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83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飼料] 廣東:生豬業轉型升級路在何方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11-29 14:27: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核心提示:廣東作為畜牧業生產和需求大省,率先提出建設畜牧強省的目標,具有戰略性、長遠性、前瞻性的意義。在“十二五”規劃的引領下,廣東如何應對轉型升級,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何加快推進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進程,均已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首期“強省之路話轉型”專題研討會深度報道
      如今,我國面臨著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二次大轉型。在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后,“十二五”規劃的路線圖已經逐漸清晰,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正是這一階段的焦點。這也給畜牧業改變舊的生產模式,謀求產業升級帶來極好的戰略機遇。行業人必須攜手建設安全、營養、高效、低耗、綠色、生態的產業體系,走上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變革勢在必行,創新驅動發展。在此背景下,廣東作為畜牧業生產和需求大省,率先提出建設畜牧強省的目標,具有戰略性、長遠性、前瞻性的意義。在“十二五”規劃的引領下,廣東如何應對轉型升級,如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如何加快推進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進程,均已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為了認清形勢,把脈各類影響因素,引導行業及企業健康發展,2010年10月9日,廣東省飼料行業協會與省養豬行業協會聯合召開第一期“強省之路話轉型”專題研討會,對生豬業與飼料業面臨的發展瓶頸,能否實現無縫對接,如何科學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一、變革勢在必行
      當前,廣東養豬業正處于傳統模式的蛻變中。一個基本的判斷依據就是:大批散養戶退出市場,規模豬場大幅增多——全民養豬的時代已經結束。廣東省畜牧獸醫局羅展光副局長表示:“在這個特殊階段,我們很有必要探討養豬業和飼料業遭遇的發展瓶頸,謀求科學發展。”
      1.1 飼料資源嚴重短缺
      最近幾年飼料原料市場價格變動之頻繁、波動幅度之大,主要原因就是“能量飼料和蛋白質飼料資源的嚴重短缺。”據正大康地資深副總裁鄭和盛介紹,國內飼料原料對國外市場過分依賴,價格長期趨于上漲和短期無序的劇烈震蕩。這給廣東養豬業、飼料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據了解,2009年我國大豆產量一共是1500萬噸,但進口卻高達4200萬噸。今年玉米缺口大約為2300萬噸,魚粉的進口量或將達到全球產量的30%以上,大豆的進口也會有進一步的提高。廣東畜牧獸醫局畜牧處羅道栩處長說:“一些豬場老板跟我抱怨,前兩年飼料成本占60%,現在已經上升到70%。”人畜爭糧的難題短期內仍無法解決,飼料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是必然趨勢,再加上土地資源稀缺、勞動力成本攀升和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畜牧飼料業面臨成本剛性攀升、比較效益趨于下降的問題。”
      “對于原料價格的上漲,飼料廠控制不了,豬場就更不用說了。”廣東省養豬行業協會吳秋豪會長認為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去降低養殖成本。
      2.2 環保壓力加大
      在廣東東莞、惠州等地方,以環保的名義驅趕規模豬場的事例屢見不鮮。如果不盡快有效解決養殖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廣東的養殖規模不僅不能增加,甚至有可能減少,支撐飼料業發展的基礎也將受到影響。
