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在農業部舉行。農業科技領域的十幾位院士聚集一堂,就“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圍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提高糧食生產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內容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議稿中第三項就是農業,說明農業地位非常重要。近年來,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國糧食實現了7年連續增產,很了不起,但是對于糧食生產決不能掉以輕心。”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首先發言。他表示,今年災害頻繁,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改變,災情要引起高度重視,防災對保證糧食穩定增產很重要。“我建議國家對農業防災減災有個穩定的支持,把這幾年臨時性技術補貼,變成經常性的補貼政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建議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我國土地占世界1/8,化肥、農藥使用占世界的30%—40%,原來大水大肥,現在要求化肥減半,這就要靠耕作制度的改變和科技的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程順和深有同感,“要保障糧食產量,一個是面積問題,一個是單產的問題。”他建議以高產創建為旗幟,以超高產典型推進大面積增產瓶頸問題研究。
提高種業競爭力,是座談會上的熱門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建議大力支持常規育種選育,建立農業投入保障機制。“要從戰略投入方面爭取國家政策,對農業的投入要有法制保障,確保農業長期平穩發展。同時要適當發展中小型種業,種業的發展不能一味依靠發展大企業。”他特別強調在大力加強轉基因育種的同時,要大力支持常規育種,“這是轉基因育種的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長期研究蔬菜產業,他表示,目前我國蔬菜的育種力量比較分散,產學研結合得也不夠好。我國蔬菜種子企業多、小、散、弱,真正搞育種的不到10家,銷售過5000萬的極少。“建議要特別重視常規育種,支持科研院所與種子企業的結合,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整合一批種子企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則建議提高種業進入的門檻,鼓勵非農企業進入種子行業,增加資本量,改善管理水平,提升種業發展能力。
畜牧、水產、園藝等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點,中國工程院院士旭日干建議促進結構調整,推動養殖業協調發展。“養殖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建議在今后的20年內,中央每年投入500億元的資金全面提升養殖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則建議以科技為保障,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我國畜牧業30年來的發展是在飼料資源和品種資源約束的條件下實現的。希望能在今后10年突破我國品種資源約束,做到品種基本自給。”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啟升認為,發展現代漁業,需要有正確的產業發展模式、健全的產業體系和工程技術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則建議水果產業要重視產品的品牌和文化建設。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