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上中旬以來,國內北方主產區玉米已基本完成收獲,但農戶惜售心理十分強烈,以致市場收購價格普遍出現上漲,部分地區漲幅明顯。但與價格上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用糧主體玉米收購量的不斷下滑,而貿易商每日外運的數量卻遠遠高出收購量。預計后期國內玉米價格可供下跌空間將十分有限,具體分析如下:
一、北方產區玉米收購價格普遍走堅
隨著目前北方新季玉米收獲的陸續完成,多數用糧主體已經開始展開對新糧的收購,尤其在東北地區用糧企業搶糧的現象更加凸出,
飼料廠、深加工企業和各級貿易主體在當地玉米收購市場上各顯“神通”。截至目前,東北一些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已經全面展開對新玉米的收購活動,開秤價格基本在1750元/噸上下,較去年同期普遍大漲約300元/噸,但收購依然不易。而在關內產區,貿易商和加工企業為增加玉米收購量,也普遍對價格進行上調。其中,山東地區玉米深加工企業收購價的漲幅多在10-20元/噸。
二、新糧上市量同比大幅減少
按慣例,目前正是新糧上市量放大之時,但今年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即:隨著產區玉米收割臨近尾聲,各收購主體開始陸續進入市場,雖然新糧開秤價較去年同期大幅高開,但日收購量卻較去年同期明顯萎縮。究其原因:一是今年北方玉米播種普遍推遲,以致新糧收割上市時間相應延后;二是新糧收獲上市期間,部分地區天氣不佳,不利于玉米的降水脫粒;三是由于農民售糧習慣改變,加上經濟條件改善,多數農戶對新玉米的期望值高,尤其是去年新糧上市后玉米價格一路上揚,使其惜售心理十分強烈。正是由于這幾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才導致今年新玉米上市量大幅減少。
三、產區農民持糧惜售心態與日俱增
雖然近期北方產區玉米收購價格普遍有所上漲,但價格的上調并未引起農民的重視,反而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了持糧觀望,究其原因:第一,生產成本提高,尤其是人工費用的明顯增加導致了農民對玉米價格預期的抬升;第二,今年國家對小麥和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格都進行了上調,作為三大糧食品種之一的玉米,多數農民對其后市的價格仍存有期望;第三,農民吸取了近幾年的玉米銷售經驗,認為早賣不如晚賣,越到后期玉米價格越高;第四,隨著農民家庭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加,多數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不再單純依賴于賣糧收入;第五,據悉,部分地區的有關部門也為農民自己保管玉米創造了有利條件,且鼓勵農戶銷售干糧,這也導致當前市場潮糧上市量的明顯減少。
四、市場需求旺盛或推動玉米價格繼續上漲,但企業收購形勢依然令人擔憂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目前北方產區當地飼料養殖和工業加工對玉米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農戶惜售的影響,新玉米上市量十分有限,加上南方飼料企業和國有糧食企業的陸續入市,預計今年北方玉米收購將呈十分火爆的場面,多元化主體提價爭糧的情況可能十分普遍。雖然多數市場主體預計新糧的收購價格將會在目前的基礎上繼續上漲,但在市場收購價格不斷上漲的同時,后期企業的收購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一些價格相對偏低的企業甚至可能面臨無法上量的窘境。
綜上所述,盡管我國玉米迎來了恢復性增產的一年,但是受四季度供應節奏偏慢以及市場需求旺盛的影響,國內玉米期、現貨價格仍然將會保持高位或振蕩上揚的態勢,即使進行調整,可供下跌的空間也十分有限。雖然后期倘若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可能會給玉米市場帶來一定的波動,但不會改變其中長期向好的大趨勢。在價格逐步抬升的同時,各級用糧主體收購量的變化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