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肢 蹄 病
在奶牛業中,肢蹄病是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系統疾病引起奶牛被迫淘汰的第三大最普遍的原因。肢蹄病會導致產奶量的下降和繁殖效率的低下。奶牛跛行90%是由于蹄的問題且極大部分是由于后蹄存在問題而引起的。
一、 管理因素
一些管理因素,如奶牛所處的環境、奶牛營養和遺傳選擇在減少肢蹄病的發生方面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1、環境:地面結構是很重要的,水泥地面比泥地面更易引起奶牛肢蹄的擦傷。水泥地,尤其是新澆的水泥地對奶牛肢蹄磨損很大,剛修過蹄的奶牛在最初的兩個星期內不應在水泥地上面走動。太光滑的地面易引起奶牛打滑、損傷牛蹄,因此水泥地上應當有紋路(小溝)。潮濕的環境易引起奶牛蹄軟化,軟化的蹄易損傷且細菌容易進入。另一方面,非常干燥的環境(如栓系式牛舍中前肢所處的環境)會導致脆骨癥和蹄裂。奶牛每天應有一定的時間在排水良好的泥土地面的運動場內走動,這對牛蹄很有好處。
2、牛床舒適程度及類型:牛床設計應方便奶牛的起臥,牛床的長度和運動區域的大小必須恰當。從奶牛在牛床上躺下和反芻的時間可以看出牛床設計的合理性。如果奶牛躺在走廊上或一半在牛床上,一半在牛床外,則說明牛床的設計有些問題。在散放式牛舍中,85%以上的奶牛吃料后應躺在牛床上,它們應該或吃料或躺下反芻。在水泥地面上放置足夠的墊料可增加奶牛的休息時間。一般地說,如牛床是水泥地面,則奶牛休息時間就少,大約只有7個小時,如牛床上有足夠的墊料,則奶牛休息時間就長,達到14小時以上,干凈和干燥的牛床可減少細菌繁殖和蹄病的發生率。
3、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蹄病的發生率也增加,但是如果從周歲開始就定期進行修蹄可減少以后的肢蹄病的發生率。
4、泌乳階段:與大多數其他疾病一樣,泌乳最初三個月肢蹄病發生率較高,經研究證實蹄炎和蹄底潰瘍還與奶牛營養有密切關系。
5、營養:VE的缺少可導致白肌病, VD和鈣的缺失可導致拘僂病,通過配制平衡的日糧可防止這幾種疾病的發生。然而在世界某些地區存在著對奶牛健康非常重要的硫、鋅和銅的缺少現象,尤其在新西蘭的牧草地上缺乏這些礦物質。硫和鋅對保持牛蹄的健康非常重要,鋅還可以幫助傷口的愈合,銅是構成關節、骨骼和角蛋白的一部分,而且當日糧中鉬(Mo)含量較高時,銅的含量也需要增加。
高能、低粗纖維的日糧改變了瘤胃中微生物的數量,結果是乳酸菌數量大量增加,使得瘤胃內PH值下降導致瘤胃酸中毒,再加上由于PH下降使得革蘭氏陰性菌大量死亡并產生大量的內毒素,引起真皮組織內毛細血管的擴張和收宿進一步引起腫脹和痛苦狀。血液循環中的任何改變均可導致不可逆轉的損害。這些損害再加上角質化,導致蹄組織軟化和畸形,蹄組織軟化可進一步引起白線病發病率上升、蹄底潰瘍和蹄踵的腐爛。而且蹄底磨損加快,導致對創傷的易感性增加,飼喂高能飼料的奶牛修蹄次數應該增加,粗料應該有一定的長度以促使唾液的分泌和瘤胃緩沖液的產生,對泌乳早期的奶牛,精粗比例(干物質比較)應為50:50。北美洲研究表明,日糧中精料含量較高易使奶牛患蹄病,而且飼喂精料含量較高的奶牛蹄病持續時間比飼喂粗纖維含量較高日糧的奶牛要長一倍。飼料中補充一些緩沖液以及喂精料之前先喂干草可降低瘤胃酸中毒的發病率。最理想的是進行飼料分析,飼喂平衡日糧,減少潮濕飼料的飼喂量(因其酸度較高)目標是日糧中干物質含量在45-55%左右,考慮一下,你們牧場是否可以把所有飼料全部混合在一起然后進行飼喂。
6、遺傳:一些牛蹄性狀具有一定的遺傳力,如蹄踵過高,趾骨畸形,象并蹄畸形和螺旋形趾是具有遺傳性的,青年母牛的大多數蹄病不具有遺傳性。飼喂和環境因素對肢蹄疾病具有很大的影響,遺傳和選育在短期內并不能解決肢蹄病的問題,當然選擇肢蹄性狀在平均以上的公牛作為種公牛是一個良好的育種工作者應優先考慮的事情。
二、 一些常見的蹄病
如前所述,奶牛85-90%的跛行是由于牛蹄的問題,且85%發生在后肢。15%的蹄病與趾間皮膚有關,85%與趾骨有關。
1、蹄葉炎:這是發生在包圍趾骨的真皮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癥,65%的蹄病直接或間接地與蹄葉炎有關。研究表明大多數奶牛的跛行是由蹄葉炎引起的,當然并不是全部。蹄炎可分為三個階段:急性、亞急性和慢性,在所有三個階段,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勢以減輕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來,如后肢比正常情況更朝前放置,說明疼痛在腳趾,如比正常更朝后,說明疼痛在蹄踵。奶牛如起臥困難或走路笨拙,則很可能是由于蹄炎或其他蹄病所致。