      飼料業對耕地和水資源的污染也日益惡化,動物糞便的污染、藥物的殘留等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而且有加劇之勢。業內人士表示,在飼料行業如何實現低碳經濟,首要問題就是如何通過科技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動物的排放量,包括循環經濟、減低投入品等方法。“像低蛋白日糧這種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環保的技術值得去深入研究。”
      2.3 安全形勢嚴峻
      沒有飼料安全,就沒有動物性食品安全。廣州大北農周業軍總經理表示,非法使用違禁藥物、制售假冒偽劣飼料、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還沒有完全根除,生產、流通及加工等環節質量安全隱患還很多。這些問題是利益驅使、主體復雜、素質低下、監管不力等各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去年發生的廣州瘦肉精事件再一次表明:一旦發生重大的動物食品安全事件,將嚴重打擊畜牧飼料經濟的穩定運行。清遠市龍發種豬有限公司黃庭汝總經理呼吁“不要往豬飼料中盲目添加藥物性添加劑。”他說:“憑心而論,有多少所謂的新型添加劑真是新東西?可加可不加的東西能否就堅決不加?這兩三年在省畜牧獸醫局的提倡下,很多豬場少用藥以后,豬反而更加健康了。”
      羅展光認為,很多行業管理的新規將接連出臺,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加大了違法違規的處理力度。未來哪個企業要是逾越了“安全”這條生命線,將承受巨大的違法成本,甚至從此不能再行業內生存。
      2.4 疫病風險加大
      近年來,疫病困擾著中國和世界的畜牧業。廣東不少養殖場墻上寫著“養殖事業,防疫第一”、“防疫重于泰山”之類的標語。疫病已經成為畜牧業發展的最大風險。
      2007年爆發了高致病性豬藍耳病,2009年美洲發生了甲型流感(當時誤稱為豬流感),今年廣州發生了生豬○型口蹄疫疫情……很多豬場老板一致表示,疫病疫情越來越復雜了,豬賤傷農,豬病更傷農。鄭和盛評論說,一有疫情,豬場大都處于一級防御狀態,豬料的銷量會有明顯的下滑,飼料廠的生存壓力會陡然增大。人們的豬肉消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進而破壞整個生豬市場的穩定運行。
      值得一說的是,近些年疫病復雜多變,正是伴隨著規模化快速發展而出現的。華南農業大學動科學院管武太教授表示,規模豬場防疫和治病的及時性明顯優于散戶,但由于過度集中、過大規模,往往導致環境災難,又使得豬群不健康,更容易爆發疫情,進而產生“多骨米諾效應”——這種情況無疑值得重視與深思。
      2.5 科技創新滯后
      母豬繁殖性能低下一直困擾著國內養豬業。根據數據顯示,國內每頭母豬平均年提供活仔豬只有15頭,美國為20頭,丹麥為22頭。我國每年在引種上的費用不扉,全世界任何高繁殖性能的豬品種都能夠在我國找到,比如說美系、加系,丹系。但是,任何品種來到我國其繁殖生產成績都要大打折扣。吳秋豪認為,配套技術跟不上,洋品種照樣用土方法來養,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特殊生長階段的性能遠沒有發揮,有一系列的重大技術亟待突破。”
      2
      廣東本土飼料廠的科技創新力也不盡人意。突出表現為:不同飼養模式營養標準、飼料有效價值數據庫和資源深度開發技術滯后,飼料營養潛力未充分發揮,飼料的利用效率和轉化效率偏低。廣東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長林映才指出,未來,充分考慮滿足不同遺傳基礎、環境、性別、生理和生長階段、健康或受脅迫狀況下生豬的精確營養需要量,將成為飼料配制技術的主流。
      二、現在和未來坐標中的新抉擇
      隨著環保壓力越來越大,動物疫病愈演愈烈,飼養成本進一步上漲,加之人們對衛生與安全的苛刻要求,養殖業已經成為一個高成本、高風險的行業。“這種基于現實利益的權衡讓豬場與飼料廠的聯合變成可能。”在吳秋豪看來,這種聯合的時機已經相對成熟。
      2.1 時機已經成熟
      羅道栩說,為了控制成本,以及出于對市面上飼料產品質量的不信任,一些規模豬場才搞起了小型飼料加工廠。但在原材料價格高企的今天,這種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正遭受考驗。“一些豬場老板私下跟我說,他們愿意跟大型飼料廠合作,也期待飼料廠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鄭和盛站在飼料廠的角度回應說,“對于我們這種以傳統養殖戶為主要客戶基礎的豬料企業而言,目標市場也已經發生變化,如果不找規模豬場,飼料又可以賣給誰呢?”
