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苗九元一只! 空前漲價引憂
眼下肉鴨養殖迎來了30年來最好的“黃金期”,有的養殖戶一棚鴨就能賺一萬多元錢。對此,山東省濰坊市許多養殖戶卻心存擔憂,因為鴨苗已經由今年年初的每只不到2元錢,一路瘋漲到了現在的9元錢,一旦鴨苗出現病情或是行情波動,養殖戶極有可能會血本無歸。11月10日、11日記者深入青州、臨朐兩地采訪發現,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養殖戶暫停養鴨;少數養殖戶冒著風險養殖利潤大的“社會鴨”;絕大多數養殖戶則養殖“合同鴨”,雖然收益低但風險也較低。另外,由于白條鴨大幅漲價,濰坊城區市場上烤鴨價格水漲船高,業戶說生意清淡了不少。
探訪
有的養鴨忙有的空了棚
11月10日下午,記者來到青州市彌河鎮王家老莊村,村子南邊一河之隔便是臨朐縣。王家老莊村南側建起了養鴨小區,此時正值農閑時節,以往農戶都急著養鴨,而如今個別鴨棚里卻是空空如也。這片鴨棚不到2米高,出入其中甚至得低著頭,泛著濃郁的鴨糞味道,空閑的鴨棚里則堆著飼料、農具等雜物。
在村子最南側緊挨河床的地頭上,一些鴨棚里傳來嘎嘎的鴨子叫聲。記者走入一個鴨棚,發現鴨棚被一片厚厚的油紙隔成兩部分,入口處堆滿了成袋的飼料,一掀開油紙,養殖戶王樂秋的妻子劉孝蘭正在驅趕鴨子。“俺家這次上了2300只鴨苗,鴨苗隔一會就得攆一次,不能讓它們在地上趴著,不然容易拉肚子生病。”劉孝蘭告訴記者,現在的鴨棚都是這個結構,這樣有效避免了外界的空氣直接與鴨苗接觸,保證棚內恒溫,減少了鴨病的發生。
該村養殖戶王紀山家新上了2400只鴨苗,鴨苗剛上了3天,鴨苗的黃色絨毛還沒有褪去,一見人來就紛紛躲到角落里。“上一棚肉鴨剛處理完,趁著現在農閑趕緊又上了一棚。”王紀山的妻子曾憲梅告訴記者,新上的鴨苗很怕和生人接觸,現在鴨苗已經到了八九元錢一只,一旦感染病毒,給鴨苗帶來的影響就是毀滅性的。
11日上午,記者在臨朐縣寺頭鎮土門村看到,養殖戶分散在村子邊緣。肉鴨養殖戶趙翔告訴記者,他們將大棚建在村外,一是防止鴨子糞便的味道影響村民們生活,再就是越是遠離人口聚集區,鴨子與病毒接觸的幾率就越小。養殖戶們分散養殖,也是為了避免一棚鴨苗患病后,再傳染給其他鴨棚的鴨苗。
算賬
“社會鴨”一棚賺萬余元
臨朐縣寺頭鎮土門村養殖戶賀振生介紹說,這幾個月養殖戶碰上了肉鴨養殖的“黃金期”。今年忙完麥收后,他就開始養殖肉食鴨,現在是第三棚。前兩棚都是3000多只,兩棚都賺了一萬多元,是他養殖肉鴨9年來效益最好的時期。他算了一筆賬:9月份他購買的鴨苗每只5.3元,經過42天左右的生長,每只鴨長到6斤左右就可以出售。成鴨每斤收購價格在4.6元左右,每只肉鴨除去18元的飼料和藥物費用,純利潤是4.3元。
青州市彌河鎮王家老莊村的王樂秋家蓋了兩個長9米、寬42米的鴨棚,每個鴨棚能養殖2300只鴨苗。他家購買的鴨苗長到3.5斤左右便可以出售,生長期在30天左右。他家的鴨苗每只價格5.8元,飼料和藥物花費每只肉鴨大約為9.1元,收購價格每斤為4.5元錢。這樣算下來,王樂秋家一只肉鴨的純利潤是0.85元。
同樣是養殖肉鴨,兩家的收益差別咋會這么大呢?王家老莊村黨支部書記、養鴨合作社負責人王樂慶解釋說,賀振生家養的肉鴨是“大鴨”,養殖周期長,成本高,40多天才能出欄銷售;王樂秋家養的是“小鴨”,養殖期短,成本低,30天就能出欄銷售。此外,王樂秋家養殖的肉鴨屬于“合同鴨”,而賀振生養殖的是“社會鴨”。
王樂慶說,所謂“合同鴨”就是肉鴨養殖戶與食品公司簽訂養殖、回收合同,公司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用藥、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加工,更重要的是以保護價回收。公司墊付鴨苗、飼料等的費用,養殖戶只要規范管理就可以了。養殖“合同鴨”的好處就是費心少,風險小,缺點是利潤低。養殖“社會鴨”則可以自己選擇價格低的鴨苗和飼料供應商,出售時也可以挑選出價高的公司,行情好時利潤較高,但風險也較高。
避險 養殖戶多選擇“合同鴨”
