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成都地區飼料企業的走訪,我們總結了飼料企業現階段參與套期保值存在的四個主要問題:1. 企業高層不愿改變傳統經營模式;2. 大部分風險可以通過下游轉移;3. 對期貨的認識粗淺,認為風險很大;4. 對套保操作的可行性持懷疑態度。
我們認為,飼料企業若要參與套保,首先需要企業高層對套期保值的充分認可,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需掌握套期保值基礎知識,并找出企業經營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再通過套保團隊的專業操作,才能有效利用期貨市場實現規避風險的目的。
在2010年大商所比賽期間,我公司比賽團隊組織了一次成都周邊飼料企業的調研活動。在近期農產品大漲的背景下,部分企業開始關注期貨行情,并與我們進行了溝通,從中我們總結了一些企業參與套保存在的問題,作為后期開發企業客戶的參考。
1. 企業高層不愿改變傳統經營模式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都習慣于傳統的經營模式。在飼料公司內部,從采購到財務再到領導,對新生事物的排斥力度大多有增無減。成都新津某大型飼料企業采購總監直言不諱的講到:“從領導層面來看,我們采購部門控制原料成本是分內之事,如果參與套期保值,鎖定了成本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行情較好的時候,我們因為套保沒有賺到更多的利潤,或是通過套保產生了虧損,在給領導匯報的時候,是很難交代的事情。”在談話中,我們聽出了采購部門的一絲無奈,即使采購部門有心想要嘗試,但企業高層保守的經驗理念,短期之內是很難改變的,只有決策者充分認識到期貨套保的好處之后,一個飼料企業的套期保值項目才有可能步入實質性的探索階段。
2. 大部分風險可以通過下游轉移
從飼料企業采購經營模式來看,由于玉米、豆粕等原料儲存期限一般在半年左右,飼料企業傳統的采購并不按周期,而是根據行情采購,并積壓部分庫存。一旦采購完成,企業對飼料價格的定價就變得更為主動,原料價格波動的風險,大多可以通過飼料價格的調整轉移給終端消費者,因此,飼料企業并不是非常擔心成本提高的問題。因此,由于風險的可轉移性,飼料企業對套期保值的積極性大大降低,甚至認為參與期貨套保是畫蛇添足之舉。
3. 對期貨的認識粗淺,認為風險很大
如果單從飼料企業對期貨的認識來看,也是非常不足,甚至是盲目的。通過對成都雙流及新津部分飼料企業的走訪來看,大部分企業對期貨依然停留在認為風險大,是賭博的粗淺認識上。即使部分企業已經開始關注期貨行情,或個人嘗試參與期貨交易,但大部分仍舊缺乏正確的期貨投資理念,把期貨當成了一個斂財致富的市場,而對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的功能認識不深。由于認識不足,大部分個人投資不夠理想,因此加大了企業對期貨風險的恐懼,更不愿意介入期貨市場。
4. 對套保操作的可行性持較大的懷疑態度
在調研中,少數企業也表現出對套保的興趣,但是,在進一步接觸中,企業對套保一系列復雜的操作流程不知所措,整個項目因此擱淺。
套期保值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按傳統運作模式來看,如果企業沒有進行較為深入地調研,不建立自己的套保部門,即使企業明白了套保的好處,也會因為操作的復雜程度望而卻步。這提醒我們期貨公司需要建立專業的套保團隊,為企業設計方案,制定策略,而不是寄希望于企業建立專門的套保部門,只有這樣,才能更為有效地與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當然,這對期貨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專業實力及人才儲備等,隨著期貨產業化進程的加速,期貨公司將由經紀業務逐步向專業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這是我們面臨的又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歷史性機遇。
小 結:
總而言之,川內飼料行業對期貨的認識正處于啟蒙階段。雖個別企業可能已經嘗試過期貨投資,但總體來看,行業與期貨的關聯度還遠遠不夠。作為期貨公司,我們應該與企業更積極地溝通,讓企業逐步認可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套保功能,建立正確的風控理念,最終學會利用套期保值等先進的風險管理工具。培育套保客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市場的發展,我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我們的幫助下,逐步介入期貨市場,利用套期保值達到規避價格風險的目的。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