      吳秋豪認為這種聯合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意義非凡。“規模豬場可接借助大型飼料廠的種種優勢解決自身的短板,提高養殖效益,而飼料廠同樣希望借此解決飼料消費的問題,在產業鏈延伸的步伐上邁得更快一些。”
      2.2 這是一場正和博弈
      規模豬場與大型飼料廠之間的合作,可以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優勢,增強抗風險的能力。這種聯合,是一種正和博弈。“對規模豬場而言,好處不少。”
      第一,有利于降低養殖成本。面對高企的原料,很多搞自配料的規模豬場大呼吃不消。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種豬場孟慶功總經理說,“1989年的時候,我配出來的飼料,一噸能比飼料廠便宜一兩百塊,現在已經基本持平。但飼料廠的是顆粒料,我的是粉料。”吳秋豪表示,這種聯合可以讓規模豬場用上顆粒料,還能省下設備成本與人力成本。如果豬場舍得投錢進行改造升級,飼喂全部實現自動化,還能把飼料袋的成本也省下來。“現在一個纖維飼料袋起碼要一塊六七,1噸飼料要25個,這里就要幾十元,幾千噸少則要幾萬,多則幾十萬。這些錢生下來還是很可觀的。
      第二,有利于提高養殖水平。“一個豬場,就算達到廣三保那種規模的,也不可能花非常大的精力去研究豬的營養。”黃庭汝接受采訪時坦言,在這方面,規模豬場基本是“拿來主義”。相反地,飼料廠賴此生存,會花很大的功夫去研究飼料配方怎么節省成本又不影響質量,怎么提高飼料資源的有效利用,等等。他同時還表示,小型飼料加工廠產量很低,不可能很好地將科技成果轉化到自己的生產上。相反,像正大康地、旺大、大北農等大型豬料企業,一年的產量那么大,先進科技的運用,產生的效益比小型飼料加工廠高很多。
      第三,有利于保障畜產品安全。某豬場老板透露,規模豬場的小型飼料加工廠,一個月只生產幾百噸飼料,沒有什么原料檢驗設備和手段。原料來了,就靠眼睛,行就收,不行再打電話溝通。鄭和盛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他告訴記者,現在的原料市場還是有點亂,如果把控不嚴,加工出來的產品令人擔心。“其實很多豬場也有這個感覺,現在的玉米質量完全比不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型飼料廠不會拿自己的產品質量來冒險,在原料檢測上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如果豬場能夠借助大型飼料廠在原料監控的優勢,無疑有利于確保飼料安全與畜產品安全。
      對飼料企業而言,如果選擇直接進入養豬業,風險和難度都比較大。周業軍告訴記者,養豬比做飼料難多了。大北農今年上市融到不少資金,但目前不會花很大的精力去養豬。如果與規模豬場聯合,就能解決飼料廠銷料難的問題,(飼料廠)就沒必要說一定要去養豬,建立核心種豬場倒更值得考慮。
      2.3 最難是彼此信任
      規模豬場與大型飼料廠的聯合尚處于試探階段,業內人士一致把“信任問題”視為最大的考驗。孟慶功的說法很有代表性,“過去每當原料價格上漲的時候,飼料廠為了控制成本,配方經常調整,飼料質量容易出問題。我自己搞飼料,可能需要多花點錢,但至少心里有個數。如果合作之后,飼料這一批好,下一批又不好,那我的損失就大了。”為此,他提出了一個設想:“大型飼料廠在面對我們這些中高端客戶的時候,能不能對飼料質量做出承諾?這有點像給飼料上了保險,一有問題,我們也能有個說法。”
      吳秋豪表示豬養不好的原因很復雜,不應該一吃虧就老賴飼料廠。“豬沒長好,是飼料有問題,還是豬的健康本來就有問題?這個很難判斷。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正大康地的母豬料在業內公認是最穩定的,口碑很好,可是從用戶反映上來的效果照樣千差萬別。因為豬畢竟是活的,個體差異很大。如果豬不健康,用再好的料也沒用,你用差的料,就更不健康。所以說,豬場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當然要檢查飼料的質量,但同時也要檢討自己。”
      鄭和盛認為,這種聯合若想成功,必須先從觀念上做出改變。“很多豬場跟飼料廠打交道,第一感覺就是人家要來賺我的錢。在我看來,大型飼料廠有設備、技術、信息、資金上的優勢,可以彌補規模豬場的種種不足,如果只是賺該賺的錢,本來就無可厚非。”他向記者介紹,正大康地跟豬場的合作,有一些很成功的案例。“剛開始合作的時候,豬場老板對我們也很不信任,覺得這個很難,不實際。我們怎樣去做的?我們后來做到把配方完全告訴他,邀請他到工廠來,用什么原料,品質怎么樣,價格多少,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他。我們還給他提供個性化服務,要添加什么東西,只要不是違法的,都可以幫他加。就是說,一切以豬場利益為根本出發點,來鞏固聯合發展的基礎,這個特別重要。”
      周業軍認為,未來規模豬場跟大型飼料廠實現無縫對接,需要雙方進行換位思考,才能夠確保長期的共存共生。
      三、養豬產業發展的深思考
      在美國,獨立的商品飼料幾乎無法生存,被周圍中大型養殖戶買下或進行合同生產,逐漸從利潤中心,成為縱向一體化的成本中心。“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羅道栩表示,規模豬場跟大型飼料廠聯合起來,契合了發達國家畜牧業發展的方向。若干年后,像溫氏集團這種走畜產品終端化的養殖一條龍企業將成為市場主流。在這個過程中,豬場、飼料廠均需要重新定位,更需要政府的扶持與引導。
      3.1 政府需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
