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以年均20%多的速度持續增長,超過了“十一五”規劃中預計的年均增長12%的發展速度;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比達到1.5∶1;預計2010年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將突破10萬億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總量將增加2.5倍,呈現健康快速的發展勢頭。
結構不斷優化。我國農產品加工業不斷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形成了以食品工業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產值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0%增加到2009年的47%。產品結構呈現多樣化趨勢,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閑食品、營養保健食品等發展迅速。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建設意識增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不斷增加,“三品一標”認證產品總數達到7萬多個,占全國農產品商品量的30%。
技術創新加快。為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農業部啟動實施了全國農產品加工研發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建設了200多個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開發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新產品和裝備,編制了一批國家或行業標準。
產業加速集聚。農業部在全國認定了350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命名了580多家農產品加工示范企業,積極推動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優勢產區集聚發展。
布局日趨合理。農產品加工業的區域梯次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東部發達地區和大城市郊區培育了一大批外向型、規模骨干型的農產品加工業,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國際競爭能力的提升;中部地區積極發展糧食、畜產品等加工業,成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產業支撐;西部欠發達地區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優勢產業集群,帶動了小城鎮的發展。
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據統計,2009年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22.4萬個,參與農業產業化的農戶超過1億戶,年戶均增收1900多元。目前,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2500萬人,比2005年增加400萬人,增長了23%,其中60%以上為吸納農民就業;提供的勞動者報酬約4700億元,其中近60%為農民獲得的報酬,為農民就業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十二五”時期,農產品加工業將以推進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帶為依托,以發展產地加工為重點,以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改善農村民生、促進農產品增值為立足點,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改造升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強化配套,引導農產品加工向優勢產區聚集;明確重點、選準環節、強化帶動,引導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同步推進;積極構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與農民就業增收和農產品增值良性互動的機制。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