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條件 李姓養殖戶共有3口魚塘,其中1口塘發病,發病池塘為長方形,東西走向,面積17畝,水深1.6米,泥沙底質,周圍無農田、工廠等污染源。主養羅非魚,混養鳙魚。
二、發病情況
2006年11月中旬放養羅非魚苗種29000尾,2007年1月12日未發現死魚,但有大量魚苗在水面竄跳,成群結隊繞池狂游。1月13日早上死亡羅非魚苗15000尾左右,死亡率達50%,魚種規格為90尾/千克。混養的鳙魚未見發病(規格250克/尾)。13日捕撈死魚后,14日加注新水15厘米,未施任何藥物。14日,死亡魚苗數尾,以后未見死魚。據養殖戶稱,由于發病塘為新塘,水色較清,事發前一個月,曾先后投入2500千克鳥糞(共50包,50千克/包)。
三、檢測診斷
1.水質檢測
水色為青綠色,水色較濃,水體表面漂浮大量浮游藻類。測量水溫18℃(下午4時左右),pH值為7.8,氨態氮濃度0.23毫克/升,溶解氧含量3.9毫克/升,透明度23厘米。取池塘表面水(未經過濾),放于顯微鏡下觀察,有大量微囊藻和寄生蟲(主要為車輪蟲、斜管蟲),寄生蟲平均15個/視野(16×10倍鏡下),密度較大。
2.病魚檢測
將病重的魚撈出現場進行觀察和解剖,患病魚體普遍體色變淺,黏液增多,部分體表有小白色斑塊。魚鰓充血,發炎,分泌黏液增多。鰭條出現充血、糜爛。內臟解剖可見大部分魚腸中度充血,內有大量腸積液,少數魚體內有腹水。肝、膽、脾、腎正常。
3.魚體顯微鏡檢測
取魚鰓病變部分進行鏡檢,鰓絲腫脹,顏色深淺不一,鰓絲融合或腐爛,鰓上黏液增多,鰓上毛細血管充血、滲出。在鰓絲中鏡檢有大量寄生蟲(主要為車輪蟲和斜管蟲);皮膚上亦可觀察到車輪蟲和斜管蟲。在鰓絲中鏡檢到一種單殖吸蟲,量較少。
四、病因分析及診斷結果
由于養殖戶投入肥料(鳥糞)量過大,導致養殖水體水質敗壞,產生大量寄生蟲寄生于魚鰓及體表各處。寄生蟲(主要為車輪蟲和斜管蟲)寄生于魚鰓上,刺激魚鰓分泌大量黏液,并導致鰓絲充血、發炎,最終導致魚苗鰓絲受損,呼吸困難,缺氧死亡。
五、防治過程
1.13日上午將死魚撈出,并埋掉。14日將其余仍浸泡在池塘中的鳥糞(10包)拖出水面,加注新水15厘米,改善水質,補充池水溶解氧。
2.停肥5日后,即19日上午(晴天),全池潑灑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使池水成0.3~0.4克/立方米濃度。先在上風區沿池邊間隔潑灑1遍,即潑一勺藥液后走幾步再潑一勺,然后到池中間進行均勻潑藥,在魚群活動集中區域和深水區適當多潑灑。
3.用藥一周內留意觀察藥效,未見有異常。
六、建議
1.養殖水源充足,水質清新,水的理化性狀要適合養殖生長,無污染,不帶病原體。
2.清除池底過多的淤泥,或排干池水后池底進行翻曬、冰凍。淤泥不僅是病原體的滋生貯存場所,而且淤泥在分解時要消耗大量氧氣。
3.定期遍灑生石灰,提高淤泥肥效,改善水質。pH偏低時,遍灑生石灰;pH偏高時,遍灑碳酸氫鈉,調節水體pH。
4.定期加注清水及換水,保持水質肥、活、爽、嫩及高溶氧。
5.定期潑灑水質改良劑或底質改良劑,改善水質和底質。
6.在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充分利用氧盈,降低氧債,改變溶氧分布的不均勻性,改善池水溶氧情況。
7.投喂的飼料應清潔、新鮮、營養全面。可同時投喂Vc、VE和魚肝油等加強營養,使魚盡快恢復體質。
8.病死魚撈出要統一掩埋,有條件的隔離發病魚。
9.在養殖過程中,加強日常管理,提高養殖戶的防病意識。
10.在發病初期可采取如下措施:①硫酸銅5~7克/立方米浸泡病魚。②用魚蟲凈全池潑灑。③用苦楝枝葉30千克煮水(1畝水面、1米水深),全池潑灑。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