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呼吁維護中國乳業的正常秩序,這不僅事關中國乳業、事關消費者,而且事關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我們也期望和廣大同行共同將中國民族乳業做大做強,造福百姓。”這是陷入輿論風暴中的蒙牛在10月20日所作聲明中的一段話。
當前,我國奶業正處于向現代奶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我國奶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許多問題逐步暴露出來。“大頭娃娃”、“三聚氰胺”等一系列奶粉事件,不僅給嬰幼兒的生命健康造成損害,更使我國奶業發展陷入嚴重的困難和危機。
乳企之間的惡性攻擊反映了我國乳業競爭的激烈。當輿論聚焦于這一熱點問題的時候,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觀察我國乳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我國奶業是一個新興的、大有希望的朝陽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積累和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奶業作為一個產業已基本形成,已成為一個惠及13億中國人的產業。
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奶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特別是2008年9月爆發的“嬰幼兒奶粉事件”不僅給嬰幼兒的生命健康造成損害,更使我國奶業發展陷入嚴重的困難和危機,使我國奶業發展中長期積累的深層矛盾和問題充分暴露出來。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重數量,輕質量效益;奶牛飼養分散、規模小,單產低;乳制品企業盲目發展,重復建設;乳制品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其中,奶牛養殖規模小、養殖分散、管理水平低的問題已成為影響乳制品質量安全,制約我國奶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主要瓶頸。加快推進規模化健康養殖是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規模化養殖:必然的選擇
規模化飼養,不是最終的目的,它是集約化的前提和必要的載體,目的是將先進的飼養技術集成,標準化實施,才能達到提高科學飼養水平、增產、提質、節本、增效的目的,所以規模化不是一個簡單的形式,而是推進科學飼養的機制。
加快推進奶牛養殖規模化,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從源頭對產品質量安全進行控制,提升乳制品質量安全水平;有利于有效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降低疫病風險,確保人畜安全;有利于畜禽糞污的集中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實現畜牧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當前,我國奶業正處于向現代奶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推進奶牛養殖的規模化已成為轉變增長方式、保障乳制品質量安全及生態安全的必然選擇。
一是從根本上保證奶源安全。“嬰幼兒奶粉事件”的發生暴露出乳品加工企業長期快速增長的需求與高質量原料奶短缺的矛盾。雖然國家嚴查不法奶販、關停不規范的小奶站,但是千家萬戶的分散養殖依然不能滿足消費者對于安全牛奶的要求。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優質原奶供應不足,根本瓶頸在于能夠提供好奶源的規模牧場太少。
二是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集成應用可將疫病風險降到最低。現代規模牧場能發揮其集約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的優勢,有效地進行疾病防治。規模化牧場一般分為生活管理區、生產飼養區、飼料飼草區、污糞處理區和隔離區。人、牛、料、糞的流動均有各自的渠道,嚴禁車輛及非生產養殖人員進入奶牛養殖區,從根源上控制了交叉污染。
規模牧場通常聘請專業化的防疫人員,并對一線操作員工進行防疫專業培訓,確保各個生產環節將疫病風險降到最低。
三是解決奶牛飼養給農村帶來的環境問題。由于奶牛飼養會產生大量的廢物,如果不能妥善處理,會給農村環境帶來很大壓力。規模牧場可以通過污糞的收集、集中處理,并通過厭氧產沼發電、制作有機肥和牛臥床墊料等手段可以實現廢物綜合利用,并有效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奶牛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前,80%的奶牛在城郊國營農場飼養,進入新世紀以后,70%左右的奶牛由農民飼養。由于受農村經濟發展條件特別是農民自身資金積累能力的限制,大多數個體農民沒有能力購買很多奶牛,難以形成規模飼養,沒有能力建成較好的牛舍,購買擠奶機、TMR等飼養、管理機械,奶牛改良計劃,綜合配套技術推廣、社會服務難以推行,生產能力也就難以提高。由于受到飼養分散、管理水平低的困擾,成母牛單產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而且原料奶的質量難以保證,部分原料奶細菌總數嚴重超標。落后的飼養方式不能適應現代化乳品加工業的需要。
“嬰幼兒奶粉事件”發生后,為推進奶牛規模化飼養提供了新的契機。近幾年來,國務院不斷出臺扶持政策支持奶牛規模化養殖。此外,各地普遍對規模化養殖實行稅收優惠,并針對牧場用地及建設提供政府補貼。各地政府出臺行業政策大力推動規模化牧場建設。
在國家有關扶持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加快發展規模化養殖,奶牛規模養殖比重不斷提高。2008年,全國存欄2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36%,比 2003年提高了9個百分點;奶牛單產水平達到4800公斤,比2000年提高了40%。擠奶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今年上半年已達到87%。
在規模化不斷推進的同時,各地涌現出一批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上海光明荷斯坦牧業有限公司、沈陽輝山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等。這些采用先進飼養管理方式和技術的奶牛養殖企業在奶牛育繁、飼養管理、牛奶生產等諸多方面與小規模散養模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工業化、流程化、科學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牧場生產各環節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原料奶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減少了奶牛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規模化之路
規模化是基礎,只有推行奶牛養殖規模化,才能廣泛運用先進技術和設備開展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因此,我們要切實增強加快推進奶牛養殖規模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奶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大力度,創新舉措,大力推進奶牛規模化經營,促進我國奶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要增強全行業發展規模化養殖意識。發展奶牛養殖規模化是加快奶牛養殖業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全行業應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把發展規模養殖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建設現代奶業的突破口,要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大力宣傳規模養殖的重要意義,推廣各地發展規模化養殖的成功經驗,增強廣大養殖場(戶)的規模化意識。同時,應當充分認識推進奶牛養殖規模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需要各地和有關部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作好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推進此項工作。
其次,要充分發揮政府主管部門的引導扶持作用。一是增加投入,大力實施奶牛良種補貼、飼草收貯加工、糞污處理和擠奶機械購置補貼等各項扶持政策,加強對奶業的扶持和保護。二是采取優惠政策支持規模奶牛場和奶牛養殖小區的發展。三是加強規劃、管理,制定和完善奶源基地建設和奶牛養殖小區標準以及相關配套法規,引導建立奶牛保險,規避農戶飼養奶牛的風險等,為保障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再次,要加快奶業生產技術研發、推廣與服務。一是要提高奶業科技研發和應用水平。鼓勵相關部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項目,聯合開展奶業領域的重大科技研發活動,加快奶業科技進步。不斷完善現代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奶牛科學飼養、糞污污染治理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廣,為推進規模化養殖提供保障。二是作好技術指導和服務。要進一步扶持奶農專業合作組織,加強生鮮乳生產收購人員培訓、疫病防治、良種繁育等技術服務,加強奶牛疫病防控,重點加強對結核病、布氏桿菌等傳染病的監測與疫牛的強制撲殺工作。總結各地奶牛養殖場(小區)建設規劃、標準制定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引導奶牛散養戶向集中養殖或建立規模化牛場,鼓勵支持奶牛養殖場(小區)和奶農合作社參股或股份制合作經營,支持乳品企業自建奶牛場發展規模化飼養和集約化經營。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