      政府一直是產業化的主要推手。以生豬產業化發展為例,政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散養戶與規模豬場長期共同存在的判斷上,通過一些必要手段將散養戶推向產業化經營。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有效解決養殖過程中新技術、新產品無法得到有效推廣、產品質量無法實現統一標準等問題,最終實現養殖過程的標準化,提高畜產品質量水平。
      鄭和盛表示,政府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素質,無疑很重要。他同時指出,30-200頭母豬的規模豬場以及年產1-10萬噸的單個飼料企業,作為畜牧業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推進過程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生存處境越來越尷尬。“希望政府多一些產業政策方面的傾斜,幫助它們解決一些共性問題,推動它們之間的資源整合。”
      3.2 資本難題需尋求解決
      1992-1996年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期,廣東多數農牧企業并沒有趕上這個好時機,基本是在這一輪經濟熱潮退卻后,才成立或慢慢發展起來。吳秋豪認為資金基礎薄弱是大多農牧企業的先天性不足。這就出現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豬場老板不敢貿然投入資金,進行豬場的升級改造,這也可以解釋我國養豬業的集約化程度為什么依然落后美國20年。而絕大多數飼料企業不僅資金周轉困難,而且深陷同質化競爭,即便在區域市場也難有絕對的把控力。它們只能把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主業上,短期內很難在一體化經營上有所作為。
      羅道栩表示,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正成為一些優勢飼料廠的流行做法。但是,上市以后企業將面臨更嚴格的公眾監督和機構監管,對于上市,企業要有一顆平常心,保持理性、實事求是的態度。
      3.3 利益分配機制需完善
      據黃庭汝所言,一些農牧龍頭企業所采取的發展模式無法從根本上推動生豬產業化發展。因為甚少考慮養殖戶和企業雙方的共同利益以及長遠發展,而是盡可能地在維護自身經濟利益及自我發展的基礎上,算是多少給養殖戶一些實惠。這種做法,往往導致雙方的合作難以持久。究竟遵循什么理念去推動飼料廠和豬場真正結成利益共同體?采用什么模式讓飼料廠和豬場進行合理的分工,提高經營效率和抵御風險?無疑還需要繼續探索與總結。
      3.4 創新方能驅動發展
      最近幾年,飼料業不只是單純地服務畜牧業,也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帶動功能。有一個變化很明顯,就是飼料環節的價值在外移,一個是移向終端,幫助豬場提高養殖效益;一個是移向上游,控制原材料價格變動帶來的經營風險。但這種變化畢竟才開始沒多久,很多飼料廠實際上正面臨科技創新乏力、專業能力不強、企業體制落后的困境。“如果要在一體化經營上走得更遠,僅僅提供優質飼料是遠遠不夠的。”周業軍認為,對于飼料業而言,專業化、一體化是長期存在的。沒有說這一種就一定能夠發展壯大,那一種就肯定會被消滅。飼料企業的當務之急,不是急著上馬其他產業,而是要創新思路、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先聚焦,再謀求進一步發展。
      四、結束語
      據業內人士介紹,在歐洲,專業的飼料企業、專業的屠宰加工企業與農場之間簽訂合約、各司其職。政府通過政策干預畜牧業生產過程,能降低生產風險,縮短危機時間。這種模式最大的挑戰就在于政府是否具備這個專業化能力,以及如何讓契約真正有效執行。前面所講的規模豬場與大型飼料廠的聯合,雖然模式不同,但結果殊途同歸。
      話說回來,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在微觀上是企業發展模式的轉變,宏觀上是政府行為機制的改革。資本實力雄厚、技術力量強大的龍頭企業無論是通過自身形成完全產業鏈,還是聯合其他相關企業,都應該有實踐一體化經營的勇氣,探索一種符合中國國情、地方實際的模式。政府則應該提高“善治”能力,既能未雨綢繆地投入,又能力挽狂瀾地制止,帶動更多的優勢企業融入這一趨勢。
      生豬產業鏈各個環節在朝著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方向推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但是,每一個目標、每一個夢想,總會有道路通往……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4 09:53,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闽清县| 乌拉特前旗| 临沧市| 宣化县| 兴义市| 阿合奇县| 聂拉木县| 聊城市| 海门市| 内丘县| 凤阳县| 化隆| 邓州市| 大宁县| 文化| 共和县| 石狮市| 清远市| 顺义区| 达孜县| 雷山县| 永丰县| 定西市| 新干县| 客服| 巫山县| 措美县| 竹溪县| 岳池县| 双柏县| 张家界市| 临清市| 金昌市| 剑河县| 罗定市| 贵州省| 长兴县| 青龙| 沙雅县| 青河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