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國家各種強力措施的作用下,一直瘋漲的各種農產品價格開始明顯回落。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我國玉米主產區吉林省,出現了玉米收購價高漲,農戶連夜排隊好幾公里賣糧的情況。央視《經濟信息聯播》2010年12月1日播出關注糧價節目,以下為節目實錄:
歡迎收看《經濟信息聯播》,接下來重點關注糧價,最近一段時間,在國家各種強力措施的作用下,一直瘋漲的各種農產品價格開始明顯回落。但我們的記者在最近幾天的采訪中卻了解到,在我國玉米主產區吉林省,卻出現了玉米收購價高漲,賣糧大軍連夜排隊好幾公里的場景。企業為什么要高價收糧哪?先去看看現場的畫面。
一斤高出三四分 賣糧車隊排出三公里
這是記者幾天前深夜在長春市西環城路一家玉米深加工企業門口拍到的畫面:大大小小的送糧車在紛飛的大雪中延綿出兩三公里,多數司機都待在車內取暖,少數排在最前面的司機則聚在一起,看看其他賣糧的能驗出什么等級。他們告訴記者,最靠前的賣糧車差不多上午就到了,而他們已等了至少15個小時。
糧食經紀人:“中午來的,(等一天了是嗎)那可不(賣糧要排隊么)必須的排隊。”
糧食經紀人趙福德:“(估計得排多長時間?)就這么下,咋地也得一宿。”
糧食經紀人:“(這種情況你趕上幾回了)總是,這不還沒卸下去么。”
據了解,這些連夜排隊的送糧車裝的都是玉米,多的有4萬多斤,少的也有1萬5、6。他們主要來自吉林省內的農安、公主嶺和榆樹等地,也有一些從外省遠道趕來的收購商。而吸引他們長途跋涉,甚至不惜連夜苦等的唯一原因,就是這里的收購價格頗為可觀。
糧食經紀人趙福德:“我們誰收誰掙錢,八毛錢(賣到這能賣多少錢)能賣到八毛四五(為什么賣到大成公司呢。)大成公司這是最貴的地方。”
糧食經紀人:“大成和小戶咋說呢,它的價高,低了他也收不了啊,能高也就是一二分錢,(這對于你們來說一車糧能多賣多少)一車糧就多賣個三百二百的。”
糧食經紀人:“(您是從黑龍江過來的是嗎)對!(為什么到這邊來賣糧)還行吧,這邊價格好像高一點似地。”
由于每一輛車都要先經過驗糧、劃出等級再收購,賣糧的車隊前進極為緩慢,不少糧販預計至少要到第二天中午才能交上糧。不過這也給周邊一些小商販帶來了商機,他們告訴記者,這種排隊的現象去年也有,只是今年好像更嚴重一些。
小商販:“(什么時候過來賣的)賣一天了,(怎么想到在這賣的)怎么想的這收糧的送糧的半夜前,吃點唄熱乎。(今晚車隊排了多少)今晚啊得三四百臺呀,(這種情況多見么)這幾天都這樣。”
糧企提高收購價 一個月上漲7%
剛才我們看到的,吸引了眾多糧販搶著賣糧,而收購方則是亞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長春大成集團,那么大成集團到底開出了什么樣的價格呢?在各方面努力平抑物價的關口,高價收糧是否與調控背道而馳呢?接著來看記者報道。
在長春大成集團門口,記者看到顯眼的位置貼著一紙通知,上面寫著,從11月18日起國家標準二等糧收購價格為1880元每噸,這比它10月10日的開秤價1750元每噸整整高出了130元,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漲幅就達到了7%以上。
大成集團 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王永安:“目前價格已經調整了三次,10月末的時候由1750調整到1800,在11月10日左右,由1800調整到1840,在11月20日左右由1840調整到1880,目前穩定在這個價格水平上。”
王永安告訴記者,高價收糧在吉林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中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目前企業庫存太少,大成集團目前庫存僅有10萬多噸,可每天正常生產需求量就要 1萬多噸,要保生產就要想辦法找糧。王永安說,去年收糧時的開秤價還只有1450元,今年就不得不一下子提了300元。可即便如此,收糧依然不容易。
大成集團 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王永安:“現在正常的收購量在每天一萬二(千噸)到一萬五(千噸)左右,今年的收購量沒有去年同期多,去年這個時候應該是現在的一倍左右吧,再之前比今年還要高,大約是今年的四到五倍。”
記者在中國玉米市場網上了解到,吉林省內大部分玉米深加工企業11月末的收購價都在1800元以上,這個價格比他們今年開秤價都有了5%到7%不等的漲幅。
大成集團 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王永安:“這是市場所致,不是哪一個企業,所能決定的,我們也是根據市場的情況來決定的,沒有辦法,今年國內的農產品價格都處于一個高位的狀態,國際的玉米價格,前段時間也出現了比較大的漲幅,綜合國際國內根據市場的情況,我們也只能定這個價格。”
搶糧導致供需失衡 部分企業無糧可收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像大成這樣的深加工企業,目前在東北市場上爭奪糧源的還有糧食貿易企業以及飼料加工、養殖企業等等,有錢的企業在開高價收糧,但對于資金實力不足,無力搶糧的企業來說,則面臨著無糧可收的窘境,來繼續看記者的調查。
