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豬場標準化規模化了沒有?
揭揚
《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意見》農牧發[2010]6號文已發布在相關的網站上。縱觀全文,我被文中的用詞準確、句子簡練、內容豐富所折服。但是,也讓我想起,以往政府在農業產業化方面不論是在政策引導、土地租賃,還是財政扶持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往往顯得雷聲大雨點小,說的和寫的比行動和收效好。何以至此?
什么是標準化養殖?政府制定出來了沒有?標準化在國內有范例沒有?標準化養殖有經濟效益嗎?政府能否在4萬億刺激經濟的投放中拿出萬分之零點幾來做幾個示范場,。一方面讓那些終生閉門搞教研的未來專家、學者、教授、院士們能近距離感受一下怎樣才是標準化、規模化養豬。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廣大沒有機會出國的普通豬農親眼目睹真正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模式的真面目。很可惜政府寧可在西部沒有多少輛汽車跑的地方樂此不疲地搞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動輒每公里投入就是幾千萬,甚至一億多,一個項目下來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寧可在石油、電信,甚至房地產方面國進民退,也不舍得(當然可能是想不到)在畜牧業方面來幾個國字頭的。有人說在畜牧業國進民退肯定不賺錢,但是,建高速路和輕軌都賺錢了嗎?石化、電信、電力、房地產是賺誰的錢?如果每個省拿一兩個億出來辦個標準化、規模化的示范場,由主管廳局長做場長,處長做技術員,科長和主任科員做飼養員和機電維修,財廳財局兼管預結算,國資委負責費用開支和銷售,審計廳嚴格審核各項收支,最后拿出一個最佳的投資建設模式讓廣大豬農參考,全國標準化、規模化養殖豈不是水到渠成之事?
退一步,標準化、規模化國家沒有標準(也很可能做不出標準,因為現在政府會寫會說的人比會做的人多得多),作為涉足這個行業的廣大上規模的養殖從業人士來說,說不定政府所說并非空想主義者,他們有些人出國考察比你回老家的次數還要多。發達國家為什么發達?這里面有學問,他們發達不是一朝一夕一夜暴富的,反而,一夜暴富在中國概率最大。所以,我們有些是市一級的農業龍頭企業,有些是省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也有一些是國家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多或少得到納稅人的錢扶持過,企業相關負責人也大部分在國內外見識過當今美國甚至世界上最先進的養豬企業,并且有相當深度的接觸。有些人有認識,但持懷疑觀望態度,有些人有行動,但是,運作如何?真實情況外人也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所走過的成功道路,有哪一條是自己獨創的?就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也找不出多少特色了。有哪些產品是本國首創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衣食住行中,幾乎件件物品都打上洋貨的烙印。為什么我們養殖業就只知道引進種豬而不懂引進整套的養殖場建設和管理,其實,種豬、日糧、設備和管理都是標準化、規模化養殖不可或缺的。就好像你買了一輛進口寶馬轎車,但是,你根本就找不到97或97以上的汽油給它加一樣,最終是車再靚也跑不動。豬種好是內因,創造好的外因才能讓內因發揮優勢。
我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深圳分別成立中外合資的光明聯營畜牧有限公司和廣三保養豬有限公司,引入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種豬、設備和管理,成為我國規模化養豬的示范基地,并被老一輩養豬專家梁尚雄、李煥烈等的全身心在全國推廣,具有劃時代意義。可是,事隔三十多年了,美國養豬業又前進了一大步,而我們相對美國來說,反而倒退了一大步。美國集約化、規模化養豬,單從豬舍建設來說,50、60年代是自然通風;60年代末至70年代,煙窗式通風(即天面和墻邊加排氣扇);70年代末至80年代發展到水簾降溫和隧道式通風;90年代起為Air Work式全可控人工環境養殖。各種生產指標跟隨著育種進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而我們的豬舍建設卻從80年代緊隨美國到今天又回到了50年代的美國模式(我們有什么鳥理由懷疑別人的科學進步?),但是種豬卻是全世界當今最好的都來到了中國。就好像我們買了一輛進口寶馬轎車,卻不舍得加97或97以上的汽油一樣,如何讓它跑得快?
盡管你在房地產、證券、教育、就業、再分配等方面可能對政府有意見有看法,但是,在標準化養殖方面,我想肯定是先聽先做先受益。
(作者為廣州市廣三保畜牧有限公司總經理)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