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產后不發情及其類型
習慣上將奶牛產后不發情分為二類:管理性(如發情觀察差)和病理性。本文只討論病理性不發情。以往對病理性不發情分為5類:(1)卵巢靜止(如停止排卵、缺乏黃體和無卵泡發育);(2)安靜排卵(發生排卵但無發情表現);(3)卵巢機能減退(不斷生成優勢卵泡但不排卵);(4)囊腫型卵泡變性(如卵泡囊腫和黃體囊腫);(5)持久黃體(黃體不退化)。
然而,由于超聲診斷和激素分析等新技術的應用,現時對奶牛產后病理性不發情是根據卵巢上卵泡和黃體的動態變化而進行分類的,其動態變化主要包括:(1)卵泡波出現;(2)卵泡發育偏離;(3)優勢卵泡被選和繼續發育。
臨床上對功能性卵泡的大小定義如下:(1)卵泡波出現時卵泡直徑約4毫米;(2)偏離卵泡直徑約9毫米;(3)排卵卵泡直徑10-20毫米左右。以此三類功能性卵泡為基礎,對產后不發情劃分成新的四個類型,讀者通過閱讀下圖可進一步清楚了解。
卵泡波眾多卵泡發育未進入偏離階段或選擇優勢卵泡階段即停止繼續發育,該類型相當于過去的“卵巢靜止”,由產后日糧營養太差尤其是能量缺乏引起。病理機理是由于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脈動式釋放減少而致LH脈動式釋放頻率亦降低所致。在正常奶牛場,這種類型的不發情少于10%。臨床診斷時需借助超聲技術做2次,間隔7日。以發現卵泡結構無變化、無黃體存在或無囊腫性結構而定性。
卵泡波眾多卵泡發育進入偏離階段后停止繼續發育而發生閉鎖。在某些情況下,卵泡也可能發育到優勢卵泡階段而發生閉鎖。形成閉鎖后2-3日,卵巢上又會出現新一輪卵泡波,并繼續上一輪卵泡波眾多卵泡的發育過程,如此反復,甚至在首次排卵前需要發生9次卵泡波。病理機理是這類奶牛LH脈動式釋放頻率較低(每3-4小時釋放1次),其卵巢即使具有優勢卵泡,但也因優勢卵泡內雌二醇生成量不足而無法發揮正反饋作用。用超聲技術或直檢可以診斷這類不發情。
卵泡波眾多卵泡發育進入偏離階段繼續發育并選擇優勢卵泡,但優勢卵泡未排卵卻演變成卵泡囊腫或黃體囊腫。病理機理是丘腦下部對雌二醇的正反饋作用不敏感,或由于胰島素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改變了優勢卵泡對促性腺激素的反應。黃體囊腫臨床發病率變動于10%-13%。卵泡囊腫最終會退化,或演變成非排卵結構。在隨后不等的間隔時間,這種非排卵結構有可能引發或抑制新一輪卵泡波的發生。早期臨床診斷時也需借助超聲技術做2次,間隔7日。以發現同一單個直徑大于8毫米的卵泡、無黃體存在或無囊腫性結構而定性。
卵泡波眾多卵泡發育進入偏離階段繼續發育并順利選擇優勢卵泡,優勢卵泡排卵后生成正常功能性黃體,但此黃體久不退化。這種類型與難產、產后一月內奶牛健康狀況差、產后首次排卵過早、熱應激、子宮感染、子宮積膿等密切相關。病理機理是在期待黃體退化期間無能夠生成雌二醇的優勢卵泡發育。眾所周知,產生于優勢卵泡的雌二醇可誘導子宮生成催產素受體,直接導致前列腺素PGF2α脈動式釋放。用超聲技術或直檢可以診斷這類不發情。
回歸到我國奶牛養殖業現狀,絕大多數奶牛場并無超聲診斷儀,同時全國迄今為止也沒有可以為生產單位提供激素分析服務的實驗室。因此,如何對奶牛不發情應用最新的科學知識做正確分類呢?我想仍是那句老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一定資金實力的奶牛場一定要下決心購買超聲診斷儀并認真使用。如暫時無法購買,采用直檢只需判斷卵巢上是否存在功能性結構即可,這是因為就治療奶牛群體中的一般不發情病例而言,應用同期排卵技術處理的對象是其卵巢必須處于活動狀態。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