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生產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低? 多年來,我國養豬業一直沒走出大起大落惡性循環的怪圈,重要根源就在于生豬養殖過于分散,產業化水平太低。散養戶缺乏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預測能力,具有很強的從眾心理,經濟行為帶有相當程度的同步性,直接加劇了生豬價格波動的幅度。目前我國約有6500萬養豬場(戶),每戶增養1頭豬,全國就增加10%的豬肉產量。同時,我國肉制品深加工的比率僅占肉類產量的15%左右,這些因素決定生豬供給的庫存調節回旋余地很小。長期以來,生豬生產、銷售、加工、流通等各環節利益主體關系松散、利益分配嚴重失調,在產業鏈條中,養殖是一個最弱勢、最不穩定的環節,周期長、風險大,供給過剩時除了虧本出售沒有退路。
疫病、市場環境和社會輿論等因素影響日益復雜? 這些年,每當疫情暴發,生豬價格便快速下滑,而疫情過后,往往又供不應求。2009年4月下旬,墨西哥暴發甲型H1N1流感疫情,起初被媒體稱為“豬流感”,消費者恐慌,4月30日一天,出欄活豬價格每千克就下降了近1元。后來,農業部部長走進養豬場對媒體說,“豬肉可以放心吃”,肉價又躥上去不少。社會輿論對豬價波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另外,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原料市場波動等外部市場環境對生豬市場的影響也較為復雜。
受宏觀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豬肉的生產和消費此消彼長? 歷史表明,每當GDP增長速度超過10%時,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都要經歷一次大的高峰期,當GDP進入平緩增長狀態時,生豬生產和市場價格又要進入低谷期。
農業部畜牧業司巡視員陳偉生分析,目前千家萬戶養豬的分散局面在一定時期內還將持續,各環節利益聯結松散的產業模式短期內難以改觀,生豬價格劇烈波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可能還會比以往幅度更大、更加頻繁。
養豬主力軍誰堪擔當?———分散養殖之路越走越窄
有人認為,散戶養豬有很多優點,可以利用農副產品下腳料,解決農村就業,機動靈活。誠然,在偏遠山區和欠發達地區,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目的的生豬散養確實有存在的空間。“但13億人的吃肉問題,靠小戶和散戶作為養豬主力,將來是行不通的。”農業部副部長高鴻賓在各相關場合反復強調,從產業發展的長遠考慮,我國生豬產業必須走從規模化到標準化、再到產業化的發展路子。
從保障供給的角度看,必須以規模化養豬為主體? 散養戶和小規模戶養殖基礎設施薄弱,飼養技術落后、疫病防控體系不健全。同時,組織化程度比較低,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較差,有利可圖一哄而上,無利可圖一哄而散,加大了供給保障的風險。
從近些年飼料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執法情況看,添加“瘦肉精”等違法行為主要發生在個別小戶和散戶中? 與規模養豬場相比,這些不法養殖戶違法成本低,產品無法追溯,監管難度大。
從推進產業化的角度看,屠宰加工企業一般要求養殖環節進行標準化生產,并具備相應的規模,形成穩定的原料基地? 小戶和散戶難以滿足屠宰加工企業的要求。比如多數屠宰線都無法接受散戶飼養活重超過150千克的生豬,散養生豬的瘦肉率也比企業要求的低。
近些年,動物疫情形勢越來越復雜? 據統計,目前各類動物疫病有220多種,而大飼養量、大市場、大流通,對疫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近幾年調查情況表明,在區域性重大動物疫病發生的時候,最先倒下的是大批的散戶和小規模戶。
調控手段怎么用?? ———《預案》打破“兩贏一虧”傳統定勢
豬肉在城鄉居民“菜籃子”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13億人的吃肉問題,不能完全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也不能依靠國際市場。如果任由市場自發調節,供給與需求輪番波動,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呈蛛網狀交織,容易出現經濟學中所說的“蛛網現象”。經濟學家論證,生豬市場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所以單純依靠市場自我調節,不但不會抑制波動,反而會加劇波動。
2007年生豬供應緊張,生豬價格大幅上漲。中央果斷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對加快生豬生產的恢復、控制2008年物價的快速上漲起到了關鍵作用。2009年《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就收到顯著成效。受2008年生豬生產快速恢復、產能相對過剩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影響,2009年生豬市場價格持續下跌,加上突如其來的甲流疫情沖擊,4月底~6月中旬,豬糧比價連續7周低于6∶1的盈虧平衡點。政府及時啟動了《預案》三級響應機制,兩周時間就逆轉了生豬價格持續下滑的勢頭。2009年全年出欄1頭商品肥豬平均凈利潤達150元左右,仍處于正常盈利區間。2007年、2008年、2009年實現3年養豬均有盈利,打破了“兩贏一虧”的傳統定勢。
當然,對生豬生產進行宏觀調控不是消除波動,而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盡量避免由于過度波動造成資源浪費和產業損害。陳偉生表示,由市場主導來促進產業發展,由政府調控來保護產業發展是目前保持生豬生產穩定發展最現實的選擇,但許多措施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發展方式向何處轉?———規模化、標準化飼養時機成熟
當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受比較效益影響,散養生豬的農戶明顯減少,規模養殖發展勢頭看好,加快推進生豬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條件逐漸成熟。特別是2006年~2008年生豬價格發生大幅波動后,全國生豬規模化養殖快速發展,2009年年出欄50頭以上的場(戶)生豬出欄比率達61.1%,比2006年提高17.1個百分點。在市場拉動下,各地推進生豬規模養殖發展勁頭較足,行業內知名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紛紛延伸產業鏈條,建設高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成為帶動生豬規模養殖發展的重要力量。
高鴻賓表示,今后一個時期,要加快推進生豬產業發展方式轉變。
第一要在積極發展規模化的同時更加注重標準化,通過推行規范化生產,為加快推進產業化奠定基礎。美國從1968年~~2002年,豬場數量從96.8萬個下降到7.5萬個,生豬存欄量卻一直維持在6000萬頭左右;豬場的平均存欄規模從1954年的26頭增長到2002年的782頭。
第二是大力推進產業化,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養豬場(戶)的市場問題解決了,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出現大波動的風險就會降低。歐洲在經歷幾百年的發展后形成了“養殖戶+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企業”的模式,日本則采取了“養殖戶+農協+公司”的模式。這些產業模式都保護了養殖戶的利益,分擔了產業風險。
第三是通過防疫制度化來提升防控水平,努力確保不發生區域性生豬重大疫情。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