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類的魚類由于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性。漁民群眾在長期的養殖實踐過程中,對這些主要養殖魚類的“脾氣”十分熟悉,并往往加以“人格化”。實際上養殖魚類的生活習性是魚類的本能。
鰱性急躁,行動敏捷,活潑而善跳躍,能跳出水面1m多高,網捕時,常跳出網外;遇水流容易逆水潛逃,不易捕撈。素有“急躁白鰱”之稱。
鳙性溫和,行動遲緩,捕撈時不跳躍,遇水流也不易潛逃,易捕撈。其搶食遠遜于鰱。素有“好人花鰱”之稱。故湖泊、水庫等大水面養殖,鳙比鰱放養多,其回捕率高是一個重要原因。
草魚性活潑,行動迅速,游泳快;其食量大,搶食兇,素有“強盜草魚”之稱。
青魚性膽怯,行動遲緩;吃食斯文,攝食螺蜆時,先用咽喉齒將螺蜆咬碎,再吐出,挑肉吃;搶食能力差,咬碎的螺蜆肉常被鯉、魴魚搶食;如螺蜆變質,青魚會拒食;又因它們在2齡魚種階段食性轉化,飼養較困難,如無適口餌料,容易得病,成活率低。漁民稱其為“秀才青魚”。
鯉、鯽、鯪魚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強,食性雜;對餌料的要求不嚴,尋食能力強;能清掃食場殘餌,防止其腐爛變質。故漁民稱其為“清潔工”。
團頭魴性情溫馴,易捕撈,抗病率較強。鳊魚性膽怯,不易捕撈。在苗種階段體單薄,較嬌嫩,操作時鱗片容易脫落;且耐低氧能力較差。
------------參考于王武老師的《魚類增養殖學》,覺得有意思,抄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