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148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漫說牛文化——牛文化的八個象征意義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11-30 14:22: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古至今,中華民族牛文化賦予的各種象征意義的佳話、神話、風俗、典故廣為流傳。
      第一象征意義 先祖圖騰
      世界上有許多以牛為圖騰崇拜物的國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視公牛為人類的祖先。而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崇奉炎帝與黃帝為先祖。據發掘考證:炎帝原籍在今陜西省寶雞縣天臺山。《史記》記載: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領。他生活在原始社會仰韶文化階段的早期。據《山海經》記載:炎帝牛首人身,實際上,其部落是以牛為圖騰。因此,古代的星回節(年節)活動都與牛祖先的崇拜有關。
      在我國,將牛作為圖騰崇拜的民族還有許多。藏民族是以牦牛為圖騰崇拜物的,藏族的史料記載:藏族的一部分族源來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為牦牛種,越雋羌是也”;芒牛圖騰崇拜也是蒙古族的信仰,隆布策仍所撰《蒙古布里亞特史》便記載了有關蒙古族先祖“依都干在貝加爾湖漫游時,與天子芒牛交配傳衍世代”的神話傳說。作為先祖圖騰,其文化流傳與民俗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如今,無論是藏區保存完整的有關牦牛題材的原始巖畫,還是殷商時期雕刻在青銅器皿上的牛頭紋飾,甚至包括日前出土的牦牛青銅器,都可以追溯到遠古華人以牛為祖先的圖騰崇拜文化中。
      第二象征意義 創世神話
      遠古,炎帝率領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著大河游牧漁獵,后來到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他以牛舌的嗅覺嘗草,以牛眼的敏感識谷,以牛的氣力移山倒海、造田興農,為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山海經》載:炎帝小女兒女媧,游東海“溺而不返”遂化為精衛鳥,從發鳩山(今長子)銜木石“以堙(填)東海”,這就是著名的神話傳說“精衛填海”。反映了牛首人身炎帝的創世壯舉。
      在藏族創世紀神話《萬物起源》中亦載:“牛的頭、眼、腸、毛、蹄、心臟等變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這是藏族先民將其崇拜的圖騰牦牛神化或物化之后,馳騁其豐富想象力的必然結果。如今仍在安多藏族地區廣為流傳的《斯巴宰牛歌》中記載:“斯巴(含義是宇宙、世界)最初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斯巴宰牛時,砍下牛頭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彎曲的大路;剝下牛皮鋪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
      第三象征意義 牛王護神
      牛成為民間的保護神,淵源于遠古的動物圖騰信仰,后來演變為動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風俗。《水經注-渭水注》引《列異傳》稱牛王本為南山大樟,被人盜伐,“樹斷,化為牛入水,故秦為立裙”。《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五四引《蓼花州閑錄》:“明中原來者,云北方有牛王廟,畫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間。”近代民間供的牛欄神也是擬人化的神靈,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十月一日祭祀。
      藏族古籍《創世諸神》還記載:當初天牛神之子聶赤贊普從天而降,“遂來做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藏族地區“甲戎人供牛頭人身像,墻上用白石頭嵌牛頭、屋頂供奉牛頭”。至今,阿壩藏族自治州內的嘉(甲)戎藏族,家中供奉的大神還是“牛首人身”。
      第四象征意義 椎牛祭神
      牛既是神靈,又是祭神的犧牲品。遠在史前時代,原始人就已經用牛骨隨葬,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之后,祭神與征戰同樣重要。《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當時的最高神靈是祖先及炎帝,祭祀用品就是牛。“貞:……御牛三百。”“丁亥……卯三百牛。”在安陽考古中,也發現了大量殺牛祭祀的遺跡。當時祭天祭社也用牛,用牛等大牲畜祭祀為大牢或太牢,以羊等小牲畜祭祀為少牢。《禮記-王制》曰:“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殺牛祭祖儀式一直流傳。民國《昌化縣志》卷一黎族“病不飲藥,但殺牛以禱,以巫為醫,以牛為藥,人牛皆死而后已。”《麗江府志-民俗》:“土人親死,既人棺,夜用土巫名‘刀巴’者殺牛羊致祭,親戚男女畢集,以醉為哀。”總之,椎牛祭神,是一種祭祖祭神盛典,又是祭鬼治喪風俗,迎合人們祈求福祉、避邪安康的意愿。
      第五象征意義 牛鬼阿傍
      隨著鬼神觀念的演變,在牛王信仰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牛頭鬼的形象,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鬼阿傍,是陰曹地府中閻王的鬼卒。據研究有二種傳說,一種來源于神農,《外書》:“神農牛首”;一種來源于佛教影響,佛教信仰閻王,他有判官、走卒。《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獅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又《五句辛經》謂:“獄卒名阿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持鋼鐵叉。”可見“牛鬼阿傍”是佛教傳說中陰間鬼卒、護法神人的形象。后來為道教吸收,成為牛頭馬面,或牛頭鬼。唐代杜牧用它來比喻李賀詩文風格的虛幻怪誕(杜牧:“鯨祛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后又被引喻為歪門邪道、陰暗丑惡的東西。
      第六象征意義 鞭牛迎春
      中國是農業古國,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視“鞭牛迎春”這一傳統活動。《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事物紀原》中說:“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漢書-禮儀志》中說:“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門外以示兆民。”唐代詩人元稹的《生春》中有“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的詩句。宋朝景佑元年,全國頒行《土牛經》。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清康熙《濟南府志-歲時》中說:“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義縣志-歲時》有“鞭春牛”的唱詞:“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可見,牛的重要性以及“鞭春牛”的風俗經久不衰。
      第七象征意義 牛年生人
      牛年生的小孩屬牛,民間俗稱牛人。舊社會流行一幅《丑年生人圖例》的畫冊,標志牛人每月的運氣好壞,吉兇禍福。民間信仰認為,牛年勾絞星占宮,做事應小心謹慎,三思而行。太陰星照臨,陰盛陽衰,須正道而行,以保一歲平安。不過,今人已不大相信帶有迷信色彩的東西了。
      第八象征意義 儒子精神
      吃的是草,擠的是奶,耕的是地,挨的是鞭,割的是肉,流的是血……遇強不示弱,遇弱不逞強,工作最得意時就是被人牽著牛鼻子……這就是牛的儒子精神!而魯迅先生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來表白忠誠于人民的信念,正因如此,他才會有更大的勇氣拿起筆做匕首,投向敵人。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12-11 21:06:05 | 只看該作者
    很好,學習了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18:1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韩城市| 绥中县| 平罗县| 原阳县| 洮南市| 虎林市| 湖南省| 简阳市| 长治县| 镇巴县| 清水县| 石渠县| 远安县| 南皮县| 乐至县| 古田县| 万州区| 泾源县| 乐昌市| 星座| 合肥市| 阿坝县| 崇文区| 文成县| 颍上县| 邢台县| 花莲县| 郴州市| 甘谷县| 肇源县| 西藏| 清远市| 新巴尔虎右旗| 蓬安县| 东兰县| 平原县| 天等县| 襄垣县| 阿拉善左旗|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