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福建省福州市接連被曝光兩起垃圾油流向餐桌事件。
不過,與此同時,福建省食品安全相關部門也正在部署一場“地溝油”專項整治行動。
然而,《法制日報》記者了解到,這并非福州市有關部門第一次向地溝油宣戰。此次“專項整治”能否真正擺脫地溝油監管“多龍治水”的制度局限,形成長效監管?連日來,《法制日報》記者對福州近年查處的垃圾油事件作了梳理、調查,并致電、走訪多個食品衛生安全相關部門,試圖以福州為標本,解讀城市地溝油治理中的決策盲點與制度困局。
地溝油生產源頭少監管
餐廚垃圾是地溝油最主要的來源之一,若能夠將其列入有效監管,將從源頭上大大減少地溝油流入餐桌可能。然而在全國大多數城市,尚未建成餐廚垃圾的統一回收機制,地溝油在源頭上就處于完全空白的監管之中。有數據顯示,福州在2008年每天產生的餐廚垃圾就達500噸,其中約85%被直接用來喂豬或生產地溝油。
8月20日,《法制日報》記者以準備開一家餐飲店為由,向福州市城管局、鼓樓區城管局以及福州市環衛處等多個部門咨詢了應該如何處理餐廚垃圾的問題,大多數部門的回復都是“不歸我們管”。
福州市環衛處收廢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泔水回收的工作正在籌備中,正在等待審批。在回收制度建立之前,他建議記者暫時跟著周圍店鋪做,“人家怎么處理你們也怎么處理”。
事實上,福州有兩家經環保、工商等部門認可的專門從事地溝油、泔水料回收處理的企業——天泰環保污油處理有限公司和福州雄豐環保公司。
但記者近日致電天泰公司時,公司負責人稱已經不回收泔水了,只回收廢棄油脂。原因是“地下游擊隊”、無證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擾亂了市場、抬高了泔水回收價格。
《法制日報》記者隨后走訪了福州冠亞美食廣場多家餐飲店,大多數店鋪的泔水都有人專門來回收。記者按照一家餐飲店老板提供的線索,在8月21日下午4點左右,等到了前來回收泔水的車輛。記者仍舊以準備開餐飲店為名,找到泔水回收車負責人,假稱希望他們在店鋪開業后能到店里來回收泔水,并詢問了回收價格。
“有的店只要我們拉走他們就高興了,泔水質量好的也就一個月給個兩三百元。”泔水車負責人姓楊,是福州倉山區一家養豬場的合伙人之一,常年負責收這一片區的泔水。他告訴記者,對于餐飲店老板,泔水大多時候是個累贅,不知道要怎么處理;而對于他們養豬場,“這是最好的東西”。他還透露,目前福州的大多數泔水都被直接運往了養豬場,但也有一些專門收泔水提煉地溝油的,提煉完后再將泔水賣給豬場。
記者隨后從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一家大型豬場了解到,這家豬場一天需要好幾千斤泔水,其中一部分就是從專門收購泔水的作坊買來的。豬場姓林的老板告訴記者,如果派車到店里收,他們要看泔水質量來談價格,好的泔水有兩個特點:米飯多,油多。而與這一說法矛盾的是,他還稱,回收的泔水并不能直接用來喂豬,而是要經過高溫煮沸,將其中的油撈走,“豬是不能吃那些油的”。
那么,養豬場老板為什么愿意出更高的價格回收油多的泔水呢?
在記者的追問之下,他坦承,從泔水中撈出來的油有其他用處:除了自家加工的豬飼料需要少量油外,剩余部分他會賣給一些加工油的作坊。
長效機制久“釀”不出
“每年,中國有300萬噸地溝油從私人黑作坊流向市民餐桌,而這些油中所含的有害物質是黃曲霉素。”今年3月份,一則源自武漢的“地溝油調查”由媒體刊發后,引起了公眾的強烈關注。當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各地迅速采取行動,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環節。
7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全國范圍內整治地溝油的行動進入一輪高潮。
8月17日,福建省政府辦公廳正式轉發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地溝油整治和加強餐廚廢棄物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福州市從8月中旬起開始重拳出擊,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地溝油和餐廚廢棄物管理專項整治,并決定在半個多月的整頓后,從9月1日起正式進入常態的監測管理。
而據了解,福州市從2003年開始就曾多次展開地溝油專項整治,但每次整治過后,問題又卷土重來。
《法制日報》記者從福州市“食安辦”了解到,這次所謂的“常態監測管理”就是要建立長效的監管機制,明確各部門的監管環節。此外,福州還將積極爭取成為國家試點城市,率先開展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工作。
然而,記者查閱近年的相關報道得知,福州市的地溝油治理和餐廚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已醞釀多年,但至今仍未能正式落實。福建省建設廳早在2008年5月就發出了《關于開展城市餐廚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的通知》,稱將對吃剩的飯菜、廢棄的油脂、泔水等餐廚垃圾試行分類回收處理,并統一加以開發利用,福州、廈門、泉州被列為首批試點。“2009年基本建成運行有序、管理規范的餐廚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系統,實現餐廚垃圾無害化、資源化。其他城市在2010年基本建立該系統”。這一計劃顯然沒有實現。
此外,福州市早在2008年9月就傳出消息稱,正在醞釀《福州市餐廚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管理辦法》,以規范餐廚垃圾的專業化收集、運送和處理,在制度上明確對餐廚垃圾和廢棄食用油脂實行多部門聯合管理。而今年6月22日,當地媒體報道稱該辦法仍在醞釀之中。
制度與法律雙重困局
“每一次開會都強調長效機制,但做起來不容易。”福州市食品安全領域一名官員向《法制日報》記者透露,之所以遲遲未能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原因就在于所涉部門太多。
記者從福州市食品安全網上看到,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監管機構包括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農業局、海洋漁業局等9個部門,其中涉及地溝油的就有六七個部門。
“烤鴨油問題,至少涉及3個部門,工商、質監和衛生部門。”記者向福州市“食安辦”舉報烤鴨油現象時,“食安辦”一名負責人為記者分析,“銷售烤鴨油是工商部門管的,烤鴨油用來炸豆干是質檢部門管的,要是買了不安全的豆干賣給市民吃,又是衛生部門管的。而我們是牽頭單位。”
在泔水油的管理上,則更復雜得多。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泔水油的監管涉及工商、衛生、環保、質監、城管、環衛等6個部門,環保部門負責前置審批,工商部門負責打擊無照經營,衛生部門負責消費環節……這樣的分段監管使得對泔水油的打擊問題重重。
“此外,像打擊地溝油這類的行政執法,有很多法律上的限制。”福州市“食安辦”這名負責人給記者舉了個相似的例子,“前兩年我查病死豬,這個問題嚴重吧?我到一個宰豬場,懷疑那豬是病死的,我得提取樣品回去化驗,這個化驗就需要7天時間,7天之后你還能找到他嗎?另外,就算是病死豬,我能罰款多少?法律規定最多能罰5萬元,但我罰不了他這么多。首先,他可能的確殺了20年的病死豬,但被我抓到的這天就殺一頭;其次,我在他殺豬這個點上抓到了,還沒銷售,叫未遂。”
這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本次地溝油專項整治行動中,他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在取證、執法上都存在很多限制,大多數都要拖較長的時間才能處理完。(郭宏鵬 劉百軍 范傳貴 盧義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