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病原及流行特征:
附紅細胞體是由附紅細胞體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黃疸等為主要特征,多呈隱性感染,常見于夏秋季節,流行形式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發病率在10%—60%之間,死亡率可達90%。
二、 流行規律:
附紅細胞體病多發生于夏秋季,一般流行時間在6 月底至9月末,高溫高濕條件下易發,特別是氣溫在20℃以上,濕度70%左右的多雨期。一般認為吸血昆蟲可能引起傳播,臨床上有虱、蚤寄生的。消毒不嚴的針頭種外科手術器械,也能造成機械性傳播。
三、 臨床癥狀:
1.發熱:患豬出現精神萎頓,食欲銳減,體溫達到40.5--41.6℃,部分高達42℃,高熱稽留不退;
2.黃疸:結膜初期蒼白,后期黃疸,部分豬出現全身發黃;
3.貧血:初期毛稀處可見紅斑塊,指壓褪色,后期變為青紫色,界限明顯,指壓不褪色,以耳邊緣、尾端、鼻部、腹中部兩側更明顯。
四、 病理變化
患豬四肢末端、耳尖及腹下出現大面積紫紅色斑塊,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外翻,有液體流出,脾臟腫大一倍以上,邊緣不整齊,有粟粒大小的血疹樣結
節;心肌有少量針尖大出血點,顏色熟肉樣,質度變脆,心包內有較多淡紅色液體;肺腫脹、腎腫大、渾濁、貧血嚴重;膀胱壁有少量出血點;腸壁及腸系膜有許多出血點;肝腫大,表面有灰白色壞死灶;
五、血液學檢查
1.耳靜脈采血,染色后鏡檢,可見在每個紅細胞表面均附著大小不等的蟲體,且蟲體清晰可見,絕大多數呈球形,胞膜較厚,中心呈淡黃色,有較強的折光性。
2. 血常規檢查:紅細胞計數為210萬位方毫米—240萬位方毫米,白細胞數在9900萬位方毫米—11200萬位方毫米,紅、白細胞數均比正常值偏低。
六、 診斷
家畜附紅細胞體病一般多發生于高溫高濕季節,臨床上以貧血、黃疸和高熱等為主要特征,以及鏡檢血片中發現附紅胞體即可作出診
七、防治
1.發病初期:可用血蟲凈注射液進行治療;
2. 已感染豬:選用長效土霉素針劑進行注射;病情嚴重者可用5%葡萄糖、0.9%的氯化鈉進行補液、安吶咖強心、遠征公司健胃寶進行健胃;
3.藥物防治:按每噸飼料中添加:200克阿散酸 +150克四環素 + 200克 TMP拌料飼喂;連用7—10天;
4.體溫過高者,使用清熱解毒藥,為增強體質,促進康復,改善貧血,要配合使用復合VB、VB12、VC等輔助治療;
5. 嚴格搞好體內外寄生蟲的凈化,注意蚊、蠅的凈化,切斷其傳播途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