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到現在你只經歷過一個“第三年”,或者好幾個“第三年”,建議回想一下那時候的你吧。
如果你已經在一家公司工作到了第三年—那么恭喜你,在職場漸漸站穩腳跟的你不再是一個菜鳥級的公司人,所做的事情開始變得有挑戰性,這些多少會讓你有些興奮。
在事務所這類公司工作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這期間的變化—從大家口中的小朋友瞬間變成了小組長的角色,帶著新進來的小朋友們去做項目。在第三年的時候,你可能會因為這些轉變產生一點成就感,找到了工作時“對”的那種感覺,也開始對自己未來的方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規劃。
但這樣的興奮感并不是人人都能擁有的,三年除了是公司人成熟的轉折點外,這樣半新不舊的時期也是想法多發階段。厭倦感滋生并普遍蔓延開來。重復度越高的工作越容易產生厭倦感。在被這種感覺困擾的公司人中,一部分人則選擇了換個環境來重新定義自己。這使得第三年成為了跳槽密集期。
對于從事技術類工作的人來說,在專業領域發展下去還是轉到與管理相關的崗位成為了第三年思考最多的問題。而度過了兩年適應期,人際關系和資源積累成了一些公司人最在乎的事。還有一些人則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忽然對自己原本已經做得滾瓜爛熟的事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
當在同樣一個環境和同一群人相處三年之后,你是否發現了自己的變化?
01以動制靜型
焦慮、浮躁、迷茫—很多正在經歷或者已經歷過三年閾值的公司人用了這些詞來形容自己,每一個詞都透著對這份工作或者自我價值的懷疑。
通常會有這么幾個原因:工作重復沒有意義、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出頭、同學們混得比自己好……當然還有來自心態上的原因,如果上述幾個都不符合,那么其實也就是新鮮感喪失導致了厭倦。
與焦慮、浮躁不同,王潔的關鍵詞是“漠然”。這原本是一家她無比向往的金融行業內的大公司,但遺憾的是,工作兩年之后,她已經鮮有興趣了。當有大大小小的獵頭給她打電話的時候她有些坐不住了。現在她最關心的事情是怎么跳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好價錢。
02豁然開朗型
這類公司人在前兩年按部就班工作,把領導交付下來的事情做好,如果按照這樣的軌道下去,他們很容易在之后的某一年出現之前所說的迷茫焦慮。但到第三年的時候,卻像偶然開啟了一道門,看到了一片新世界,“很多東西都懂了”。
湯筱在一家消費品公司,第一年是做售后服務方面的工作,處理一些消費者的投訴。第二年則被安排去做公司內刊,以及一些企業的危機公關處理。她覺得這兩年是一個對整個公司熟悉的過程。
第三年到來的時候,她有了一個可以轉去市場部的機會。比起之前“熟練工”的工作內容,品牌建設聽起來似乎更有吸引力。換了部門之后,她有了新方向—光悶頭做事不行,要開始注重人際關系的積累。
吳新在GE的近三年中不斷被派到不同國家出差或者輪崗。之前他對這樣的工作方式很習慣,不過現在他覺得到了一個平臺期,再要積累些什么新的東西都很有限。他準備試著去學一下一直很感興趣的金融,然后尋求公司內部轉崗或者去國外的分公司工作上一段時間。
http://sl.job1001.com/logo200/sl_logo.gif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