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中國經濟:創造需求比創造貨幣難》這篇文章,主題是針對中央政府放松銀根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困境,圍繞09年的最熱門話題“如何擴大內需”。的確,假如真能擴大內需來彌補外需的急劇下降,這對出口型的企業十分有利。
“擴大內需”的根據是,中國的消費常年與發達國家相比微不足道,一直以來都是美國和世界其他發達國家的高消費在支持著“中國制造”,中國國內“儲蓄率”卻居高不下,面對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全世界都對中國人說:“快把你們的錢拿出來消費救中國,救世界”,仿佛一夜之間中國人變成拯救世界的金錢“水龍頭”。
世界知名的奢侈品店特別為中國人設立普通話翻譯員一名,似乎在說“你不懂法語?沒關系,我們懂普通話。”
不但是世界,就連中國國內都不斷加大投資,希望刺激消費。但問題是,中國人真的是有錢嗎?
的確,中國國內銀行里面有高得驚人的“儲蓄率”為鐵證,中國國內確實有這么龐大的資金只是儲蓄,并沒有消費。但問題是,這些錢都不是中國老百姓的,是中國國企的。他們是一艘艘航空母艦,真真正正地占有著這些錢。社會福利導致中國百姓無法放膽消費,早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這就不用再討論,但是核心問題是,中國的普通老百姓實實在在并沒有這么多錢,那種把錢藏在地底下的古代隱形富翁早就不復存在。中國的數據是出了名的“水貨”,平心而論,這些所謂的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只能起到創造信心的作用(注意是創造,而非確實是對未來的前景的樂觀)。
最近廣州各地推算出一系列人均年收入達到4萬元,粗略計算一下,月收入達3000多元,如果我們真的有3000多元收入,相信在這CPI急劇下降的年代,確實有很大的底氣能夠消費,但問題是,所謂的人均年收入計算方法,不過是由一大批年收入不足一萬的人與極少部分年收入過百萬的“大富翁”簡單平均數。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錢并不是百姓的,是國企們的。簡單一句“國富民弱”。
社會主義的根基是靠人民,這時候想我們拿錢消費,中央政府應該想如何在未來施政中還富于民。海嘯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機遇,應該是中國改變以往過分追求短期效益的幼稚做法。看遠一點,再走固定基礎建設的舊路,或許短時間可以振興一部分產業,但或許十年后我們又要再食這樣經濟的苦果。
還是那經典問題:“穿過沙漠后看見有一壺水,明知有毒,還應該喝嗎?”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