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癥狀
仔豬和母豬發生急性感染時,通常沒有明顯癥狀,但在其體內很多組織器官(尤其是淋巴組織)中均有病毒存在。
繁殖母豬被感染后,臨床主要表現為母源性繁殖障礙,如屢配不孕,或產出死胎、木乃伊胎或少產等。妊娠早期感染(10~30d)時,因胚胎死亡,早期溶解而被吸收,使母豬不孕和不規則地反復發情;妊娠中前期(30~50d)感染時,娩出的胎兒大部分為程度不同的木乃伊化胎兒或弱的活胎兒,在同窩仔豬中如有木仍伊胎兒存在,則可使懷孕期或胎兒娩出間隔時間延長,這樣便易導致外表正常的同窩仔豬死產;妊娠中期(50~60d)感染,則大部分胎兒為死胎;妊娠70d后感染,胎兒大多能存活下來,并且外觀正常,可長期帶毒排毒,不宜留作種豬。因此時的胎兒已具備部分免疫應答能力,能產生抗體,故不宜送檢以分離病毒。
本病多見于初產母豬,母豬首次感染后可獲得堅強的,甚至持續終生的免疫力;仔豬有腹瀉、皮炎等表現;對種公豬的性欲和精子活力無明顯影響。
2 病理剖檢
懷孕母豬感染后,除子宮內膜可能有輕微炎癥外,再無其他病變。胚胎病變死后液體被吸收,組織軟化,死亡胎兒可見充血,水腫,出血,體腔積液,壞死和胎兒干尸化等病變。組織學檢查可見大腦灰質、白質和軟腦膜有以增生的外膜細胞、組織細胞和漿細胞形成的血管周圍管套為特征的腦膜炎變化。
3 診 斷
在分娩死胎、流產或胎兒發育異常等癥狀表現的同時,母豬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且以初產母豬為多,有傳染性證據時,即可懷疑本病,但最后確診須依靠實驗室檢查。
對于流產、死產或木乃伊胎的實驗室檢驗,可根據不同胎齡采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大于70日齡的木乃伊胎兒、死產和初生仔豬,應采取心血或體腔積液,采用血凝抑制試驗檢測其中抗體的血凝抑制滴度。對70日齡以內的感染胎兒,則可采取體長小于16cm的木乃伊數個或木乃伊胎的肺臟,將組織磨碎、離心后,取其上清液與豚鼠紅細胞進行血細胞凝集反應,此法簡便易行而且有效。此外,也可用熒光抗體技術檢測豬細小病毒抗原。
血凝抑制試驗是一種操作簡單、檢出率較高的診斷方法。感染豬群中,超過1歲的豬幾乎均有自動免疫力,其血凝抑制滴度在1:256以上,并可持續多年。而由母體獲得被動免疫的仔豬,平均在21周齡時抗體滴度即消失。至于懷孕70日齡以后子宮內感染的胎兒,其抗體滴度在生后10~12周齡時仍保持在1:256的較高水平。因此,當抽檢1歲以上豬或生后10~12周齡仔豬的抗體滴度時,便可獲得可靠的診斷依據。
5 防 治
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應從完善養豬場的獸醫衛生防疫制度方面著手預防。
5.1 為防止本病傳入清凈豬場,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以防引入帶毒豬。引進種豬時,應加強檢疫,不從疫區進豬,并隔離觀察14d,進行兩次血凝抑制試驗,確證血凝抑制滴度低于1:256或呈陰性時,方可混群。
5.2 搞好預防免疫接種工作。在疫區豬場,初產母豬于配種前1~2個月,用豬細小病毒滅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注射接種一次,必要時可間隔2周再接種一次,效果更佳。種公豬和經產母豬每半年接種一次,每頭豬劑量2mL,肌肉注射。
5.3 抓好仔豬管理,培育血清陰性豬群。仔豬母源抗體的持續期14~24周,在抗體效價大于1:80時,可抵抗細小病毒的感染。因此,仔豬斷奶時,可將其從污染豬群轉移到未受本病污染的場圈飼養,便可培育出血清陰性豬群。
本篇文章來源于 豬場動力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