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寶玉,土生土長的園區唯亭陽澄湖畔人。從1995年開始在陽澄中湖養殖大閘蟹。 15年的養殖經歷留下了諸多印記,最為明顯的是黝黑的皮膚、長滿老繭的雙手,還有因養蟹致富帶來的幸福。
以往“靠天吃飯”的憂慮
陽澄湖蟹自古有美名,養蟹自然成了陽澄湖周邊百姓的行當之一,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之后,陽澄湖掀起了一股圍網養殖的高潮。
高寶玉不是這輪高潮中最早的一批,也算是老養蟹人了。從1995年開始養蟹,高寶玉每年的養殖面積在60畝左右。這么多的面積足以讓今天所有的蟹農都非常羨慕。但在10年前,這么多的面積只處于“中游水平”,有的養殖大戶養殖面積甚至超過了80畝。“但當時的收入卻并非養殖面積越大越賺錢,而是靠天吃飯。”高寶玉說,以前養殖面積很大,可不懂科學養殖技術,都是粗放式養殖?!绑π访绶胚M湖里,就是每天喂喂水草、餌料等,蟹的長勢全靠天決定”。高寶玉說,要是碰上個氣候反常的年份,螃蟹的長勢就會大打折扣。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是2001年,那年因為陽澄湖水體受到污染,使高寶玉損失了數萬元。
盡管如此,擁有60畝養殖面積的高寶玉年均產大約3000斤大閘蟹,剔除養殖成本,每年大約有5萬-8萬元。
“粗養”到“精養”的轉變
可觀的收益,讓進入新世紀后的陽澄湖周邊養殖戶大量增加,湖面上圍網越來越多,以致影響了陽澄湖水質以及大閘蟹的品質。 2007年,蘇州市開始對陽澄湖進行大規模整治——拆除湖內部分圍網、減少養殖面積。
按規定,園區唯亭鎮1萬畝水面最終保留500張圍網,每網20畝。這500張圍網被分割成了三塊:第一塊418張圍網主要對當地老蟹農出租;第二塊12張圍網由唯亭鎮蟹業合作社使用;第三塊70張圍網對社會公開招標。高寶玉和很多老蟹農一樣,以每年5000元的價格承包了一張圍網即20畝的養殖面積。
此時,高寶玉心里泛起了嘀咕:養殖面積減少了三分之二,還能賺錢嗎?
然而,唯亭鎮相關部門的舉措逐步打消了類似高寶玉眾多蟹農的疑慮:每年組織水產專家對養殖戶進行養殖理論知識輔導,向高寶玉這類“實戰派”蟹農傳授系統的養殖知識,將養殖方式從“粗放型”轉變為“精養模式”;苗種選育、蟹苗放養、成蟹放養、脫殼、有機飼養、科學投飼等一整套養殖流程,高寶玉現在都講得頭頭是道。
得到了技術指導的高寶玉嘗到了甜頭:2008年以來,在養殖面積減少的情況下,每20畝的產量達到了2000斤,這比60畝3000斤的單位產量提高了近兩倍。而由于養殖面積的減少,養殖成本也從原來的近10萬元降到了5萬元,而收益基本穩定在10萬元左右。
從過去的疑慮到如今收入的穩定增長,高寶玉臉上綻放出了笑容。他深有感觸的說:圍網整治后,蟹農們才真正把養蟹當做產業來做。
“自產自銷”到“訂單式銷售”
如果說精養養殖方式帶來的是生產源頭上的轉變,那么“唯唯亭亭”陽澄湖大閘蟹的統一包裝則實現了銷售模式的根本轉變?!耙郧拔覀兤鹪缑冢杖脒€是很不穩定?!备邔氂褚廊磺逦浀枚嗄昵霸诶衔ㄍご箝l蟹交易市場“擺地攤”的情景:多年前,每到陽澄湖大閘蟹上市的季節,高寶玉與很多蟹農一樣,每天凌晨一兩點鐘就要起床,挑一些大閘蟹到唯亭大閘蟹老交易市場,等待從上海、浙江等地的水產販子待價而沽。但是,由于沒有固定的銷路,即便這么辛苦,高寶玉與其他蟹農一樣,每天的收益還要靠自己的運氣。“運氣好,大閘蟹會全部賣掉;運氣不好的時候,可能早晨挑了幾十斤蟹出門,晚上還得全部挑回去。 ”高寶玉無奈地表示。
唯亭鎮對陽澄湖大閘蟹統一包裝銷售后,徹底改變了蟹農們自產自銷帶來的后顧之憂。憑借著近年來的推廣,“唯唯亭亭”陽澄湖大閘蟹在全國已露“尖尖角”。唯亭當地蟹農所產大閘蟹全部進行統一包裝銷售,客戶只要一個電話就可從蟹農手中買到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尤其是像高寶玉這樣的老養殖戶,憑借近三年建立的客戶資源,更是不用擔心銷路了。
摘自:姑蘇晚報
更多新聞資訊請登陸中國畜牧人網站新聞中心:http://www.www12347.com/action-news.html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