那么養殖“合同鴨”是不是就沒有風險了呢?記者了解到,不管是養“社會鴨”,還是養“合同鴨”,養殖戶都有著同樣的擔憂:鴨苗價格從今年年初的不足2元一只,一路上漲,尤其最近一段時間可以說是一天一個價,已經到了9元一只。同時,飼料、藥物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養殖成本的成倍增長,讓養殖戶們擔心不已,一些養殖戶甚至空起了大棚。
王家老莊村的王樂強有7年肉鴨養殖經驗,如今暫時停止了養殖。“肉鴨在養殖過程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2000只肉鴨死四五十只算很正常的了。平均算下來,養殖一只‘合同鴨’的利潤在一元錢左右,現在肉鴨種苗的價格按9元算,假設我養殖2000只鴨苗中有200只死亡,光鴨苗的成本就要折掉1800元,再加上已經投入的飼料、藥物和人工費用,肯定是折本了。”王樂強說,養殖戶最怕的就是遇到滅絕性的鴨瘟,高成本的投入下,養殖戶往往會血本無歸,所以他寧愿讓大棚空著,等高風險期過去后再開始養殖。
王家老莊村村支書王樂慶告訴記者,他們村有50多戶肉鴨養殖戶,養殖時間大都有七八年了,應該說養殖經驗比較豐富。為了規避風險,現在敢繼續養殖的全部都是有保障的“合同鴨”,至于高風險的“社會鴨”,養殖戶們現在是連想也不敢想了。
臨朐縣寺頭鎮土門村的賀振生告訴記者,土門村有20多戶養殖戶,目前只有他在養“社會鴨”,其他戶養的都是“合同鴨”。他新進的一棚鴨苗價格是8.6元一只,這讓他十分有壓力,最擔心的是肉鴨出欄時市場價格會出現波動;即使到時候市場價格變動不大,肉鴨病死率如果太高,他也會受不了。
分析 南方水災致市場缺口
濰坊市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高級畜牧師劉炳義介紹說,濰坊是養殖大市,農業養殖以肉鴨、肉雞、生豬為主,其中肉鴨、肉雞出欄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初濰坊開始推廣肉禽養殖,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規模,目前全市年出欄量在2.5億只至3億只左右。
談到今年肉鴨養殖迎來的好行情,劉炳義說,我市肉鴨主要是國內銷售,占到98%左右,只有極少一部分出口國外。在國內主要銷往南方。因為前段時間南方發生水災,肉禽病死率較高,導致種鴨存量嚴重不足,肉鴨存欄量大大降低,供不應求,使得我市肉鴨養殖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30年時間里,肉鴨養殖市場從來沒有這么火過。現在一只‘合同鴨’的利潤到了近兩元錢,而一只‘社會鴨’的利潤已經達到了6元錢。水漲船高,肉鴨種苗現在也賣到了9元錢。”
劉炳義還告訴記者,肉禽養殖行情并沒有嚴格的規律可循,受市場供求變動影響較大,一般來說三四年一個周期。他個人認為,這波好行情能持續到明年春天。他建議養殖戶,在市場前景不明朗的前提下,最好養“合同鴨”,雖然利潤低,但手握保底回收合同,風險也低。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由于肉禽死亡原因不好界定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目前我市肉鴨、肉雞養殖方面還沒有合適的農業保險品種可以普及推廣。
影響 白條鴨漲價烤鴨滯銷
11日下午,記者在濰坊城區調查中發現,白條鴨的價格與年初相比上漲了一倍多,市面上銷售的烤鴨每斤價格也上漲了2元錢。
當天下午5時左右,記者在奎文區早春園南巷一家銷售真味鴨的店鋪前看到,往常已經是烤鴨銷售的高峰時間,有時候甚至要排起長隊,如今顧客卻沒有幾個。記者還未走近,就聽見店主在和顧客談論:“鴨子漲錢太厲害了,生意不好做。”店主一邊說一邊搖頭。
店主張女士告訴記者,今年春天的時候,白條鴨每斤只有2.7元錢左右,現在漲到了6.5元錢。做烤鴨的原料除了白條鴨之外,花生油、白糖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兩樣的價格今年也是不斷上漲。
“一只烤鴨重約2斤,以前一只烤鴨賣12元,現在賣16元還不賺錢。因為漲了錢,買烤鴨的顧客也明顯少了。”她煩惱地說。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