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大腸桿菌病是嚴重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一種家畜傳染病。由于抗生素、合成抗菌劑的不合理使用以及長期使用,使得大腸桿菌的耐藥性問題,藥物殘留問題日益突出。因此,人們開始研制新型的中草藥制劑來代替這些抗生素藥物。近幾年來,用中獸醫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大腸桿菌病從實驗室到臨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體現了中草藥相對抗生素藥物的優勢。
1 豬大腸桿菌病的中獸醫辨癥現狀
西獸醫對豬大腸桿菌病的診斷主要是通過現代的醫療技術,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必要時加以細菌學檢查,將大腸桿菌病分為仔豬白痢、仔豬黃痢、水腫病三大類。仔豬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水腫病主要是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其病原鑒定得比較清楚。中獸醫對于大腸桿菌病的診斷遵循了“癥狀-病-證”的辨證規律,力求通過四診獲取臨床信息以便認識疾病本質,作出正確判斷。如果患大腸桿菌病的仔豬出現了瀉下黃白痢的癥狀,一般情況下中獸醫是按照泄瀉病癥的思路來進行辨證的。如果病豬瀉下黃白痢,其病程較長,體質虛弱,糞稀如水,遇冷瀉重,耳鼻四肢不溫,口色淡清,口津滑利,脈沉遲等,則可診斷為虛寒泄瀉;若病豬體質較強,糞便稀或水樣,多穢濁腥臭或兼有帶血,耳鼻發熱,苔黃膩等,則屬于濕熱泄瀉。周盛益對柳州沙塘鎮兩個養殖戶的病豬用中獸醫的方法辨證論治,分別診斷為濕熱、虛寒泄瀉,施以相應中藥治療后取得良好效果。王順平在診斷萬寶村的發病仔豬時,仔豬食欲減退,有的廢絕,四肢發冷,糞稀薄如水,全身皮膚、耳尖、鼻端俱冰涼,腹部臌脹如鼓,叩打呈鼓音,聽診腸音呈強流水聲,糞稀薄如水,可視粘膜色澤較淡,脈象沉遲,根據這些臨床表現診斷為虛寒泄瀉。劉學軍在上峰村診斷的12頭仔豬排白色或灰白色醬狀污臭、有的夾有血絲的糞便,精神不振,被毛粗亂,舌苔厚膩,口色微紅,個別仔豬出現嘔吐和體溫升高,這種情況就屬于仔豬白痢的濕熱泄瀉。高炳鐘[6]在南靖縣治療的瀉下黃痢的仔豬,表現為拉黃色或黃白色軟便,呈漿糊樣或米湯樣,隨后拉黃色或灰黃色水樣稀便,腥臭,后期不見排尿,頻頻拉稀, 肛門周圍紅腫,迅速消瘦,這些病豬就是按照濕熱泄瀉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的。張紅玲等在自己的研究中也討論了濕熱、虛寒泄瀉的辨別方法。仔豬的水腫病的臨床癥狀是眼瞼、臉部、頸部、腹下、四肢出現浮腫,肌肉震顫,四肢作游泳狀動作等。中獸醫認為豬的水腫病與脾、肺、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根據病因及主癥的不同,常將水腫分為風水相搏、水濕積聚、脾虛水腫、腎虛水腫等四類。從筆者所查資料來看,目前臨床上很少用純粹的中獸醫的方法治療仔豬水腫病,常采用的中西結合的治療方法也只是中西藥物的結合,很少進行辨癥分型。
2 豬大腸桿菌病的中獸醫治療現狀
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黃白痢中獸醫學認為是畜體感受濕熱之邪,傷及脾胃,疫毒內侵,致使腸道清濁不分,水濕下注而生泄瀉。治法應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傳統的方劑是郁金散、白頭翁湯等。目前人們常在傳統方劑的基礎上,根據辨證的結果對方劑進行加減或重新組方,并根據病畜具體的臨床表現施以相應的劑型,以期達到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臨床上另一種常用的劑型為湯劑,又稱煎劑,是將一味或多味中藥的飲片加水煎煮后,去渣而得的液體制劑。其特點是能適應中獸醫辨癥施治需要,隨證加減處方;可充分發揮方藥多種成分的綜合療效和特點等。江國仁總結自己十幾年的臨床經驗擬成了中藥制劑豚痢湯,在治療的2000余例仔豬黃白痢病中,治愈率達96%以上。馬玉芳等根據中獸醫理論,通過辨證論治,合理組方,配成“白痢散”,其湯劑在當地分離的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抑菌試驗中藥敏抑菌圈平均直徑為12.5 mm,表明對大腸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經過母體給藥,在預防試驗和治療試驗中,與痢菌凈注射液對照組相比,試驗組對仔豬白痢發病保護效果明顯(P < 0. 01),保護率在81. 3%以上,仔豬白痢的發病率在兩個試驗組中分別下降了42. 8% 和34. 1%,其治愈率與總有效率為90. 59% 和97. 65% 。吳菊珍等經多年實踐,反復篩定制成了白皮柏連散,經臨床檢驗之后發現,通過母體服本散劑的同時, 以湯劑煎服仔豬,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李金統研究了多種驗方中草藥治療仔豬白痢病的療效,結果顯示,大蒜汁、苦參、馬鞭草、白馬湯І及白馬湯П等湯劑對仔豬白痢均有良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王會香用黃芩、黃柏、黃連、白芍、白頭翁、五龍爪、陳皮、鳳尾草、地錦草、地榆、神曲、馬齒莧等十二味中藥組方,制成“三黃湯”,治療時用連有導尿管的注射器吸好“三黃湯”草藥濃縮液10 毫升,經口腔將藥物注入仔豬體內。經臨床實踐驗證,“三黃湯”合劑對熱痢、寒痢均有顯著療效。朱兆榮等根據仔豬黃白痢的病因、病理特點和中獸醫理論, 篩選白頭翁、黃芪、甘草等若干中藥制成治療仔豬黃白痢的口服液,并且從臨床治療效果和實驗室藥理作用機制兩方面出發,進行了毒性試驗、抑菌試驗、對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影響試驗、對家兔離體腸管蠕動影響試驗、利膽試驗、對白細胞影響試驗,結果表明該口服液在改善胃腸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抑菌止瀉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是治療仔豬黃白痢的理想中藥制劑。劉娟等在中藥口服液(白頭翁、烏梅等)防治仔豬黃白痢的安全性試驗中報道,中藥口服液防治仔豬黃白痢在臨床用量200倍范圍內不影響動物增重、無不良反應,證明了中藥口服液的相對安全性。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