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廣東省茂名市石鼓鎮的羅非魚養殖戶潘積芝臉上也洋溢著收獲的喜悅。10月30日,他一口15.7畝的魚塘,共收魚5萬多斤,獲利超過15萬元。
據潘積芝介紹,這口魚塘是潘氏飼料羅非魚環保高效飼料養殖試驗場,共有水面15.7畝,今年6月13日共投羅非魚苗34000尾,并混養有一些大頭、白鰱、草魚、黃沙鱉等。目前,羅非魚平均規格都在1.7斤/尾左右。按照目前一斤起抓收購價4.95元/斤來算,除去飼料成本、種苗成本、用藥成本以及人工、電費、塘租等費用,這一口塘凈賺15萬元左右。
在一片喜氣洋洋的豐收氛圍中,這次試驗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廣東現代農業集團研究院飼料營養研究員石和榮博士說:“從生長速度、料肉比、飼料回報、水質穩定以及病害防治情況,都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
據了解,在茂名地區,養殖戶們對飼料的使用偏向于自配料或者代加工料,技術含量不高,飼料轉化率也不高,導致了養殖成本高。而在這種新型飼料的配方中,將魚粉含量從原來的9%降低為3%,每噸飼料的成本可節省300元左右。同時,此種飼料還可以使羅非魚內臟的脂肪含量大幅降低,出肉率增高,與同等規格的其它飼料養殖的羅非魚相比,這種飼料養出的羅非魚內臟比要小2%左右。
潘氏飼料公司負責人潘積高副總經理也對此次試驗的效果表示滿意。潘積高先生告訴記者,“我們還將對肥滿度、每公斤羅非魚所消耗的飼料成本、羅非魚加工時的魚片取肉率等指標作一系列的評估,如果可以,將向市場全面推廣這一環保高效的飼料。”
在今年羅非魚鏈球菌橫行肆虐,當地9成以上養殖場羅非魚發生不同程度發病死魚的境況下,還能養得這么成功,實屬難得。潘積芝感到欣慰,“前段時間,周圍的魚塘都在發病,唯獨這口塘沒有。”潘氏飼料養殖服務中心主任葉紹新認為,“養魚先養水”,通過使用微生態制劑等提前預防。“雖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葉紹新說,“一旦發病初期發現有死魚就得及時處理,不然等到一天死上百條的再來治,神仙都幫不了你。”
當天,潘積芝更是請來了飼料營養專家、飼料企業的技術配方人員等,一起來分享他的喜悅,并進行現場的鑒定和交流。來自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的技術配方師馮耳元則認為,這一環保高效飼料的養殖效果固然好,但是要在市場上進行推廣仍然要受到市場的考驗。“這要視乎你的飼料檔次和飼料定價是否能被養殖戶所接受。”馮耳元說。
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飼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程成榮也認為,如果這是一種低成本的飼料,又能夠養出如此高效的魚,那么這是對整個羅非魚行業都會有益的事情,也將會對整個行業都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文章來源:南方農村報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