在急性階段(最初10天),牛蹄會發熱,蹄底軟化,一周以后,臨床癥狀包括其白線變黃呈粘稠狀,蹄內真皮組織血管阻塞,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動性,腫脹會引起很大的疼痛,牛蹄變熱,冠狀帶之上脈博次數增加,家畜呼吸次數和體溫都增加。
在亞急性階段(第10-45天期間),壁外及冠狀帶周圍出血,最顯著的變化是蹄壁與蹄底分離,可以看到趾很長及蹄踵分枝。從內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在慢性階段,(45天以后)蹄底開始凹陷,且蹄底與蹄踵區分不明顯,趾朝上。蹄壁外層可看到橫的紋路(小溝)趾骨刺向蹄底,進一步與蹄壁分離,由于趾骨的轉動,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營養問題前面已進行討論,這兒再次進行總結
A.過多的精料、粗料切得過細
↓
乳酸大量產生并導致PH值下降
↓
革蘭氏陰性菌大量死亡
↓
B.疾病感染 內毒素釋放
——包括:子宮內膜炎
——乳房炎 組織胺(毒素) ← C.環境因素
↓
——牛蹄腐爛 血管收縮和擴張 _____緊張
↓
真皮破壞 _____創傷
↓
牛蹄狀況惡化 _____擦傷
↓
蹄炎
牛蹄血管中的組織胺(毒素)的存在導致肢蹄內血壓的上升,但血流減緩,肢蹄的毛細血管充血、炎癥,并形成血塊。由于缺少供應組織的營養,角質化組織的形成受阻,角組織疲軟無法支撐奶牛體重,隨著時間的推移,肢蹄狀況惡化,并發展成畸形蹄。當革蘭氏陰性菌死亡時,內毒素開始釋放,并進一步釋放組織胺。當奶牛生存的環境改變時,如從比較舒適的散放式飼養變為墊草很少的栓系式飼養時也可能釋放組織胺。關于組織胺的作用還僅僅是一種理論,然而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在奶牛蹄炎的急性階段發揮著作用。
治療及預防:蹄炎很難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非類固醇抗炎癥藥。經常削牛蹄,牛床上要有足夠的墊草,盡可能減少水泥地上的時間。當然最佳的治療方法是預防,飼料成分進行分析,日糧配制應該平衡,從一周歲開始定期對奶牛進行修蹄,提供舒適的牛床,控制產后的一些疾病,如乳房炎和子宮炎。從4月齡青年母牛開始就可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已有證據表明,青年母牛在5月齡就可能患蹄炎,不過在當時牧場場長一般不會發現問題,然而當青牛母牛投產以后以及在泌乳后期出現蹄病的時候可能與青年母牛早期的蹄炎有關。
2、蹄底潰瘍:潰瘍往往發生在蹄踵前面的蹄底部位,由于這一部位的蹄底最薄,因而骨骼與蹄底之間的組織最易受到損害,軟化的或較薄的蹄底容易受外壓或創傷的損害。由于缺少足夠的墊料而引起的牛床潮濕,奶牛休息時間不足以及修蹄不當,磨損過多都會導致蹄底軟化或過薄,由于蹄炎而引起的血液循環的變化也是導致潰瘍的因素。
治療及預防:潰瘍區域應該削掉,但盡量保留蹄壁外層以利于支撐,有些獸醫把未受影響的趾填起來以減輕受影響趾的壓力,也可以用碘液擦患處。如果發生了感染則應注射抗菌素。
3、白線病:這發生在蹄底與蹄壁的連接處,走路不小心會引起白線的擦傷。真皮組織的出血也會影響白線,使得臟物進入并形成膿瘡,治療及預防方法與蹄底潰瘍相同。
4、牛蹄腐爛:這往往涉及到蹄壁邊上的皮膚的感染,通常發生在趾間或蹄踵周圍,往往是創傷引起細菌進入導致腐爛。牛蹄腐爛有兩種類型:草場牛蹄腐爛和牛舍牛蹄腐爛。第一種來自于草場,細菌來自于泥濘的草地,尤其在雨季,這是一種趾間腐爛,牛舍牛蹄腐爛是由于奶牛經常站在潮濕的牛床上或牛糞溝而引起的,通常發生在蹄踵周圍。
治療:兩種類型都對抗菌素敏感,也可使用硫酸銅進行處理,預防是最好的處理方法,運動場應有良好的排水設施(尤其在水槽周圍)牛床上應有清潔干凈的墊草。
總之,肢蹄疾病嚴重影響奶牛場的經濟效益,那種把奶牛關養在沒有足夠墊草的牛舍內的方法必須進行改變。正如本文所述,營養和奶牛舒適程度與蹄炎、蹄底潰瘍及白線病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高產奶牛做三件事情,它們走到食槽邊吃料,到擠奶臺擠奶,到牛床上休息和反芻。在栓系式牛舍中,奶牛走動時間很少,然而,可以從干物質采食量、奶產量和躺下休息及反芻時間來判斷奶牛的健康狀況,牧場場長們應該認識到奶牛躺在水泥地上及飼喂不平衡的日糧等于奶牛患病,低產及牧場經濟效益低下。牧場場長應該密切注意奶牛的各個部位并且認識到從奶牛吃的料到奶牛肢蹄的健康狀況都影響牧場的經濟效益。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