城市低端勞動力價格上漲非常迅猛,如果中間環節的雇員拿不到在城市打工的平均報酬,他們會立即轉行。但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成本卻要高得多。這導致農民在收購商面前的議價能力很難提高。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農產品的價格長期以來其實是一直被低估的,如果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報酬和在城市打工差不多,蔬菜和農產品恐怕早就不是這個價了。想想看,如果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可以完全自由地轉移,誰愿意每年種一畝水稻,只獲得200元錢的報酬?其實,如果和往年相比,農民田間蔬菜的收購價還是有相當幅度的提高,扣除成本上升的因素,勞動力轉移導致的比價效應,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蔬菜價格走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農業生產的效率太低。目前在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只有工業和服務業的1/5。相比之下,一些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如豬肉、雞肉價格上漲幅度小,但勞動集約化程度低的蔬菜,價格上漲最大。在一個封閉的市場,勞動力的價格上漲,但勞動生產率幾乎沒有提高,價格的兇猛上漲,就變得容易解釋的現象。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農產品的低價時代恐怕將一去不復返。這個追趕式上漲的過程,還會持續數年。一個相反的因素在于,隨著農業人口的轉移,農村土地集約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會逐漸向工業和服務業靠攏。與此同時,大城市里的農貿市場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越來越多的蔬菜將會進入超市銷售。大型超市將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采購體系,盡量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兩種趨勢綜合變化的結果,將最終決定我們餐桌上蔬菜的價格。如果這一體制最終形成,農產品的絕大部分收益將會歸農業投資人所有。樂觀的預期,大約還需要三十年。如此說來,蔬菜價格在未來數年,還會成為家庭主婦以及新聞媒體關注的話題。
轉播到微博 街角過客已轉播我要評論(42)相關閱讀: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