雖然正是東北的玉米收購旺季,但在距離長春市十多公里的吉林糧實集團嘉實糧庫,記者看到,本來應該堆滿糧食的院子空空蕩蕩,一輛送糧車也沒有,這里的負責人告訴我們,他們從10月底開始收糧,但到現在只收到了幾百噸糧食,而以往每年的這個時候至少能收到五六千噸。
吉林糧食集團嘉實糧庫庫主任賈景林:“我每年院子里應該是成堆的濕糧,因為收不上來,一粒糧都沒有看不到很荒涼是不是。”
這種糧庫收不到糧食并非個別現象,記者調查中發現,今年長春市周邊的多家糧庫普遍收不到糧。一些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玉米收購的起步價格就要比去年每斤高出一毛多錢,并且價格一直在漲,而玉米深加工企業、糧食貿易企業,在深加工和流通環節利潤率較高,因此在收購環節上能給出更有吸引力的價格,所以糧庫就更加困難了。
個體糧庫負責人焦國輝:“高了,我們這就收不上來了,對呀,你價格低肯定收不上來,價格沒給到位。”
盛大糧食貿易有限公司 庫管沙昱霖:“假如說,30個水(玉米)7毛(1斤),他(深加工企業)就可以7毛1、7毛2,始終比我們下邊的小糧庫收的高,所以說有很多車輛上那邊的流量大。”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收不到糧,總體還是由市場供給決定的。雖然今年玉米并沒有出現減產,但由于陳糧庫存相對偏低,新糧上市初期供應較少,在加上搶糧大漲的因素,玉米價格仍有上漲的預期。
中國玉米網 總裁馮立臣:“今年的結轉庫存相對偏低,今年市場的供應比較少,價格出現上漲趨勢,對市場還有一定的需求,導致價格又出現不斷上漲。”
惜售心理明顯 玉米后市或穩中有降
報道看到這里,大家應該有些擔心了,開出的高價收購的玉米,對未來糧食價格的推高,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目前我們在糧食收購的一線市場,還無法判斷,但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看到糧價在漲,手中有糧的農民就越發不想賣糧。業內人士擔心,部分企業高價收糧,極大的刺激了農民的惜售心理,如果這種效應繼續擴大,市場供給的不足可能會被進一步放大。
蔣文彬是長春近郊蘭家村大蔣屯的村民,他家今年的新糧以八毛錢的價格賣給了糧食經紀人,在他們屯一共七八十戶人家里,他是到目前為止唯一賣掉糧食的人。
長春市蘭家村大蔣屯村民蔣文彬:“他們都留著漲價呢嘛,(你覺得能漲嗎)我覺得也能漲,(那你怎么沒留著)我那擱人家園子,我尋思留到開春可咋整啊,不在我們家園子,沒地方家。”
蘭家村大蔣屯邊永福:“(為什么還沒賣糧)現在就是沒給到價,今年物資調漲,老農民就感覺 糧食漲的還不夠高,物資漲的高。”
據了解,去年同期的時候農民的玉米只能賣到六毛多錢,而現在八毛錢都收不到,大多數農民表示這個價位還不夠高。
長春市合隆鎮顧家嶺村村民孫民:“沒達到你的心理預期嗎)沒到,(心理預期),九毛錢吧。”
長春市合隆鎮顧家嶺村村民楊國林:“(多少錢能打到您的心理預期呢)今年要是在春節前能達到九毛左右就可以了,就賣了!去年在五月份的時候就九毛一分多,今年不都等著到那時候賣能達到一塊錢嘛!去年我家都賣虧了,去年我家才賣六毛多錢,就這時候賣的。”
按說,農民一坰地今年能收一萬五千斤到兩萬斤玉米,希望賣個好價錢本無可厚非,但專家認為,如果長時間的觀望,可能會影響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導致價格的進一步不穩定。在國家相繼出臺價格調控政策后,后期的市場價格可能會保持穩定回落的趨勢。
中國玉米網 總裁馮立臣:“現在價格漲到現在,真正受益的是農民,貿易商也好,中間環節也好,實際上在這次價格上漲中沒有真正的受益,真正受益環節的還是在農民上,現在賣糧可能是一個最佳的時機,所以我想希望農民可以把手中的糧,抓住有利時機賣出來。”
央視財經評論:幾分錢凸顯產業鴻溝
看了剛才的消息,有一個道理,我們覺得實在是不吐不快。剛才的畫面里看到,有的糧庫門前排起了賣糧的長隊,有的糧庫則是門可羅雀,表面上,只是每斤玉米的收購價相差了三四分錢,但就是這幾分錢,這次卻折射出了企業和企業之間橫著的一條亟待跨越的產業鴻溝。
這次收購玉米的企業,大致上有兩類,玉米簡單加工企業和深加工企業,簡單加工型企業,如飼料企業,他們只是簡單的加工玉米,產業可以說沒有任何技術、人才等優勢,而玉米深加工企業,產品如玉米胚芽油、玉米淀粉、玉米胚芽乳等,更有一種玉米深加工企業,他們利用玉米淀粉生產醫藥中間體,然后出口到國外經銷,利潤還會更高。
所以只要你簡單的一比較,你就會發現,兩類企業在產業優勢上的差別,帶來了企業各自不同的利潤,有利潤支撐,收購原材料的價格,兩類企業的底氣就完全不同。雖然只有幾分錢的差距,但這恰恰就是產業實力競爭出的結果。
在逐漸走高的玉米價格面前,有技術,有門檻,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企業,僅僅只用幾分錢,就奠定了自己在原料收購戰中的勝利地位,他們的信心來自自己最終加工出的產品,在豐厚的利潤面前,企業根本不在乎眼前的這幾分錢。而停留在原始加工階段的粗加工企業,他們沒有勇氣付出這眼前的幾分錢,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企業有可能就是在這多出來的幾分錢成本上,最終血本無歸。幾分錢雖然不多,但幾分錢里體現出的這條產業鴻溝,卻正在決定著一些企業的存亡。應該說,中國農業的產業升級和淘汰落后產業的問題,已經在這場玉米收購戰中,敲響了警鐘。更應該引發企業的深思。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